The Design and Practice of “Project-Based and Drip-Feed” Teaching Approach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ltiv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
1. Introduction
大学外语教育应从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有效融入国家意识培育,通过中西比较视野下的话语实践不断内化和习得国家信念建构,塑造蕴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国家意识[1],完成从“外语学习”向“用外语学习”转变,从“知识取向”向“价值取向”转变[2],争取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兼具批判思维、国际视野和爱国明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项目制–滴灌式”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紧迫性,对大学英语教师理解和实施外语课程思政大有裨益。
2. 理论基础
项目制教学是指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指定任务,包括收集信息、执行任务、评估、总结、反思全过程。蒋兆凤(2012)探索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项目制、教学做一体化的英语教学[3],彭朝霞等(2013)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场”模式对商务英语综合技能实训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试验[4],蔡国良等(2020)在商科多门学科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总结和分析了实战项目制教学[5]。
“滴灌式教学”是教育者以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为基础,通过科学设计内容结构,基于大学生个体差异来开展具有目标明确、时间持续、多场景、多模态的教育和教学引导活动,其教育目标意在让大学生充分接受并内化国家制定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河北大学于2009年提出“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并付诸实践。李维意、张春荣(2010)指出“滴灌式”教育应当全员化、立体化、规范化、内涵化[6];陈沉(2016)总结了“滴灌式”教育具有潜隐性、长期性、分散性和渗透性的特点[7];李维意、赵英杰(2018)认为“滴灌式”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德育为先、尊重差异[8];黄建湖(2019)认为应全员参与、典型培育、载体创新,且重在坚持[9];阮滢瑛(2023)总结了基础法语“滴灌式”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和路径[10];董翠茹(2023)探讨了高校大学英语“滴灌式”课程思政的可实施路径[11]。
综上所述,前人在语言教学领域对项目制、“滴灌式”教学进行了理论探讨和教学试验,归纳了两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总结了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但其总结的教学路径较为宽泛,以理论推介、经验总结为主,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领域无具体学科的教学设计内容与实践。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1) 希望构建既具个性化又富有实用性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2) 帮助中国大学生深刻了解、分析和反思西方媒体机构及其从业者在政治上的偏见和傲慢,帮助中国大学生深刻了解并体会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强调合作与共赢的主题和因时而异的辩证性。
3) 帮助中国大学生习得项目制学习、“滴灌式”学习方法,实现英语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引领的有效融合,既提升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又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政治认同,有效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对象
从笔者执教的2024级网络与传播学院新生中抽取一个班作为教学实验班,然后选择另外一个班作为对照班。两个班均在教学实验之前进行中国国家意识的英语表达能力测试。此次教学试验由同一名教师授课,授课内容相同,实验班采取“项目制–滴灌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对照班采取常规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侧重于语言技能教学。教师根据对话节目视频内容进行项目式设计,教学实验共17周,每周每班有4个学时。该研究采取质性研究结合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材料主要来自半结构访谈、学生日志反馈等,定量数据的收集来自学生考试成绩、中国国家意识的英语表达能力测试卷、调查问卷等。
3.2.2. 教学流程
课前:在大学《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式教学与“滴灌式”教学有机融合的授课方式,课前组织、引导学生预习高志凯博士(曾任邓小平英语翻译,现任中国全球化智库副主任)参与国际主流媒体(如CNN、BBC、ITV、RT、半岛电视台等)对话系列节目视频[12],分组、分任务布置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回答预置的“学习单”问题、开展主题演讲和寝室辩论、制作主题相关视频等,见图1。
图1.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项目制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图中主题实例来自高志凯博士参与国际媒体讨论视频)
课中:每节课的前10分钟时间,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学生针对当堂课的主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小组讨论、情景复现、分组辩论、视频展示等活动,让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多向度互动交流,教师择机进行点拨、分析、总结和讲授,以廓清迷雾和疑虑,抓牢重点和难点,启迪思路和方法。
课后:完成项目任务内容的总结和反思,继续独立完成新的作业任务。任课教师主动联系相关班级班主任、学校相关领导和学校社团干部,结合课程思政相关内容,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思政主题活动。“滴灌式”教学任务延伸至学生班级、宿舍、党团、社团等课程思政教育场合,做到点对点交接、线连线互通,课上课下与学习生活立体化联通,形成全体参与、立体覆盖、长时段、多场域的“滴灌式”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再次,通过调查问卷的前测和后测、学生学习日志、半结构访谈等形式掌握学生内化中国话语体系内容和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变化。
最后,扩充相关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厘清中国大学生国际话语体系的具体内容和思路,构建融合“项目式”教学与“滴灌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3.2.3. 考核方式
我们对教学试点班和对照班考核如下:
