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erating Ulysses: Joyce Reimagined in Global South Decolonial Digital Humanities Practices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James Joyce and his works are reinterpreted through decolonial digital humanities methodologies from Global South perspectives. The epistemological coloniality of digital humanities has prompted Global South scholars to develop alternative technological frameworks, infrastructures, and interpretive strategies. Through analysis of specific cases from the Global South—Latin America, Africa, Asia, and the Middle East—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decolonial computing challenges the Western-centric biases of established Joyce studies. Minimal computing, community-driven archival construction, and South-South cooperation models provide viable pathways for reconstructing the power geometries of literary studies. Multiple practices reveal the latent decolonial dimensions in Joyce’s works, where his linguistic experiments resonate with epistemological resistance in the Global South. Decolonial digital humanities offers new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s for understanding the global circul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modernist literature.

Share and Cite:

Wei, W. (2025) Liberating Ulysses: Joyce Reimagined in Global South Decolonial Digital Humanities Practices.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12, 1-8. doi: 10.4236/oalib.1114102.

1. 绪言

数字人文标榜的知识生产民主化在实践中复制了殖民时代的权力结构,算法的殖民主义因此就标志着一场认识论革命的开端。在这场革命中,全球南方的研究者通过技术创新和理论突破重新定义文学研究的可能性边界。人工智能和计算系统中嵌入的殖民性需要通过三种去殖民策略来对抗:批判性技术实践、反向辅导以及情感与政治社群的更新。这项研究深入分析了多个具体实例:新加坡的“灯柱即平台”(LaaP)计划使用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监视公民;新德里的CMAPS预测性警务系统复制了殖民时期的治安模式;印度的Aadhaar生物识别计划影响了数亿人的日常生活。不过,最为显著的是,新西兰政府部署的儿童福利干预预测算法。该系统“最初针对毛利社区”,延续了对原住民的系统性歧视[1]。算法使用历史数据来预测哪些儿童最有可能遭受虐待或忽视,而这些历史数据本身就反映了殖民时期以来对毛利家庭的过度监管和干预。由于毛利社区在政府数据库中的“过度代表性”,算法不可避免地将毛利儿童标记为“高风险”,这样的系统性的种族歧视导致了更多的国家干预,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歧视循环。技术化的种族定性延续了整个国家系统对原住民家庭的破坏性做法。

这些算法殖民主义的案例揭示了数字技术中根深蒂固的权力结构,而文学研究领域也无法置身事外。在去殖民的数字人文研究中,乔伊斯作品也成为了实践革命的试验场。如Attridge所说,乔伊斯通过语言的解构和重组挑战了英语的霸权地位。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乔伊斯融合了多种语言,创造了一种反对单一语言统治的文本实践。这种多语言性已经超越文学技巧的范畴,成为对帝国语言政策的直接挑战[2]。《尤利西斯》中“它是爱尔兰艺术的象征。仆人的破碎镜子”成为全球南方研究者在殖民语境中进行艺术创作的复杂性的关键隐喻。如何创造新的乔伊斯研究范式以挑战西方中心的诠释框架?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真正的认识论多元化或许是一种可能性。

2. 去殖民计算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全球南方的数字人文实践者正在重新定义“数字”和“人文”的内涵,《数字人文中的全球辩论》标志着该领域的转折点。这部合集首次系统性地汇集了来自全球南方的数字人文研究,认为数字人文的全球化表现为从北到南的单向的知识流动。真正的去殖民实践需要逆转这一流向,而语言多样性是对抗这一单向流动的重要工具。因为当前数字人文工具主要为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设计,这种技术架构本身构成了认识论暴力[3]

印度数字人文的发展展现了独特的“jugaad”(创新性节俭)精神。他们研究发现,频繁的停电、有限的带宽和缺乏机构支持构成了印度数字人文学者面临的日常挑战。面对这些限制,印度学者使用太阳能供电的服务器、开发离线优先的应用程序、建立点对点的知识共享网络。这种在约束条件下的创新正是去殖民实践的核心:拒绝等待完美的(西方标准的)基础设施,利用现有资源创造适合本地需求的解决方案[4]

