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西安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同时其独特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符号也为翻译实践带来了挑战。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西安的民俗文化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但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传达这些文化内涵成为一项重要任务。西安民俗文化中蕴含的历史故事、地方习惯及民间艺术,不仅反映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然而,西安民俗文化在英语翻译中面临诸多问题,包括文化特异性、习俗差异、语言表达的局限性以及读者背景知识的缺乏。这些挑战不仅要求译者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更需深入理解原文化,以实现有效的文化适配。本文将以“西安大白杨社火芯子、西安都城隍庙民俗和骊山女娲风俗”的英译为例,从民俗文化词的定义与阐述、具体翻译过程等方面,详细探讨西安民俗文化在英语翻译中的翻译与文化适配问题。
2. 西安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概述
2.1. 历史文化
西安地处中国内陆黄河流域中部关中平原之上,古称长安,乃中华民族及古老东方文明重要发祥地也。建城历史达3100余年之久,作为都城历时超过1100载,西周、秦、西汉等13个封建王朝均曾定都于此。实例表明,自西汉时期始,该城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之重要枢纽。与罗马、雅典等世界著名古城齐名,西安当之无愧。中国六大古都之中,建都历时最为悠久者当数此城。长安文化之重要性,由此可见其在中华文化体系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
2.2. 民俗文化
民俗是一定社会群体范围内因自然条件和生存方式而长期形成的风尚、习俗,主要是民间社会生活中的传承文化事象,人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些风尚习俗。自然环境之优越性、民族融合之多元性以及历史文化积淀之深厚性,共同塑造了西安地区民俗的丰富面貌。时代特征、地域特色与传承特性在此表现得尤为显著。实例表明,西安民俗可被视为中华民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物质生产民俗、社会生活民俗包括周、秦、汉、唐时期的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宗教信仰、节日庆典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尽管有所变化,但其诸多内容和形态,一直在沿袭和传承着。
3. 翻译的基本理论
3.1. 文化翻译理论
在翻译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文化翻译理论,不仅关注语言层面的转换问题,更加强调文化差异性的理解与适配过程。被公认为该理论代表性学者的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其观点具有启发性:翻译行为本质上属于文化交流的范畴,目的在于达成文化功能的对等性实现,而非停留于语言形式的简单转换层面[1]。实例表明,源文化深层内涵的充分挖掘需要由译者完成,同时也需重视寻找目标文化中恰当的表达方式。由此可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保障与文化完整性的维护均依赖于此种双重努力。在实践中,文化翻译理论鼓励译者使用本土化策略,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进行调整[2]。这包括对习语、典故和文化符号的重新诠释,确保译文能够被目标文化的读者自然接受。通过这种文化翻译的方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更进一步,同时还可以增强不同区域的文化理解和尊重。
3.2. 语言翻译与文化适配的重要性
语言翻译与文化适配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桥梁[3]。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愈发频繁,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信息的传递和理解。如果缺乏有效的文化适配,可能会导致误解甚至文化冲突。因此,译者需要深入了解源文化与目标文化之间的差异,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意。其次,文化适配能够增强信息的接受度和影响力。当翻译过程中考虑到文化背景、习俗和价值观时,信息不仅能被正确理解,还能引起共鸣[4]。例如,在翻译民俗文化时,通过本土化策略,使得目标受众更容易接受,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播与认同。此外,良好的翻译与文化适配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在将传统文化元素介绍给国际社会时,适配不仅是为了使其更具可理解性,也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欣赏和尊重这些独特的文化[5]。因此,语言翻译与文化适配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 翻译案例分析
4.1. 西安大白杨社火芯子英译案例分析
4.1.1. 定义与阐释
大白杨社火芯子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地方传统民俗活动。是集地方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手工纸扎和锻造技艺融一体的一门特大型综合艺术。据考:源于东周,兴于盛唐。长久传承的表演形式,在唐代“分朋赛乐”中可见其源头。唐代梨园艺术的历史积淀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实例表明,此种艺术表现手法与古代宫廷乐舞具有明显关联性[6]。大白杨社火是东周(春秋战国)以来“傩”文化的延伸,随着“傩舞”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迷信的祭祀仪式逐渐向娱乐方面演变,又伴随唐代音乐,舞蹈及戏曲艺术的产生和唐代“宫廷大傩”的形式演变而成《别·虎》,直至21世纪的社火。始终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大白杨社火芯子”这一文化词包含多个核心要素:“大白杨”指的是地名,即大白杨村;“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传统节日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包括舞龙、舞狮、旱船、高跷等多种艺术形式;“芯子”则是这一特定表演形式中的关键部分,指的是以孩童或成人装扮成各种角色,通过特制的铁架固定在一定高度进行表演的一种特殊形式。
4.1.2. 具体分析
首先,将“西安大白杨社火芯子”直译为“Xian Dabaiyang Shehuo Xinzi”。这种直译方式虽然保留了该词语的基本形式,但可能无法让国外读者直接理解其含义。所以为了弥补直译的不足,译者需要添加文化注释:“Xian Dabaiyang Shehuo Xinzi - a traditional folk art performance celebrated in Xian, China, featuring a variety of art forms including drama, music, dance, and paper-cutting. The xinzi refers to the unique element in this performance, where children or adults dressed up as characters are fixed on special iron frames at a certain height to perform.”用以说明这是一项包含多种形式的大型传统民俗表演活动。在进行初步翻译和文化注释之后,继续对译文进行审校和修改。在“xinzi”的解释中,增加对“芯子”制作技艺和表演形式的详细描述,突出“芯子”这一独特元素,传达活动的民俗艺术性,以增强读者对该词语的理解。最终,确定了以下译文:“Xian Dabaiyang Shehuo Xinzi—a traditional folk art performance celebrated in Xian, China, featuring a variety of art forms including drama, music, dance, and paper-cutting. The xinzi is a special form of performance in which children and adults dressed as various characters are held at a certain height by a special iron frame.”
