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mpact of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Self-Efficacy on Cyberloafing: The Rol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Individual Self-Control

Abstract

This research hop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self-efficacy and cyberloafing and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self-efficacy and cyberloafing considering individual self-control and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is study, a questionnaire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self-control questionnaires, college student moral evasion questionnaires, cyberloafing questionnaires, and college student academic 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s. A total of 201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with 175 valid questionnaires.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gender and grade in academic self-efficac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re was no grade difference but gender difference in cyberloafing; girls had more cyberloafing than boys. Academic self-efficacy and self-control we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yberloafing; moral disengagement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cyberloafing.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self-control played a parallel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academic self-efficacy and online lounging.

Share and Cite:

Peng, J.H. (2022) The Impact of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Self-Efficacy on Cyberloafing: The Rol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Individual Self-Control.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9, 1-10. doi: 10.4236/oalib.1108788.

1. 引言

网络闲逛(cyberloafing)这一概念最初由Kamins在1995年 [1] 提出,他将网络闲逛定义为在工作期间从事与工作内容无关的新型的偏差行为。在研究集中于工业领域的同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当代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所使用的工具逐渐革新,其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便利以及多样化,这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学生处理学习任务的效率,但另一方面这也使得高校学生越来越普遍地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信息。

根据调查,有62%的高校学生在学习期间使用电子设备进行非学习活动,也就是网络闲逛(Flanigan & Kiewra, 2018) [2] 。郭凯娇等(2018) [3] 将其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互联网设备从事偏离学习目标的活动。对于网络的过度依赖会造成使用者对网络信息产生依赖,从而降低其主动思考以及自我控制的能力(Gackenbach, 2007) [4] ,长此以往,当高校学生多数时间处于缺乏直接监管的自主学习状态时,面对屏幕前繁杂的干扰信息往往会难以控制网络闲逛行为。刘林、梅强和吴金南(2019) [5] 将网络闲逛定义为新近的分散注意力行为,通过研究发现在学习时间分散注意力会对学生的学业产生诸多影响,如投入程度不足(Adler & Fich, 2012) [6] 以及影响内容理解(Fried, 2008) [7] 。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够组织并采取一系列行动来达成目的的能力的信念(Bandura, Freeman, & Lightsey, 1999) [8] 。其在个体需要完成任务以达成目标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有不少学者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网络闲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但得出的结果并不一致。魏源(2004) [9] 认为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应当和具体的领域相联系以避免模糊其概念。所以本研究采用了和学业领域联系更加密切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来进一步探究二者关系。学业自我效能感以Bandura,Freeman和Lightsey (1999) [8] 提出的个体对于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学业任务的信心为基础,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发展能力自我效能感(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学业发展的信心),行为能力自我效能感(个体对于自己能否达到学习目标的评价)以及应对能力自我效能感(个体对于学习过程中所出现事件的应对能力的评价)。

已有许多研究者在探索网络闲逛时研究了与之相关的预测因素及其造成的后果,但对于网络闲逛行为发生过程的机制探索还不足。对网络闲逛这一类网络偏差行为的研究,有研究者通过探索个人特质和网络闲逛之间的关系来探究这一行为具体的作用过程(杨继平,王兴超,杨力,2014 [10] ;范翠英,张孟,何丹,2017 [11] ;Vazsonyi et al.,2012 [12] )。不难看出对于高校学生的网络闲逛行为的研究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内部因素。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对于学生的学业表现有着许多影响作用,无论是对思考学习策略还是制定计划方面都有所影响(Toni et al., 2016) [13] ,所以应当进一步探索学业自我效能感这一内部原因和网络闲逛之间的关系和具体的作用过程。在个体发生网络闲逛的过程中,一方面必然涉及到个体对于偏差行为的自我控制水平,另一方面在发生偏差行为违背个体道德准则的情况下,个体可能会使用道德推脱来降低偏差行为的消极性,即个体为避免自己的行为和内部价值出现矛盾从而导致自我制裁的一种认知倾向(Moore, 2008) [14] 。