基础设施的问题深刻地塑造了全球南方的数字人文实践。Pawlicka-Deger提出“基础设施化”概念来理解数字人文的全球重构。她的研究特别关注疫情如何暴露了全球数字不平等:北方国家顺利转向线上教学和研究时,许多南方国家或地区因缺乏基本的数字基础设施而陷入停滞,体现了结构性不公正。因此她指出,真正的解决方案在于支持南方发展自主的、适应本地需求的数字基础设施[5]。Risam在《新数字世界》中,系统性地分析了数字人文如何在数字文化记录中重现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父权制的排斥模式,并提供了具体的干预策略。她参与的波多黎各的数字人文救援项目动员学者和技术人员协作更新受灾地区的数字地图,通过众包和社区参与,项目创建了更准确的地理信息,直接支持了救援工作[6]

最小计算运动为全球南方的数字人文实践提供了关键的方法论框架。Risam和Gil重新定义了最小计算的含义[7],提出了四个指导性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我们有什么?”、“我们必须优先考虑什么?”、“我们愿意放弃什么?”。这种方法拒绝了技术决定论,认识到最新和最好的技术往往不适合全球南方的实际需求。他们据此开发的Ed平台和Wax框架专门为低带宽环境设计,使用静态网站生成技术,可以在最基本的服务器上运行,甚至可以通过USB驱动器分发。此外,劳动视角的引入为最小计算提供了关键的批判维度。“去增长”的数字人文方法直接挑战了学术界的生产主义逻辑。维多利亚大学Vault项目的案例研究显示,可持续的数字项目需要重新思考劳动分配、技术选择和项目范围。尤其是数字人文项目中常被忽视的情感劳动和维护工作,这些工作不成比例地落在初级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身上[8]。这种情况对全球南方更为严重,因为这里的数字人文实践者面临更大的工作负担和更少的资源支持。

与此同时,墨美边境的United Fronteras(联合边境)项目则体现了去殖民数字人文中最小计算的政治潜力。Fernandez分析该项目如何使用最小计算方法创建反霸权的边境叙事[9]。项目团队收集了边境社区的口述历史、照片和文档,使用简单的静态网站生成工具创建了一个分布式的数字档案。这种技术选择体现了有意识的政治行为:避免使用需要持续互联网连接的平台,确保边境两侧的社区都能访问;使用开源工具,保证社区对其数据的控制;采用分布式架构,防止单点失效或审查。

去殖民数字人文的理论建构,是改变现实的革命力量。然而,当这些理论与方法遭遇具体的文学文本时,从阿拉伯语期刊的数字化挑战到《芬尼根的守灵夜》的多媒体实验,从巴西的《尤利西斯》翻译传统到中文语境《芬尼根的守灵夜》的创造性转换,全球南方的实践者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想象乔伊斯。

3. 乔伊斯的全球南方数字化实践

全球南方的数字人文实践者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点燃这场认识论的革命,而乔伊斯的文本恰好成为了最理想的试验场。Grallert的开放阿拉伯期刊版本项目展示了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的文本数字化。该项目处理晚期奥斯曼帝国东地中海地区的阿拉伯语期刊,面临着复杂的技术挑战:阿拉伯文字的连写特性、从右到左的文本方向、缺乏标准化的数字工具[10]。Grallert的团队开发了基于TEI (文本编码倡议)的最小化工作流程,使用简化的标记策略来保留文本的语言多样性,同时确保在基本硬件上的可读性。Bazarnik和Wróblewski将《芬尼根的守灵夜》转化为交互式视频应用的项目代表了一种激进的文本再媒介化[11]。项目开发的多通道视频装置包含四个同步的叙事轨道,每个轨道都呈现文本的不同层面,包括语言游戏、历史参考、神话暗示和个人记忆。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处理乔伊斯迷宫式的多语言文本,因为它可以同时覆盖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巴西的乔伊斯翻译传统提供了去殖民实践的另一个案例。Galindo和Amaral对《尤利西斯》三个巴西葡萄牙语译本的比较研究揭示了翻译作为文化抵抗的潜力。Galindo对“太阳神牛”一章的翻译策略特别值得注意:“我认为必须创建一个完整的葡萄牙-巴西语对应列表,对应乔伊斯模仿的作者、风格、体裁和时期……然后我必须翻译原文,试图创造真实历史葡萄牙语文本的仿作,从13世纪的游吟诗人,到卡蒙斯和巴西浪漫主义”[12]