1) 平时课堂活动表现成绩、作业成绩以及课外自主学习成绩(占35%)。
2) 单元测试成绩、阶段性测验成绩等(占15%)。
3) 期末测试成绩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占50%)。
4) 中国国家意识的英语表达能力测试卷和质性访谈。
4. 结果与分析
4.1. 主要目的
对大学英语项目制“滴灌”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下教学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中国国家意识的英语表达能力测试卷、质性访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收集并分析相关数据,评估该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及课程思政教学成果的影响。分析大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学习成绩,以科学地评价该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
4.2. 分析
教学试验结束后,教师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项目制–滴灌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对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调查对象分别为教学试点班和对照班学生两组样本。问卷是在综合借鉴以往学者“当代大学生国家意识问卷”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问卷”的基础上,根据此次研究目的和受试对象编制而成,该测试问卷经检验后证实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本次调查针对教学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发放问卷79份,收回有效问卷76份(其中试点班44份,对照班32份)。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76份有效问卷中有55位学生对该教学模式表示满意(试点班:非常满意:43.1%;满意:29.5%;对照班:非常满意:18.8%;满意:50%),试点班不满意率为27.4%,对照班不满意率为31.2%。从教学观察、师生访谈以及对两组样本学生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结果分析来看,“项目制–滴灌式”教学模式对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演讲、辩论和思辨等能力效果显著。
中国国家意识的英语表达能力测试卷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道路、人文景观、革命文化等五个维度的内容。半结构化质性访谈通过随机选取10位大学生作为深度访谈的对象,针对相关问题展开访谈:1) 你认为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还缺乏哪些能力?2) 你认为自己是否具备与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讨论国际关系等相关话题的能力?3) 你认为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以及教师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课程思政?4) 学习高志凯博士参与国际主流媒体对话系列节目视频你有哪些收获?
总之,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态度上表现出了积极的转变,国际理解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增强。教学试验前测和后测的主观题答题情况对比显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自豪感有明显改善,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西方价值观有更为客观的认识和批判性见解,在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的同时重新审度且欣赏本国文化。能运用东方视角和中国方法,辩证看待并积极探讨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体现了平等、理性、自信的态度和心理。大学生的中国文化传播力随着跨文化知识和方法的习得得到了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信仰担当和成就感得到提高,能积极主动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5. 结果与讨论
1) 高志凯博士参与国际主流媒体对话系列节目视频中的课程思政内涵丰富,具体包含中美、中欧、中日、中韩、中俄关系和国际热点事件问题。在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国际热点事件面前,如果没有基本的知识储备,足够的判断力,立场就会不坚定,大学生的三观极易跑偏,导致信仰摇摆,甚至会人云亦云,从而产生错误认知。教师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项目制-滴灌式”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内在兴趣和表达欲望,针对日常教学中的痛点和难点,精准选择课程思政的素材和融入点,坚持正确导向的价值引领。针对国际热点事件的议题,教师应根据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是非曲直来回应热点问题、重大争议和大学生的现实诉求,让大学生全方位了解国际关系事实和背景知识,增强自身的责任与忧患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帮助大学生了解世情和国情,学会妥善回应和处理国际关系中的复杂问题。在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大学生廓清思想迷雾、澄清模糊认识、排除思想干扰,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明辨是非、立场坚定、应对自如。
2)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在从事课程思政教学前,应加强自身的观摩和学习,夯实理论功底,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解答大学生最关心的国际热点事件相关问题。在观看、学习高志凯博士参与国际主流媒体对话系列节目视频后,教师应指导大学生批判性地掌握中西方之间矛盾、误解的背景和原因,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中汲取精华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同时打开固有思路,拓宽国际视野,理解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重大意义,在理解、批判和反思中不断深化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培养语言技能、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当代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体体现在:当面对一个国际热点事件和问题时不盲从、不轻信,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问题,学会质疑、分析和判断。分清事实和观点,明确证据、逻辑结构和事件的背景,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或拒绝某个观点。面对复杂问题时,冷静、客观地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要允许每个人都阐述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理解并尊重他人的观点,有理有据地进行反驳。大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具体体现在:了解不同文化对于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不同看法,拓宽视野,丰富内心,学会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去审视问题,包容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观念。总之,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融合共生。