4.1.3. 讨论
通过对“西安大白杨社火芯子”英译案例的分析,译者特别注意了文化内涵的传递。通过添加文化注释,不仅解释了“社火”和“芯子”的字面意思,还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如庆祝传统节日、寄托美好愿望等。这样的翻译方式不仅让国外读者了解了活动的表面形式,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活动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情感价值。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很多在中国文化中习以为常的概念和表达在英语文化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为了克服这一挑战,译者采用文化注释和解释性翻译的方法,通过增加背景信息和文化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4.2. 西安都城隍庙民俗英译案例分析
4.2.1. 定义与阐释
“西安都城隍庙民俗”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俗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十,当地会举行“迎城隍”活动,俗称“接爷”,迎接队伍由村民自发组织的艺术表演队组成,表演方阵围绕城隍夫妇神轿,包括秧歌队、舞蹈队、担子队、锣鼓队、社火队等,一边行进一边演出,吸引众多观众。除此之外,其祭祀仪式也非常丰富,包括阳事道场和阴事道场。主要为活人举行的消灾解难、祈福延寿等是阳事道场;而阴事道场则是为亡魂举行的超度仪式。这些仪式不仅体现了道教文化,也反映了当地人对城隍神的敬仰和祈求。
“西安都城隍庙民俗”可以拆分为三个部分,西安:陕西省的省会,历史文化名城。都城隍庙:城隍庙是供奉城隍的地方,城隍是地方保护神,代表着地方的治理与安宁。民俗:指与当地居民生活、信仰相关的习惯和传统。在翻译时,首先要理解这些词汇在文化背景中的意义,以确保翻译不仅准确,还能传递出其深层的文化信息。
4.2.2. 具体分析
在最初翻译时译者采取直译的方法,初步翻译为“Folk Customs of the City God Temple in Xian”。这种翻译方式有助于读者初步了解这个文化词的基本结构。然而,“都城隍”与“City God”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城隍作为中国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多由名臣英雄充当,这些人都是有功于地方民众的,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所以应该采用音译法,采用“Du Cheng Huang”的翻译体现其原本的文化特色。但是出于文化适配的考虑,为了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词语,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文化注释。同样“民俗”一词的丰富性也需要多加解释,表明这是一场体现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所以最后确定以下译文:“Xian Du Cheng Huang Temple Folklore—A cultural practices that embodies local religious beliefs and traditions centered around the worship of the City God, who is believed to protect the city.”这段补充说明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信息,使得翻译更加完整。
4.2.3. 讨论
翻译“西安都城隍庙民俗”这一民俗文化词的过程,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通过字面翻译、文化适配和深入阐释的步骤,可以有效地将这一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化词转化为适合目标读者理解的英文表达[7]。所以关注中西文化差异对译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译者理解源语言文化,研究西安都城隍庙的历史背景和民俗活动,了解其在当地社会中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既准确又具有文化深度。
4.3. 骊山女娲风俗英译案例分析
4.3.1. 定义与阐释
在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一带,至今保留着一些与女娲有关的古老的风俗文化。主要体现在节日庆典模式、婚姻仪式惯例以及日常生活实践等层面呈现显著差异性特征。农历正月二十日被骊山周边居民普遍视为“补天补地节”,亦称为“女王节”或“女皇节”[8]。当日需食用特定形态的“补天饼”,各乡村制作规范存在差异,实例可见煎饼、烙饼与蒸饼等多种形式。圆形且薄如蝉翼乃必备特征。餐前须执行简朴仪式流程:由家庭中最年长女性成员将面饼撕碎,首先抛掷至屋顶——此举象征“补天”行为;继而投向水井或放置地面——该动作被定义为“补地”。清代编撰的临潼地方志文献中,对此民俗现象均有明确记载。
“骊山女娲风俗”可以拆分为几个部分:“骊山”位于中国陕西省,是一座以美丽风景和丰富历史而闻名的山脉。它与多种神话传说有关,尤其是与女娲的故事紧密相连。“女娲”是中国神话中极为重要的人物,常被描绘为创造人类并修补天空的女神。她的传说在理解中国文化和习俗方面具有基础性意义。“风俗”指的是某个文化或社区特有的传统或习惯。结合这些元素,“骊山女娲风俗”可以理解为与女娲相关的习俗,特别是在骊山地区所体现的文化传统。
4.3.2. 具体分析
由于该民俗词语蕴含的深层含义可能无法直接翻译成英语。所以如何有效传达女娲及其创造和保护的文化才是翻译该词的关键。另外“骊山”和“女娲”需作为专有名词进行音译,保留其原有音节,以维护其文化身份和特殊性。同时这些词语蕴含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也要让读者能够理解。对“风俗”则可采取描述性翻译,可以翻译为“customs”,还要注意上下文相关性,可以在翻译中加入额外的上下文说明或脚注,这样能够更好地传达文化的丰富性。最后得出译文“Nv Wa Customs in Li Shan—The customs include rituals, festivals, and ceremonies aimed at honoring Nvwa, seeking her blessings for fertility, protection, and well-being. These practices reflect the local culture and reverence for ancient beliefs intertwined with nature and human existence.”这样就以便理解这些习俗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有助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目标语读者理解该民俗文化词的深层含义,在保证语言准确性的同时还能增强对该词包含的深层文化含义的理解。