Cocq通过原住民研究的镜头重新审视数字人文,提出了基于关系性、互惠性和责任的另类框架。她的研究强调,原住民知识体系是活生生的实践,需要特殊的伦理考量和技术方法[13]。这种方法论对乔伊斯研究具有深远的启示:乔伊斯的文本也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活的档案”,不断生成新的意义,抵抗固定的诠释。Dutta的研究展示了原住民社区如何使用数字技术保存和传播自己的文化遗产。他笔下的印度东部“Sangraksha”项目展示了社区主导的数字保存模式,此模式拒绝了外部专家的介入,强调社区成员自己决定什么需要被保存、如何被保存[14]。文学作品的数字化不应该是单向的技术过程,而应该是读者社群参与意义生成的动态过程。南亚数字人文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去殖民模式。Risam和Gairola编辑的《南亚数字人文》中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多语言数字项目、社区参与式研究和跨国合作网络如何挑战西方中心的数字人文范式[15]。这些实践强调本土语言的重要性,在技术限制下进行创新性的人文研究。

拉丁美洲的数字人文研究《跨拉丁乔伊斯》追溯了乔伊斯如何通过翻译、改编和创造性误读在拉丁美洲文学中获得新生。该书展示了拉美作家,博尔赫斯、科塔萨尔、富恩特斯等人如何将乔伊斯的叙事技巧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传统相结合[16]。这种跨文化流动本身就挑战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单向影响模式,展示了多语种文学在跨文化语境中的相互激发。

阿拉伯世界的乔伊斯翻译展现了语言和文化翻译的极限与可能。《尤利西斯》翻译成波斯语的研究揭示了翻译作为抵抗的多重维度。《尤利西斯》具有使波斯语翻译容易受到审查的所有特征:性、政治、宗教、饮酒、男女关系和LGBTQ角色[17]。面对伊朗的审查制度,Pedramnia不得不在伦敦的出版社出版他的译本,这本书至今仍作为地下出版物在伊朗国内出版。

去殖民计算意味着对计算本体论,即对西方统治权的根本质疑。Ali的“白人危机”分析深刻地揭示了人工智能话语中的种族化假设。他认为主流AI研究中的“存在风险”叙事实际上表现为一种“白人危机”,即对失去技术和认识论控制权的恐惧[18]。全球南方的乔伊斯数字化研究也应像乔伊斯本人一样去抵抗权威。Sayers提出的多维度理解——计算环境的极简、劳动的极简、架构的极简、维护的极简——展示了极简计算有着鲜明的政治和伦理立场。他认为数字化不应该追求技术的复杂性,而应该关注如何以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包容性[19]。黑人数字人文的发展就为这种更大程度的包容性的去殖民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Gallon提出黑人数字人文作为“恢复技术”的概念,强调数字技术如何能够恢复被历史抹去的黑人经验和知识[20]

4. 全球南方的乔学未来

身为全球南方的学者如何借助数字化乔伊斯学的传播的文本实践,逆向恢复被边缘化声音,数字人文的道德和伦理问题是此项去殖民实践的核心。Spiro提出的开放、协作、实验、同事关系、连接性和多样性的数字人文核心价值观为该领域提供了伦理框架[21]。然而,Spiro的这些看似普世的价值在全球南方语境中需要根本性的重新诠释:“开放”不能仅仅意味着开放获取,而必须包括对不同知识体系和认识论的开放;“协作”必须超越北方主导的合作模式,建立真正平等的南南伙伴关系。“多样性”不应该是装饰性的包容,而应该成为挑战既定权力结构的革命性力量,让被边缘化的声音不仅被听见,更能重新定义什么是“中心”。Caswell和Cifor提出的“激进同理心”概念强调档案工作中“中心”的情感维度和伦理责任。档案是保存过去的技术,但也是建构未来的政治行为,因为传统档案实践往往复制了殖民时期的权力关系[22],避免盲目照搬西方乔学的史学档案叙事就是全球南方乔学者的出发点。Davis和Schleifer的综合研究展示了技术永远不是中心,技术所嵌入的特定的文化和政治语境才是[23]

多伦多大学图书馆的原住民数字人文项目综合指南显示,原住民社区更关注恢复和保存自己的文化传统,而非重新诠释欧洲现代主义文本[24]。这种偏好本身就是一种去殖民实践,拒绝了西方经典在知识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梁孙杰在《芬尼根的守灵夜》译本中融入台湾地区原住民语言的做法正是提供了这种可能性。通过将排湾语、阿美语等原住民语言编织进乔伊斯的语言实验中,梁创造了一种双向的文化对话[25]。这不是原住民社区被动地接受西方文本,而是主动地将自己的语言资源注入其中,在不损害原住民文化自主性的前提下,创造跨文化的文学空间。