3) 西方国家以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美式民主体制为核心,对中国进行舆论攻击、议题操纵、思想渗透和舆论控制,具体表现在攻击政体、诱导公众、制造“舆论陷阱”、设置“话语圈套”,颠倒是非、指鹿为马、添油加醋、横加指责,以此来左右舆论,扰乱视听,毁损中国的名声。大学生应深刻了解、分析和反思西方媒体机构及其从业者在政治上的偏见和傲慢,明确我方立场并始终坚持中国原则,不断增强国际交流和互动能力。面对国际舆论的肆意歪曲和攻击,大学生应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和是非曲直,根据实际情况直面攻击,澄清事实,在事实面前敢于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以有力事实和证据驳斥反华势力的不良言论,最终拨乱反正,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在理解、争辩、批判、拨乱反正和反思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自豪感。
4) 学习高志凯博士参与国际主流媒体对话系列节目视频,通过与国外学者、媒体人士的互动交流和针锋相对,大学生能深刻体会并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利益,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西方社会并不是西方媒体所宣扬的那样高举民主自由大旗,其民主基础已然地动山摇,民粹主义、种族主义思想盛行,西方社会早已在多个层面丧失了正统性和天然合法性。随着中国崛起不断成为现实,西方世界实力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在“东升西落”的背景下,中国和西方国家都应高瞻远瞩,开诚布公,尽双方最大的善意,努力避免误判和零和博弈,减少冲突和对抗。强调良性竞争,管控分歧,斗而不破,规避风险,寻求合作,争取双方能做到相互理解,和平共处,共同进步。
5) 我国的外交崇尚真诚、重义、中庸、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搁置分歧、合作优先、以退为进等传统价值观,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在国际交流实践中也强调合作与共赢的主题,大学生应深刻理解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内涵和外延,辩证分析,灵活运用。大学生面对具体的国际热点问题,应充分考虑国际话语理论和社会现实、抽象概念和具体事例、国际背景和历史传统、西方理念和中国哲学的区别。在国际经济与政治热点问题情境和讨论中,大学生应明确国家的目标和自身定位,深化对国际热点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在今后的国际交流实践中,践行合作、共赢、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内涵和思想。
6) 在“项目制–滴灌式”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根据国际交流的场合并在具体语境中熟练运用语言技巧的能力,培养学生坚守爱国主义的立场,随时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巧妙化解外交矛盾,避免双方产生直接冲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例如,在中美贸易战案例对话视频中,教师应在课前提前让学生了解中美贸易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演变过程,结合国际关系基本原理和准则、世界经济现状、中国和美国国家利益来解读特朗普总统发动贸易战的原因和企图,根据谈话节目嘉宾议论的话题和双方立场,条分缕析来尝试厘清并解决其中紧迫而棘手的加增关税问题。
7) 西方媒体通过引导受众质疑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瓦解我国大学生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西方媒体通过多角度、多场域来质疑我国党派执政的合法性,企图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无端指责、质疑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企图摧毁中国人的价值观体系;西方媒体通过选择议题、设计话题、设置议程、引导议题等一系列操作,假装“客观”、“公正”叙事,实则故意筛选片面信息,采取主观和局部报道来控制话题,干预认知,传播偏见。基于此,我们应认清西方舆论战的本质,努力重构舆论战语境,化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争夺国际交流话语的主导权,有效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在识别和揭穿西方媒体幕后的偏见议题与蓄意议程后,我们应及时、精准、有力地反击其虚假言论,避开“舆论陷阱”,防止落入其操控的话题“圈套”。我们可以主动选择话题并设置议程,撕开虚假信息的面纱,消解西方媒体抹黑我国的话题,借助国际主流媒体重塑中国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重构中国民间话语模式,传递中国积极的核心价值观和政治理念。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工作和生活场域,占领舆论制高点,争取在国际舆论斗争中获得话语主导权。
6. 小结
结合定量分析和质性分析发现,该教学模式有效改善了课程思政教育与语言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有效促进了大学生跨文化认知和态度、英语运用水平和能力的多方位发展,塑造国家意识,提高了大学生对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文化、价值和政治认同,增强了大学生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有助于大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批判性地看待西方文化,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4年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项目制“滴灌式”教学设计与实践(项目编号:2405120003)的研究成果之一。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Appendix (Abstract and Keywords in Chinese)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项目制–滴灌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摘要:本文基于建构主义语言教学理论和批判性跨文化素养理论,提出了一种融合项目制教学和“滴灌”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通过任务设计和多元评价,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认知、英语应用能力及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大学英语,项目制,滴灌式,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