道德推脱的机制可以分为三个类别,一类为认知重构,即将人们认为的不道德行为看作是一种积极的表现,具体包含委婉标签,有利比较等三个机制,委婉标签指个体运用语言技巧为行为进行辩解,使其看起来危害较小;有利比较指个体通过将自己的行为和危害更大的行为进行比较来使得自己的行为显得可以被接受;扭曲行为结果包含扭曲结果等三个机制,即个体通过减小对于结果危害性的预估来使行为看起来不具有危害性。最后一类为减少对受害者的同理心,包括非人性化,责任归因两个机制(Bandura, et al., 1999) [8] 。个体可能通过这些机制说服自己从而发生偏差行为,故本研究希望引入自我控制和道德推脱来对网络闲逛进行考察。

综上所述,本研究所要探讨的内容为学业自我效能感对网络闲逛的影响,并在考虑到自我控制与道德推脱的作用下研究网络闲逛可能的发生机制。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被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进行调查,通过网上问卷星软件的形式对问卷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201份,剔除无效答卷的原则为答错所包含的两道筛选题的答案或作答时间较短,通过筛选剔除无效的26份问卷后,共收集有效问卷175份。其中,男生为51人,女生124人。大一28人,大二71人,大三46人,大四17人,研究生13人。

2.2. 测量工具

2.2.1. 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

本研究使用的是庄桂芳(2015) [15] 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共计19题。采用5点计分法。在本研究中通过SPSS分析可得此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6。

2.2.2. 自我控制问卷

本研究使用谭树华和郭永玉(2008) [16] 所修订的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该量表包含五个维度,分别为控制冲动,良好习惯,抵抗干扰,专心工作以及适度娱乐。问卷共计19道题,采用5点计分法,除1、5、11、14题正向计分外,其余题目均反向计分,通过正向及反向题交错排布的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被试对单调重复的题项感到疲倦而导致错答、漏答。本研究中此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6。

2.2.3. 道德推脱问卷

本研究采用王兴超和杨继平(2010) [17] 在Bandura等人编制的道德推脱问卷的基础上所进行修订得出的量表,共计32道题,道德推脱的八个机制均包含四道题目,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6。

2.2.4. 网络闲逛问卷

本研究使用郭凯娇等人(2018) [3] 所使用的学生网络闲逛问卷,该问卷共10道题,采用6点计分法而非传统的5点计分法来避免趋中效应,即被试倾向于选择奇数项答案的中间项作为答案,来减少数据偏差(Leung, 2011) [18] 。在本研究中此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8。

2.2.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S22.0对被试所填数据进行整理,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被试在各变量水平上的基本频率、数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得到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倾向,通过Bootstrap法对样本进行重复抽样分析得到自我控制及道德推脱在学业自我效能感及网络闲逛之间的中介关系,使用Harman单因素检测法排除纯自我报告问卷数据带来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使用Mplus7.4对各变量所构成的模型进行建构。

3. 研究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本研究采用的实验方法为问卷法,所获得的个体数据均来自其自我报告,所以要对数据存在共同方法偏差与否这一问题进行检验(周浩,龙立荣,2004) [19] 。通过使用Harman单因素检测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发现共存在24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首个公因子的贡献率仅为23.20%,低于40%的临界标准值,故可以说明样本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Harman, 1967) [20] 。

3.2. 学业自我效能感与网络闲逛的基本特点

3.2.1. 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网络闲逛的性别差异

通过t检验对学业自我效能感以及网络闲逛的性别差异进行检验,结果由表1可知,学业自我效能感并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而网络闲逛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t = −2.07, p = 0.04 < 0.05),女生的网络闲逛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3.2.2. 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网络闲逛的年级差异

通过对学业自我效能感以及网络闲逛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学业自我效能感以及网络闲逛的年级主效应均不显著(F = 0.43, p > 0.05; F = 0.30, p > 0.05),故二者并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3.3.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通过表2可以看出自我控制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均和网络闲逛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道德推脱和网络闲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3.4. 自我控制与道德推脱在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网络闲逛中的 并行中介模型分析