2019年墨西哥城“无国界乔伊斯”会议包含44个学术小组,其中8个完全用西班牙语进行。西班牙语小组探讨了乔伊斯作品在拉丁美洲语境中的特殊意义,包括殖民历史、混血身份和语言混杂性如何与乔伊斯的实验产生共鸣[26]。这8个西班牙语小组的存在本身就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们打破了英语在乔伊斯研究中的垄断地位,为拉美学者提供了用母语讨论乔伊斯的学术空间。会议收到来自24个国家的192份提案,这种语言多样性的实践本身就是对学术霸权的挑战,预示着乔伊斯研究去殖民化的可能方向,展示了全球南方对乔伊斯的多元诠释。

这种多元阐释在日本学者那里得到了深度实践。Fuse和Kitamoto的TEI基因档案项目提出了针对《芬尼根的守灵夜》手稿的创新编码方案。他们没有简单地将西方的TEI标准应用于乔伊斯,而是开发了适应日文多文字系统(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的编码方法。这种技术创新背后是深刻的文化洞察:乔伊斯的多语言实验与日文的多层次书写系统有着结构性的相似[27]。项目预计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这种长期承诺本身就挑战了数字人文项目追求快速成果的西方模式。

这些真实的全球南方实践展示了认识论的革命。梁孙杰花费16年完成的125万字译本,将乔伊斯628页的原作扩展成融合普通话、闽南语、客家话、古代甲骨文、日本漫画符号、越南喃字的文化万花筒。Fuse-Kitamoto的数字档案项目通过技术创新保存和传播乔伊斯的手稿遗产。墨西哥的无国界乔伊斯会议创造了新的学术交流模式。乔伊斯和其作品的反叛精神在全球南方的数字人文场域继续激发新的创造再创造。

5. 结语

当算法的殖民主义遇到乔伊斯的语言迷宫,一场认识论的革命悄然展开。当梁孙杰将甲骨文融入《芬尼根的守灵夜》,墨西哥学者用西班牙语重新诠释《尤利西斯》,日本研究者用多文字系统编码乔伊斯手稿,这种双向的研究让乔伊斯在新的语境中获得重生,也让本土知识传统在与西方经典的对话中展现活力。诸多实践共同编织出一幅去殖民数字人文的图景。而最小计算的伦理选择、原住民语言的创造性融入、南南合作的知识网络的实践共同指向:真正的数字人文民主化不在于技术的普及,而在于认识论的多元化。

乔伊斯曾说,他要给评论家们忙上三百年。全球南方的数字人文实践者们正在履行这个预言,但方式却是乔伊斯无法想象的。他们不单在解释乔伊斯,而是在与乔伊斯共同创造新的语言可能性、技术想象和知识生态。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相互连接的知识网络。

当《尤利西斯》通过Project Gutenberg被下载了22,633次(截至2025年7月) [28],当梁孙杰的《芬尼根的守灵夜》译本通过台湾地区的出版网络传播到华语世界的每个角落,当墨西哥的学者们用西班牙语在自己的土地上讨论乔伊斯,我们看到在破碎的镜子中,仆人看到的不再是主人的影像,而是自己的千万种可能。这镜子破碎却完整,边缘也中心,本土亦普世。

基金项目

本文为上海杉达学院2023年校级教材项目《英文结构化写作指导手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 declares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Appendix (Abstract and Keywords in Chinese)

解放尤利西斯:全球南方去殖民数字人文实践中的乔伊斯再想象

摘要:本文探讨全球南方视域下如何通过去殖民化的数字人文方法重新诠释詹姆斯·乔伊斯及其作品。数字人文领域的认识论的殖民性促使全球南方学者发展另类的技术框架、基础设施和阐释策略。通过分析来自全球南方:拉丁美洲、非洲、亚洲和中东的具体案例,本文论证去殖民计算挑战了既有的乔伊斯研究的西方中心主义偏见。最小计算、社区驱动的档案建设和南南合作模式为重构文学研究的权力几何提供了可行路径。诸多实践揭示了乔伊斯作品中潜在的去殖民维度,其语言实验与全球南方的认识论反抗产生共鸣。去殖民数字人文为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全球流通和本土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框架。

