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Na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Economics

Abstract

The names of cultural relics have distinctiv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bun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e accuracy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in museums directly affects the effect of culture’s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Taking cultural relics’ name from Xi’an Museu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by mean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 and text analysis method, this study summarized and concluded that there were three types of problem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names in this museum: terminologies were inconsistent, timeliness was insufficient, and connotations were inadequate. After that, under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language economics, this study further explored the guiding role of economic principle, utility principle and cooperation principle on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names, with a view to further expanding the application field of language economics and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exts in same types.

Share and Cite:

Chen, K. and Chen, B.B. (2024)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Na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Economics.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11, 1-5. doi: 10.4236/oalib.1112353.

1. 引言

语言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门研究语言使用与经济效益联系的新兴交叉学科(Marschak, 1965) [1]。20世纪末,受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语言经济学的研究重心转向语言政策的制定和语言与收入关系的探讨(Grin, 1996) [2]。后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和稳步发展,该理论被正式引入我国,并逐渐形成了国内语言与经济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许其潮,1999) [3]。在这一理论框架下,部分学者专注于研究语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苏剑,2014) [4],部分学者则通过翻译实践详细分析了语言如何实现价值增值的功能(项东,2014) [5]。当前,语言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日益多元,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展。本文拟以西安博物院的文物名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法和文本分析法对馆藏文物名称英译的现存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进而结合语言经济学的三原则探讨文物名称英译的翻译策略,以期进一步拓展语言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并为其余博物馆文物名称的翻译提供借鉴。

2. 西安博物院文物名称英译现存问题

本文以西安博物院的文物名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法对馆藏文物的英译名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在分析归纳译名的微观文本后发现,该博物院文物名称英译主要存在译文术语不一致、译文时效性欠佳、译文表达待改进等三类问题。

2.1. 译文术语不一致

西安博物院的文物名称英译中存在大量对于同种术语采用不同词汇表达的现象。这类现象会导致文物译名缺乏规范性和准确性,在给译文读者带来困惑和导致误解的同时严重影响了西安历史文化的外译与传播效果。

例如,同为使用三彩工艺制成的器物,三彩象首挂钩的英译为“Tri-colored Belt Hook with the Design of Elephant Head”,三彩陶片的名称英译为“Three-color Pottery Piece”,三彩凤首壶的英译名为“Tricolor Pottery Pot in shape of Phoenix Head”;同为唐代螭首,一处陈列的英译名为“Stamp Brick”,同展馆另一处陈列则将其译为“Stylized Dragon’s Head”;同为镂空设计的器物,镂空螭虎纹剑首的英译为“Sword Top with Hollow-out Design of Stylized Dragon and Tiger”,镂空回首金虎的英译名则为“Open-work Gold Ornament in Tiger Shape”。在文物名称翻译实践中,特定的术语往往承载着精确的含义和专业的工艺。追求译名术语翻译的一致性,可以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在理解专业内容或复杂概念时建立共同的认知基础,确保这些信息在跨文化传递时不被误解或曲解。

2.2. 译文时效性欠佳

文物名称的英译并非一劳永逸的任务,而是需要根据国家政策和国际环境对译文进行不断调整的持续性动态化的工作。在西安博物院中,部分文物的英译名仍保留多年前的翻译习惯,并未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

例如,2024年初,中国央视网曾公开发表文章指出“中国龙”应当采用“loong”的表达,“dragon”是负面的、口吐烈焰且巨翅长鳞的西方龙形象,而中国龙往往没有翅膀且代表好运吉祥。此后,《经济学人》等知名外刊也对“loong”的使用进行了争相报道。然而西安博物院中有关“龙”的文物名称英译仍保留旧时译法,鎏金走龙仍译为“Gilded Walking Dragon”,金龙仍译为“Gold Dragon”,龙形佩的英译名仍保留“Dragon-shaped Pendant”。高时效性的译文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能为文化交流注入新鲜活力,还能在国际范围内提升译文的传播效果。在文物名称翻译实践中,译者应该高度重视译文的时效性,确保信息与时俱进、准确高效地传递给目标受众。

2.3. 译文表达待改进

西安博物院的部分文物名称中包含极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四字词汇,但其英译名往往为简单的逐字翻译或中文音译,并未传递出原文的言外意义。若在翻译时长期忽视对于四字格文化内涵的关注,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误解或文化扭曲。

例如,西安博物院收藏陈列的与天无极瓦当被译为“Tile end with Characters Yu Tian Wu Ji”,该译文所采用的音译法并未传递出原文的内涵和韵味,对于母语非中文的游客而言无法通过译文理解该文物的吉祥涵义和祝福意味。而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陈列的同种文物译名则为“Tile End with Inscription Meaning Infinity”,这种意译表达不仅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也能帮助目标受众快速理解中国特色四字格表达“与天无极”一词的真实意义和文化内涵。西安博物院作为陕西省文化教育与文明互鉴的重要场所,其文物译名未完整译出原文的韵味和内涵无疑会导致译文缺乏可读性和准确性。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准确把握文物名称的言内意义和言外意义,帮助受众更充分地理解文物名称的实际内涵。

3.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文物名称的英译策略

语言经济学的三大原则为经济原则、效用原则及合作原则。在语言经济学视角下,文物名称的英译应当以最经济、最高效的方式传递文物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兼顾目标受众的语言需求和接受程度,且保证最终的译文满足信息全面,言之有据,重点突出,通俗易懂的特点。

3.1. 经济原则下的文物名称英译

经济原则追求在言语交际中以最少的言语投入来获得最大的交际满足。即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实践之前权衡采用不同翻译方法所需要的成本,进而使用尽可能少的词汇来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对同种或同类文物采用一致或相似的术语表达,以减少翻译过程中的时间投入和精力消耗。

