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in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 Case Study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Report

Abstract

Metaphors are widely used in people’s daily lives and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guage. They are also a common rhetorical device used in political discourse. Political leaders often employ metaphors to transform abstract political concepts into simple language that the general public can understand, in order to convey political information and political position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etaphors in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is crucial for building a discourse dissemin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preading the Chinese voice, telling good Chinese stories, and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is an important report made by our party at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it is an important guiding document for various aspects of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the full text of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Share and Cite:

Liu, N.N. and Chen, W. (2025)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in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 Case Study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Report.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12, 1-6. doi: 10.4236/oalib.1114361.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和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成果以及新时代十年间的伟大变革,统筹安排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蓝图和实现路径。隐喻经常被使用于政治话语有以下原因:首先,隐喻具有阐释功能,在政治话语中的应用能够使抽象的政治概念简洁化,使复杂的政治概念被快速理解;其次,隐喻本身还具有很强的劝说力,利用特殊的隐喻手段激发人们的情感以及可接受力,使人们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从而使政治思想交流更加有效[1]。隐喻在中国的政治文本中也多有出现,本研究以中英版本的二十大报告为研究语料,探究二十大报告中有哪些概念隐喻,这些概念隐喻使用了什么翻译策略。

2. 隐喻及翻译策略

隐喻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是作为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在此前一直被作为一种修辞类型。隐喻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首先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人物的修辞学下的隐喻研究,他对隐喻的定义是“借用一个事物谈论另一事物”,是根据类比的原则所做的隐性比较[2]。其次便是由英国哲学家I.A. Richards (1936)提出,经M. Black完善的“互动理论”,Richards是最早将认知概念引入隐喻研究的学者,并指出了隐喻的意义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Black则是在此基础上对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进行了详细具体的描述[3]。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探究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两位学者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中提到,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工具,是源域和目标域这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关系[4]。学者在书中将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隐喻通常负载了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其在政治话语中的应用也一直都是翻译时的重难点,只有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才能够更好地处理政治文本中出现的隐喻。

隐喻的翻译一直是翻译领域面临的难点,Dagut (1976)较早对隐喻的可译性进行了研究,强调了隐喻在翻译研究中的重大意义[5]。他认为造成隐喻翻译的困难的是隐喻缺乏普遍性,简单的逐字翻译无法被没有相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所接受和理解。该研究引起了Broeck、Newmark等学者的关注,就隐喻的翻译提出了很多的翻译策略。Broeck认为隐喻翻译的任务并非是给出规定,而是要进行描述和解释,基于此,他得出了三种翻译策略:保留源域和目标域(Translation ‘sensu stricto’);目标域替换源域(Substitution);释义(Paraphrase) [6]。Newmark拓展了Broeck的翻译策略,提出译者在翻译隐喻时可选择的七种翻译策略,a. 直译;b. 替换;c. 译作明喻并保留意象;d. 译为明喻并注解;e. 仅保留隐喻喻义;f. 删减省略;g. 直译隐喻并注解[7]。Toury 提出不能忽略目的文本增添隐喻表述的这一事实,并总结出了六种隐喻的翻译策略:保留且译为相同隐喻(Metaphor into ‘same’ metaphor);替换(Metaphor into ‘different’ metaphor);释义(Metaphor into non-metaphor);舍弃(Metaphor into 0);非隐喻表达替换成隐喻(non-metaphor into metaphor);增添隐喻(0 into metaphor) [8]。国内学者张培基等将隐喻归类于习语当中并提出了三种翻译策略:直译法;套用法和意译法。郭著章、李庆生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直译加解释法、直译联想法、意译改译法、对联增字法和等值互借法[9]。但张培基与郭著章的隐喻翻译策略是将隐喻作为修辞手段进行研究的,且更着重于英译汉而非汉译英。因此,隐喻的英译翻译策略仍需进行更多更深刻的探索与研究。