关键词:去殖民计算,全球南方,数字人文,詹姆斯·乔伊斯,最小计算,技术主权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 declares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Mohamed, S., Png, M. T. and Isaac, W. (2020) Decolonial AI: Decolonial Theory as Sociotechnical Foresight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hilosophy & Technology, 33, 659-684.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 Attridge, D. (2004)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ames Joyce. 2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3] Fiormonte, D., Chaudhuri, S. and Ricaurte, P. (2022) Global Debates in the Digital Humanitie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4] Menon, N. (2020) Infrastructur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Situated Research Practices in Digital Humanities in India. DHQ: Digital Humanities Quarterly, 14, 1-15.
[5] Pawlicka-Deger, U. (2022) Infrastructuring Digital Humanities: On Relational Infrastructure and Global Reconfiguration of the Field. Digital Scholarship in the Humanities, 37, 534-550.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6] Risam, R. (2019) New Digital Worlds: Postcolonial Digital Humanities in Theory, Praxis, and Pedagog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7] Risam, R. and Gil, A. (2022) Introduction: The Questions of Minimal Computing. DHQ: Digital Humanities Quarterly, 16, 1-10.
[8] Chan, T. and Sayers, J. (2022) Minimal Computing from the Labor Perspective. DHQ: Digital Humanities Quarterly, 16, 1-23.
[9] Fernandez, S. (2022) United Fronteras como tercer espacio: Modelo transfronterizo a través de las humanidades digitales poscoloniales y la computación minima. Digital Humanities Quarterly, 16, 1-2.
[10] Grallert, T. (2022) Open Arabic Periodical Editions: A Framework for Bootstrapped Scholarly Editions outside the Global North. Digital Humanities Quarterly, 16, 1-16.
[11] Bazarnik, K. and Wróblewski, J. (2017) First We Feel Then We Fall: James Joyce’s Finnegans Wake as an Interactive Video Application. Digital Scholarship in the Humanities, 32, ii124-ii134.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2] Galindo, C.W. and Amaral, V. (2019) Houaiss... Pinheiro. Galindo: and What the Future Holds for Ulysses Translations in Brazil. Ilha do Desterro, 72, 191-218.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3] Cocq, C. (2022) Revisiting the Digital Humanities Through the Lens of Indigenous Studies.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73, 333-344.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4] Dutta, U. (2019) Digital Preservation of Indigenous Culture and Narratives from the Global South. Humanities, 8, Article 68.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5] Risam, R. and Gairola, R.K. (2020) South Asian Digital Humanities: Postcolonial Mediations Across Technology’s Cultural Canon. Routledge.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6] Price, B., Salgado, C. and Schwartz, J. (2014) TransLatin Joyce: Global Transmissions in Ibero-American literature. Palgrave Macmillan.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7] Pedramnia, A. (2017) ‘Pleasure or Pain, Is It?’: Translating Ulysses into Persian. Dublin James Joyce Journal, 10, 9-21.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8] Ali, S.M. (2019) ‘White Crisis’ and/as ‘Existential Risk,’ or the Entangled Apocalypticism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Zygon, 54, 207-224.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9] Sayers, J. (2016) Minimal Definitions: Minimal Computing in the Humanities. GO::DH.
[20] Gallon, K. (2016) Making a Case for the Black Digital Humanities. Debates in the Digital Humanitie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1] Spiro, L. (2012) “This Is Why We Fight”: Defining the Values of the Digital Humanities. Debates in the Digital Humanitie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2] Caswell, M. and Cifor, M. (2016) From Human Rights to Feminist Ethics: Radical Empathy in the Archives. Archivaria, 81, 23-43.
[23] Davis, R.C. and Schleifer, R. (1998)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gman.
[24] University of Toronto Libraries (2024) Indigenous Digital Humanities Projects. Indigenous Studies Research Guide.
https://guides.library.utoronto.ca/c.php?g=250519&p=5254961
[25] Liang, S.C. (2024) Finnegans Wake: A Dreaming Beginning of Falling into Life. Bookman Books.
[26] Joyce Without Borders (2019) 2019 North American James Joyce Symposium Mexico.
https://www.joycewithoutborders.com/
[27] Fuse, M. and Kitamoto, A. (2012) Groundwork for a TEI-Based Digital Genetic Archive of James Joyce’s Finnegans Wake. Proceedings of IPSJ SIG Com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 Symposium 2012, Tokyo, 10 November 2012, 143-150.
[28] Project Gutenberg (2025) Books by Joyce, James (Sorted by Popularity).
https://www.gutenberg.org/ebooks/author/1039

Copyright © 2025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