柳士顺和凌文辁(2009) [21] 提出当自变量与因变量皆为单个,且存在多个并行的中介变量时,变量间所呈现的模型为单变量并行中介模型。对于该模型存在的多重中介效应的检验步骤为首先检验模型的有效性,之后通过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检验法对各中介路径的显著性进行检测(方杰等,2014) [22] 。

本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来探究学业自我效能感对网络闲逛的影响,同时对道德推脱以及自我控制在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网络闲逛间的中介作用进行

表1. 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网络闲逛的性别差异

注:*p < 0.05,**p < 0.01,下同。

表2. 变量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表

检验。使用Mplus7.4建立并行多重中介模型。

使用线性回归法对各变量间回归关系进行分析发现VIF值均小于10,故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由于性别和年级在模型中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为了简化模型,更加简洁的表现出变量间的作用,因此不对性别和年级加以控制。通过分析发现所建构的模型拟合指数为:χ2/df = 2.57 < 3,CFI = 0.99 > 0.9,TLI = 0.92 > 0.9,NFI = 0.98 > 0.9,RMSEA = 0.095 < 0.1,各项拟合指数都未超过临界标准,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具体的模型路径系数见图1。

通过进一步对各路径的中介作用分析,使用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法,有放回地进行5000次抽样。当模型中表示的中介路径在95%置信区间下不包含0时,就可以认为该路径为显著的。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网络闲逛的关系中,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显著(95%CI: −0.317~−0.137),即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水平越高,道德推脱的水平越低,网络闲逛发生越少;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显著(95%CI: −0.088~−0.003),即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水平越高,个体的自我控制越强,从而产生更少的网络闲逛行为。该模型的总效应为−0.37,从表3可知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道德推脱进而影响网络闲逛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控制进而影响网络闲逛两条路径的间接效应占总效应比例分别为0.622和0.108,道德推脱和自我控制的总间接效应为−0.27,通过计算可得总间接效应在总效应中占比为−0.27/−0.37 = 0.73,即学业自我效能感对网络闲逛的影响中有73%是通过道德推脱和自我控制起作用的。

综上可以认为学业自我效能感对网络闲逛的作用主要通过道德推脱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实现,其中自我控制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图1. 道德推脱、自我控制在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网络闲逛间的并行多重中介模型

表3. 道德推脱和自我控制的中介效应的Bootstrap分析

4. 讨论

4.1.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及其与网络闲逛的关系

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和矫冬梅(2017) [23] 的研究结果一致,不同性别和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差异。但本研究和熊无昧(2017) [24] 所得到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这一结果不一致,可能的解释是熊无昧(2017) [24] 所调查的对象为某一省份的大学生,不同的省份可能存在学业上的不同刻板印象,对于男生或女生的学业期待不同。刻板印象威胁效应会对个体的学业表现产生显著的影响,而本研究所调查的对象和矫冬梅(2017) [23] 的研究对象来自全国各地,并不单独考察某一省份,故并不存在这种影响。

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网络闲逛之间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文所提出的对于前人研究个体自我效能感和网路闲逛之间关系时出现的结果不一致的现象的解释,即前人的研究中对于自我效能感的测量所采用的概念较为笼统,其所测量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既包括积极的效能感水平,也包括消极的效能感水平,从而导致测量结果可能和某一特定情境下的积极或消极行为之间的关系混淆。同时结果也支持根据魏源(2004) [9] 所提出的对于自我效能感这一类概念的测量应该更加贴近所要研究的领域这一想法。

4.2. 网络闲逛的性别差异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高校女性的网络闲逛行为多于男性,这和Baturay和Toker (2015) [25] 的研究结果相反。对此解释如下,Baturay和Toker (2015) [25] 的研究中发现高校学生网络闲逛最常见的形式为线上社交,且男性对于社交网站的使用更加得心应手。而随着网站的不断优化以及女性的多样化社交需求,越来越多的女性可以在工作时间更轻松地使用社交网站,不同以往需要较多的互联网技巧,同时女性在使用社交网站的频率上也超过了男性(Acar, 2008) [26] 。除此之外,廖伟和施春华(2016) [27] 的研究从大学生回避水平的角度发现女生的心理整合能力好于男生,在人际关系上适应程度更强。而男生相比于女生社会压力更大,从而导致其人际交往方面回避水平更高,进而负向影响其线上交往。