3. 《二十大报告》中的隐喻翻译及翻译策略

二十大报告中包含很多种类型的概念隐喻翻译,包含战争隐喻(如:攻坚、保卫战、筑墙设垒等)、动物隐喻(如:打虎、拍蝇、猎狐等)、旅行隐喻(如:出发点、落脚点、蹄疾步稳等)、建筑隐喻(如:桥梁纽带、基础、台阶等)、家庭隐喻(如:儿女、当家作主等)、身体隐喻(如:主心骨、血肉联系)以及植物隐喻(如:扎根、沃土、根深叶茂)等。本节将结合Newmark的隐喻翻译策略,对于《二十大报告》英译版中隐喻翻译实例进行文本分析,旨在探析译者在进行政治文本隐喻翻译时应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3.1. 直译

例1:“打虎”、“拍蝇”、“猎狐”

译文:take out tigers”, “swat flies”, “hunt down foxes”

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反腐斗争中,要“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在这里,运用了动物隐喻,“虎”、“蝇”、“狐”指的是不同层次的腐败分子,包括高层和基层的官员腐败和地方腐败,以及追捕逃亡海外的腐败分子。这里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保留了隐喻的意象,将其翻译为了“take out tigers”、“swat flies”、“hunt down foxes”,忠实的传达了原文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国共产党坚决打击腐败分子的决心,原文将腐败分子隐喻为“虎、蝇、狐”表现了无论腐败分子是高级别的还是低级别的亦或者狡猾的,都无法逃脱法律的制裁,保留原有的意象能够使翻译更加直观,展现语言自信,有利于受众了解中国的政治政策,对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当隐喻的意象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能够被译语读者所理解,又能够反映其想要表达的观点和看法时,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最大程度上的忠实于原文来进行翻译,使译语读者能够体会到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

3.2. 替换

例2:“筑墙设垒、脱钩断链”

译文:the erection of “fences and barriers,” decoupling, disruption of industrial and supply chains,

“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在政治话语中指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喻指在国家关系中不能采取隔绝、孤立和建造障碍物的行动,强调某个国家或阻止通过采取措施,试图切断或者限制与其他国家或团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联系,导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减少或削弱。在这里,译文将“墙”这个意象用“fences”替换,采用了Newmark的replace the image in the SL with a standard TL image这一翻译策略,使其更加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因此,译者在翻译政治话语中的隐喻时,可以将原文中的喻体转换为译语读者可以理解和接受或者符合其语言习惯的目标语来增加政治话语的可传播性和可理解性。

3.3. 将隐喻转化为明喻,保留意象

例3: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译文:We will intensify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rade unions, Chines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rganizations, women’s federations, and other people’s organization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role as bridges connecting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在这里,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隐喻为了“桥梁”,“bridge”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有“连接、沟通与联系”之意,将此处的隐喻转为明喻更符合语境的表达,也有助于目标语读者更加流畅的接受和获取信息。

因此,当源语和译语文化中对于隐喻意象的认知差异不是很大时,可以将隐喻采用明喻的转换并且保留其意象,便于译语读者更好的接受和理解源语的内容。

3.4. 仅保留隐喻义

例4: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

译文:There are still many tough issues to be addressed in the reform of key areas.

例5:……党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

译文:……all while maintaining a close bond with the people.

这两个例子在这里都采用了人体隐喻,“硬骨头”是一个比喻性的表达,通常用来形容困难或者复杂的问题,是中国政治话语中经常出现的隐喻意象,不仅表现了任务的艰巨和困难,还展现了中国对于具有挑战性的困难或局面的决心和毅力。“血肉联系”表现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不可分割性,原文通过隐喻将党和人民的关系生动的展现了出来。但在这里,两者的译文“tough issues to be addressed”和“a close bond with”都只将其隐喻义翻译了出来,虽然抛弃了原有的隐喻意象,但保留了隐喻的内涵意义,降低了译语读者的阅读困难。

因此,当隐喻意象极其内涵难以用简单的语言准确描述时,可以采用仅保留隐喻义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更加流畅,表达更加清晰,但Newmark也指出,这种翻译方法可能导致原文意义发生变化,也会影响到原文中隐喻包含的情感和语用作用。因而在使用这种翻译方法时要尽可能的选择更加贴合原文隐喻义的译文使其表达更加准确流畅。

3.5. 删除

例6:“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

译文:We roll up our sleeves and got down to work, ……

例7:……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译文:……we will make further efforts to keep our skies blue, waters clear, and lands clean.