4.3.3. 讨论
对“骊山女娲风俗”的翻译过程展示了在传达文化丰富性的民俗词语时所面临的复杂性。通过对语言要素和文化背景的仔细考量,这一翻译不仅保持了原意,还能吸引目标受众对女娲风俗产生一定的兴趣。这个过程强调了在翻译中平衡准确性与文化适配的重要性,确保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桥梁,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纽带。在本案例中,该词语的翻译有效地实现了这一目标,为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5. 西安民俗文化在英语翻译中的主要问题
5.1. 主要问题
文化特异性:西安的民俗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特有的历史背景、习俗和传统,这些文化特异性在翻译时往往难以找到直接的对应词汇[9]。例如,“芯子”或“秦腔”在英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概念,译者可能需要采用描述性翻译,但这容易导致信息的缺失或偏差。
习俗差异:西安的民俗活动如船张芯子、鄠邑区社火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在翻译这些习俗时,往往需要解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而不是仅仅翻译字面意思。例如,庙会不仅是一个节庆活动,更是地方文化的体现,如何在翻译中传达其丰富内涵是一个难题。
语言表达的局限性:民俗文化往往通过方言、俚语或特定的文化符号表现出来,而这些表达在英语中可能无法有效传达[10]。例如,西安方言中包含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这些在英语中难以找到直接对应的表达,造成翻译的困难。
读者背景知识的缺乏:英语读者对中国文化,尤其是西安民俗文化的了解普遍较少,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导致他们在阅读时可能无法理解相关的文化信息。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准确传达信息,还需适当增加注释或背景介绍,以帮助读者理解。
5.2. 应对策略
加强文化研究:译者应加强对西安民俗文化的深入研究,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符号和习俗特点。这不仅能提高翻译的准确性,还能在翻译中更好地保留文化特征和情感表达。
采用文化适配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灵活调整翻译策略。可以使用意译和补充解释的方法,确保译文既能传达原意,又能让读者易于理解。
增强互动性:未来的翻译实践可以通过多媒体和数字技术增强与读者的互动。例如,使用视频、音频和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西安民俗文化,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文化背景,从而提升翻译的效果。
培养跨文化意识:译者应增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多了解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并且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以便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西安民俗文化的翻译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首先,西安的民俗文化蕴含丰富的地方特色和历史背景,这对翻译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许多民俗文化词语和习俗在英语中缺乏直接对应的词汇,需要译者具备深入的文化理解,以便将其内涵准确传达。其次,文化适配是确保外语读者理解的重要环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完成传递信息的要求,还需在考虑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这就要求译者语言功底的深厚性、文化知识的广博度、跨文化意识的敏锐化以及创新精神的持续性。由此可见,准确性与文化魅力兼具的译文产出,方能体现译者的专业素养。实例表明,优秀译作往往诞生于这些要素的共同作用之下。
基金项目
1) 西安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安特色文化术语建设与传播路径研究(24YZ28);2) 西安石油大学研究生专项教改项目–精品案例库:术语有话说(2024-X-YAL-006);3)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中国–中亚区域文化术语建设与传播研究(2025YB0274)。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Appendix (Abstract and Keywords in Chinese)
西安民俗文化翻译与文化适配的问题
摘要:西安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丰富的民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也在翻译过程中面临语言差异和文化背景的障碍。本文将简要介绍西安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结合文化翻译理论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研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如何准确传达这些民俗文化的内涵,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从而避免文化误解和丧失。
关键词:西安民俗,文化翻译,文化适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