例如,双獾纹瓦当的英译名为“Tile end with dual Badgers”。首先,“瓦当”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构件的专业术语,直接采用术语表达“tile end”,既反映了其作为屋顶瓦片末端装饰物的本质特征,又减少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时间投入。其次,“双獾纹”作为瓦当上的动物纹样装饰,也未按照其余纹样瓦当的“tile end with design of...”的模式进行翻译,而是直接译出纹样特点“with dual badgers”,没有冗余的词汇或复杂的结构,且采用尽可能少的词汇表达了尽可能丰富的信息。最后,该译名也避免了过度解释情况的出现,进而减少了语种转换中可能产生的语言成本。而唐彩绘立马的英译名“Painted Pottery Horse”也积极地响应了语言经济学的经济原则,一方面与其余馆藏的译名一致省译了文物的朝代信息,另一方面采用了尽可能精简的译文传递出了文物的工艺、材质和外形特点。

3.2. 效用原则下的文物名称英译

效用原则重点关注了语言使用的实际效果和价值。在翻译实践中就体现为译者需要密切关注译文受众的接受程度和语言偏好,在保证译文用词准确且恰当的前提下,使用更具时效性的表达满足读者对于全面掌握文物信息的语言需求,实现翻译效用的最大化。

例如,磁州窑“风吹十里透瓶香”白地黑花梅瓶(瓷)的英文译名为“White Porcelain Vase with Black Flowers and Inscriptions in Praise of the Beauty of the Vase from Cizhou Kiln”。该译文一方面避免了长难词和生僻词的使用,降低了译文受众的阅读成本和理解难度,另一方面也充分考虑了译文受众读者的接受程度和语言习惯。其中的“with inscriptions in praise of the beauty of the vase”创造性地意译了原文的“风吹十里透瓶香”这一富有诗意和中式意境的描述,采用更符合受众表达习惯的语言传递了器物承载的美好寓意,用词准确且富有表现力,便于参观人员充分感受原作的意境。此外,彩绘兽面镇墓兽的英译名“Painted Pottery Tomb Guardian Animal”也呼应了语言经济学的效用原则,“painted pottery”完整描述了该文物的工艺和材质,“tomb guardian”准确传达了镇墓兽的功能和用途,对于“兽面”一词的省译也兼顾了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译文受众的接受程度。上述示例都在确保用词准确恰当的前提下,结合受众的接受程度和语言偏好考量了译文的表达,符合语言经济学效用原则的具体要求。

3.3. 合作原则下的文物名称英译

合作原则包括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四个方面,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证交际双方沟通合作的顺利进行。合作原则下的文物名称英译要求译文满足言之有据,重点突出,通俗易懂的特征,在全面呈现原文信息的同时力求传递原文的韵味和内涵。

例如,贴金彩绘观世音石立像的英译名“Stone Carving of Guanyin Bodhisattva with Traces of Polychrome and Gold Leaf”不仅传达了文物的材质和工艺等基本信息,还详细描述了人物主体的名称和社会性质,具备信息全面的特点。而介词短语“with traces of...”的使用又在完整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实现了主次分明和重点突出。译文结构紧凑,词汇精准,文化元素保留恰当且符合目的受众的表达习惯,体现了语言经济学的合作原则。相比之下,三彩胡人牵马陶俑的英译名“Tricolor Foreign Horse Attendant”就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一是术语表达不够言之有据,“attendant”一词通常指“侍者、随从”,并不特指“牵马人俑”的行为或角色;二是原文信息未全面呈现,唐代的“胡人”通常指来自中西亚等地的外族人,“foreign”虽然表达了“外国、外族的”的概念,但没有具体指向“胡人”这一特定群体;三是译文信息重点不够突出,并未显化出该文物是三彩陶俑的本质,不便于译文受众掌握文物细节信息。因此,在进行文物名称翻译实践时,译者可以基于合作原则的指导,有方向地调整译文的可读性、准确性和趣味性,保证交际双方文化交流的高效进行。

4. 结语

文物名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西安博物院文物英译名的准确、合适、规范程度直接影响到西安历史文化对外翻译传播的效果。当前,西安博物院文物名称英译主要存在译文术语不一致、译文时效性欠佳、译文表达待改进等三类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译文缺乏可读性、准确性和规范性,且易对译文受众产生误导,进而阻碍西安历史文化的翻译传播。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当以经济原则、效用原则及合作原则为指导,充分考虑语言成本、语言需求及语言目的等要素,保证信息能经济且高效地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实现语言经济效用的最大化。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Appendix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文物名称的英译研究——以西安博物院为例

摘要:文物名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博物馆文物英译名的准确、规范程度直接影响文化对外翻译传播的效果。本文以西安博物院的文物名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综合分析,总结归纳出该馆文物名称英译存在译文术语不一致、译文时效性欠佳、译文表达待改进等三类问题,并在语言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进一步探讨了经济原则、效用原则、合作原则对文物名称英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以期进一步拓展语言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并为同类型文本的翻译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文物名称,翻译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Marschak, J. (1965) Economics of Language. Behavioral Science, 10, 135-140.
https://doi.org/10.1002/bs.3830100203
[2] Grin, F. (1996)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Survey, Assessment, and Prosp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1996, 17-44.
https://doi.org/10.1515/ijsl.1996.121.17
[3] 许其潮. 语言与经济: 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7): 5-8+58.
[4] 苏剑. 语言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定量估算[J]. 社会科学家, 2014(4): 57-60.
[5] 项东. 翻译中的价值增值[J]. 中国翻译, 2014, 35(5): 102-105.

Copyright © 2025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