综上所述,由于当下高校学生在网络闲逛时最普遍的行为形式为线上人际交往(刘林,梅强,吴金南,2019) [5] 且女生相比于男生更多地使用社交网站且线上社交适应能力更强,故高校女生的网络闲逛多于男生。

4.3. 自我控制和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采用自我控制学习的社会认知模型为基础来对自我控制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结果中自我控制的显著中介效应说明网络闲逛行为符合上文中对高校学生学习过程的假设:个体先对当下学业任务进行分析并产生一系列计划,此时受到自我对于完成任务的信念的影响,之后个体在学习中会对当下的行为进行自我监控以及自我控制,自我控制的水平受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控制水平的高低进一步决定是否产生偏差行为。Schunk (2001) [28] 也提到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自己能力的信念能够影响其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对其最终产生的行为造成影响。但本研究并没有对该模型的三个阶段进行整体的探究,这可以作为未来进一步探索完整的自我控制学习过程的一个方向。

结果表明道德推脱在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网络闲逛间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即个体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会通过影响道德推脱的水平进而影响网络闲逛行为。通过结果可以对个体学习过程中发生网络闲逛的过程进行推测,在学习中使用电子设备时,面对其他信息的诱惑,当网络闲逛的冲动和自己的道德标准产生冲突时,学业自我效能感较差的个体对于自己完成当前任务的信念较低,从而通过道德推脱(无论是否玩一会手机,我都无法立刻完成这个作业)来使网络闲逛看起来更容易被接受,从而心安理得地实现自己当下的冲动需求产生偏差行为。

4.4.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的局限有以下几条:首先是所测量的被试数量较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所采用的调查方法全部为问卷法,所收集的数据均为个体自我报告的结果,容易受到社会期许性的影响,从而对结果的可推广性造成影响,未来研究可以增加实验室研究,从而使结果更加可信;二是本研究并没有对道德推脱的具体八个机制分别进行探索,在未来研究中可以对其进行逐一考察从而得到更为详细的影响关系;三是本研究所采用的道德推脱问卷和现实中的问题行为联系更密切,未来研究中如果使用网络背景下的道德推脱问卷效果会更好。

5. 结论

1) 本研究中高校学生的网络闲逛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为负相关关系,和自我控制为负相关关系,和道德推脱为正相关关系。即高校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自我控制能力越强、道德推脱水平越低,其出现网络闲逛行为的倾向越低。

2) 本研究中学业自我效能感和道德推脱在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网络闲逛之间起并行中介作用。具体的作用机制为学生通过道德推脱减少对偏差行为的内疚感,或因为学生本身较低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而影响其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进而导致网络闲逛行为。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再深入探索道德推脱在网络闲逛行为中的具体过程及机制,如学生具体通过某机制进行道德推脱,进一步帮助学生减少此行为。

基金项目

西南民族大学优秀学生培养工程项目(2021SYYXSS110)。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对网络闲逛的影响: 道德推脱和自我控制的作用

摘要:本研究希望探索高校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网络闲逛之间的关系,并在考虑到个体自我控制和道德推脱水平的情况下对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网络闲逛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本研究使用问卷法,通过自我控制问卷、大学生道德推脱问卷、网络闲逛问卷以及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对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201份问卷,有效问卷175份。结果发现:高校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和年级上不存在差异,网络闲逛不存在年级差异,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的网络闲逛行为更多;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与网络闲逛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道德推脱与网络闲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道德推脱和自我控制在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网络闲逛间起并行中介作用。