例8:“必须加倍珍惜,始终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

译文:……We must cherish, uphold, and never deviate from.

在上面这三个例子中,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不难发现,它们都进行了省略,原文中的隐喻功能实际上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借助人们在源域中熟悉的、具体的、简单的概念去理解目标域中陌生的、抽象的、复杂的概念[10]。当原文中的隐喻不具备这种作用时,译者在翻译时可以选择删除隐喻及其喻义。在这里,“风雨无阻向前行”、“保卫战”、“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三个隐喻都是对于前文提到的内容进行强化以及修辞化,并没有特定的内涵或隐喻义,译文中将其进行了删除,充分尊重了译语读者的表达习惯,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

因此,隐喻是否可以进行删除,由译者通过上下文来判断。Newmark也曾表明,当隐喻是多余或无用的时,译者可以连同其喻义一同删除,或者,隐喻所表达的内涵已经在文本的其他地方出现过时,隐喻才可以被删除。因而,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也要站在译语读者的视角下去考虑隐喻是否存在信息冗长,进而进行适当的删减。

3.6. 直译隐喻并注释

例9:“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

译文:Firm action will be taken to swat “flies,” or corrupt low-ranking officials, whose misconduct directly affects people’s lives.

上述例子中出现的“蝇贪”是中国政治话语中的特色表达,“蝇贪”指的是一些小的、基层的官员为了个人私利而进行贪污腐败的现象。“蝇”既可以在这里形容这些官员的地位不高,又可以指代其贪污腐败的行为使所有人都厌烦,且环境脏污就容易出现“蝇”,作为源语读者,“蝇”在这里所包含的隐喻意象能够完全被理解和接受,而单纯的直译隐喻意象,对于译语读者而言,是无法理解其真正的隐喻内涵的。在这里,译者将隐喻意象直译了出来,并将其注释为“corrupt low-ranking officials, whose misconduct directly affects people’s lives.”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信息却又没有丢失原文的特色,便于读者理解,达到文化补偿的效果。

因此,译者在进行政治话语中隐喻意象的翻译时也可以选用直译隐喻加注释的方法,使译文最大程度上的忠实原文,保持原文特色,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习惯。

4. 结论

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翻译也是帮助中国更好走出去的一个方面,隐喻修辞在政治话语中的应用可以向全世界诠释特色鲜明的中国。通过上述的研究分析,本文认为Newmark关于隐喻提出的翻译策略可以指导中国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翻译,使中国在国际上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思想。译者在进行政治话语的隐喻翻译时首先要确保忠实原文,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隐喻意象,传递原文的修辞魅力。还要确保译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将原文的思想内容和文化特色共同融入到对外话语体系中去,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播思想意识形态、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至于在政治话语中隐喻翻译的策略还需要译者在翻译时仔细斟酌和思考,根据不同的隐喻功能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袁卓喜. 对外政治话语中隐喻的功能及其英译[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2(2): 114-119.
[2]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 郑银芳. 隐喻理论及其发展[J]. 外国语文, 2009, 25(6): 33-37.
[4]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5.
[5] 田丹. 隐喻及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综述[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8, 32(6): 16-18.
[6] Broeck, R.V.D. (1981)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Exemplified by Metaphor Translation. Poetics Today, 2, 73-87.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7] Newmark, P. (200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8] Toury, G. (2012)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07-110.
[9] 郭著章, 李庆生.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
[10] 梁娜, 陈大亮.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十九大报告政治隐喻翻译研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2(3): 48-57.

Copyright © 2025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