关键词:网络闲逛,自我控制,道德推脱,学业自我效能感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 declares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Kamins, A. (1995) Cyber-Loafing: Does Employee Time Online Add up to Net Losses. New York Daily News.
[2] Flanigan, A.E. and Kiewra, K.A. (2018) What College Instructors Can Do about Student Cyber-Slack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30, 585-597. https://doi.org/10.1007/s10648-017-9418-2
[3] 郭凯娇, 李晔, 曹文涛, 牛伟娜. 自我控制对网络闲逛行为的预测作用: 基于双系统模型视角[C]//中国心理学会. 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北京: 中国心理学会, 2018.
[4] Gackenbach, J. (2007)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2nd Edition, Academic Press, Cambridge, MA.
[5] 刘林, 梅强, 吴金南. 大学生网络闲逛行为: 本土量表、现状评价及干预对策[J]. 高校教育管理, 2019, 13(3): 113-121.
[6] Adler, R.F. and Benbunan-Fich, R. (2012) Juggling on a High Wire: Multitasking Effects on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70, 156-168. https://doi.org/10.1016/j.ijhcs.2011.10.003
[7] Fried, C.B. (2008) In-Class Laptop Use and Its Effects on Student Learn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50, 906-914. https://doi.org/10.1016/j.compedu.2006.09.006
[8] Bandura, A., Freeman, W.H. and Lightsey, R. (1999)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13, 158-166. https://doi.org/10.1891/0889-8391.13.2.158
[9] 魏源. 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与干预研究[J]. 心理科学, 2004, 27(4): 905-908.
[10] 杨继平, 王兴超, 杨力. 观点采择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 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J]. 心理科学, 2014, 37(3): 633-638.
[11] 范翠英, 张孟, 何丹. 父母控制对初中生网络欺负的影响: 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 25(3): 516-523.
[12] Vazsonyi, A.T., Machackova, H., Sevcikova, A., Smahel, D. and Cerna, A. (2012) Cyberbullying in Context: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by Low Self-Control across 25 European Countries.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9, 210-227. https://doi.org/10.1080/17405629.2011.644919
[13] Toni, H. and Jaclyn, B. (2016) The Influence of Academic Self-Efficacy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A Systematic Review.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17, 63-84. https://doi.org/10.1016/j.edurev.2015.11.002
[14] Moore, C. (2008) Moral Disengagement in Processes of Organizational Corrup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80, 129-139. https://doi.org/10.1007/s10551-007-9447-8
[15] 庄桂芳. 中职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情绪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16] 谭树华, 郭永玉. 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的修订[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16(5): 468-470.
[17] 王兴超, 杨继平. 中文版道德推脱问卷的信效度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18(2): 177-179.
[18] Leung, S.O. (2011) A Comparison of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Normality in 4-, 5-, 6-, and 11-Point Likert Scales.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37, 412-421. https://doi.org/10.1080/01488376.2011.580697
[19] 周浩, 龙立荣.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6): 942-950.
[20] Harman, D. (1967) A Single Factor Test of Common Method Variance.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35, 359-378.
[21] 柳士顺, 凌文辁. 多重中介模型及其应用[J]. 心理科学, 2009, 32(2): 433-435.
[22] 方杰, 温忠麟, 张敏强, 孙配贞.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多重中介效应分析[J]. 心理科学, 2021, 37(3): 735-741.
[23] 矫冬梅. 大学生完美主义、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生投入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7.
[24] 熊无昧. 高职外语考试焦虑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基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研究[J]. 外语教育研究, 2017, 5(3): 30-36.
[25] Baturay, M.H. and Toker, S. (2015)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act of Demographics on Cyberloafing from an Educational Setting Angl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50, 358-366.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5.03.081
[26] Acar, A. (2008)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Behavior: The Case of Facebook. Journal of Website Promotion, 3, 62-83. https://doi.org/10.1080/15533610802052654
[27] 廖伟, 施春华. 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与网络社交行为的关系[J]. 医学研究杂志, 2016, 45(1): 93-95.
[28] Schunk, D.H. (2001)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Zimmerman, B.J. and Schunk, D.H., 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Springer, New York, 83-110.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