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piration of the South Korean “New Village Movemen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Abstract

In the 1870s, South Korea launched a massive rural reform called the “New Village Movement”, which dramatically changed the face of the countryside. Zhejiang Province, as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economic provinces in 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promoting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 problem of un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How to further improve the urbanization strategy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become a key issue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Zhejiang Provinc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realizing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by studying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New village Movement” in South Korea.

Share and Cite:

Zhao, W.P. and Sun, X.M. (2024) Inspiration of the South Korean “New Village Movemen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11, 1-9. doi: 10.4236/oalib.1112396.

1. 韩国“新村运动”概述

1.1. 韩国“新村运动”及其时代背景

韩国“新村运动”是由朴正熙政府在韩国农村发起的一次乡村振兴运动。该运动的成功,助力韩国实现了“汉江奇迹”,为韩国跻身富国俱乐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村运动”兴起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20世纪60年代,韩国正处于经历战争后的恢复阶段,国家满目疮痍,经济几乎陷入崩溃,人民生活在贫困和绝望之中。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条件恶劣,农民的生活极为艰难。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韩国政府认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和发展,才能引领国家摆脱困境,重拾希望。

与此同时,国际环境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国际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作为一个国土面积较小的国家,韩国想要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必须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石,优先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为了振兴农村经济并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时任韩国总统的朴正熙提出了“新村运动”这一发展战略。

浙江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强省,以其发达的市场经济、活跃的民营经济以及领先的科技创新而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标杆省份。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研究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对浙江省建设“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2. 韩国“新村运动”的实施过程

韩国“新村运动”实施过程共划分为五个阶段。1970年至1973年为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致力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努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1974年至1976年,该运动进入到了全面发展阶段,其重点在于技术创新,进而加速农业先进成果的产出与普及。1977年至1980年是全面提升阶段,此时,政府的角色由主导者转变为推动者,通过市场化机制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1981年至1988年是自发运动阶段,这一时期着重激发农民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1]。1988年之后,运动进入到了自我发展阶段,工作重点转向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农民的参与和农村建设的交汇融合[2]

韩国通过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改变了农村原来贫穷落后的面貌,也深刻影响了韩国社会的整体发展。这五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重点和成效。在运动的初期,政府主要通过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来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政府为农民修建了道路、桥梁,改善了农村的水利设施,使得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些看得见的改变,让农民们切实感受到了政府的决心和诚意,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到了“新村运动”中来。

随着运动的深入,政府开始注重培养农民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他们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同时也鼓励他们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和互助。这种合作精神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增强了农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在“新村运动”的后期,政府开始将重点转向农村的综合发展。他们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和特色农业。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也为韩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3. 韩国“新村运动”取得的成效

韩国自1970年前后开始实施“新村运动”,在初始阶段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到后来的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村工业化,并在城镇大力强调全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并于1981~1988年间,通过建立完善全国性“新村运动”民间组织,把“新村运动”转变为民间主导型运动并到达高潮。从1998年起,又开展了以“生活改革运动”和“构建新的地区共同体”为核心的第二次新村运动[3]

据统计,韩国的“新村运动”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70~1997年,韩国农业人口减少990万人,农业年总产值增加2767万美元;1998年农户年平均收入达19897.10美元;2001年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到7.7% [4]

在经济方面,新村运动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农村工业和服务业等措施,农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得到了极大地释放。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

在社会方面,新村运动增强了农民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通过参与新村运动,农民们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环境,还学会了如何凝聚力量共同解决问题。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增强了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新村运动还推动了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文化方面,新村运动促进了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改善农村环境的同时,韩国政府也注重保护和传承农村传统文化,鼓励农民们发掘和弘扬自己的文化遗产。同时,新村运动还引入了现代文化元素,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多元化和现代化。这种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做法,使得韩国农村文化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又充满了时代气息和活力。

该运动通过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方式,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升级、农村公共服务提升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在短时间内全面改变了韩国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环境以及居民的意识,也为韩国社会的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进而推动韩国成功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使城乡差距大幅缩小,其成果也得到了与农村开发建设相关国际机构的高度评价,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农村建设的典范。

1.4. 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原因

“新村运动”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政府主导与农民自助相结合是其成功的关键[5]。他们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政策,为运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政府还注重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合作,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新村运动”的成功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因。对其成功原因的进一步探讨如下所示:

首先,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与持续推动是“新村运动”成功的关键。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将“新村运动”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到实施监督,都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制定详细规划、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为“新村运动”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二,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投入是“新村运动”成功的基础。在政府的引导和激励下,韩国农民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情,他们纷纷投身到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的实践之中。农民群众不仅成为了“新村运动”的直接受益者,更成为了推动其持续发展的主体力量。

第三,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村运动”成功的重要保障。韩国政府深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新村运动”中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通过修建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以及提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韩国政府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创新机制与模式的引入也为“新村运动”的成功注入了新的活力。韩国政府在推进“新村运动”的过程中,积极探索符合国情和农村实际的发展模式和机制。例如,通过推广农业科技、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农村产业等方式,使韩国政府有效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附加值;同时,韩国政府通过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如今,“新村运动”已经成为韩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它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推动了韩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更重要的是,它让韩国人民看到了政府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和重视,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2. 韩国“新村运动”与浙江省“新型城镇化”的比较

韩国“新村运动”与浙江省“新型城镇化”虽处于不同地域与时代,但两者在推动农村与城市均衡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展现出诸多共通之处与独特差异。将两者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角色与推动力度:韩国政府在“新村运动”过程中扮演了核心领导角色,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制定、资源调配与监督执行,确保了运动的顺利进行。政府不仅提供了财政支持,还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制定详细规划等方式,为运动提供了全方位保障。浙江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同样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更侧重于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结合。政府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以及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引导各类资源向农村和小城镇流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二,农民参与与自主性:韩国在“新村运动”过程中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投入是运动成功的基础。政府通过宣传教育、激励措施等手段,激发了农民的建设热情,使他们成为推动运动发展的主体力量。农民在改善环境、提升生产、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浙江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同样注重农民的参与和自主性,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方式,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政府还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城镇建设和管理,使他们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韩国在“新村运动”过程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修建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以及提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种投入不仅提升了农民的生活品质,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浙江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同样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完善交通网络、提升城镇功能、优化公共服务体系等方式,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更高水平均衡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提升了城镇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元化、更高质量的生活选择。

第四,产业发展与经济模式:韩国在“新村运动”过程中,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注重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通过推广农业科技、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农村产业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附加值。同时,政府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浙江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同样强调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相互促进。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式,为城镇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同时,政府还注重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第五,文化传承与创新:韩国在“新村运动”过程中,重点改善农村环境的同时,注重保护和传承农村传统文化,鼓励农民发掘和弘扬自己的文化遗产。同时,还引入现代文化元素,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多元化和现代化。这种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做法,使得韩国农村文化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又充满了时代气息和活力。浙江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同样注重文化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挖掘和保护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居民文化素养等方式,推动城乡文化的融合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城镇化建设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因此,韩国“新村运动”与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在推动农村与城市均衡发展方面有着诸多共通之处,同时也各具特色。两者都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民的参与和自主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性、产业发展与经济模式的创新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这些共同点与差异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6]

3. 浙江省“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3.1. 浙江省“新型城镇化”的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浙江省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浙江省不仅在城市建设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更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产业支撑方面,浙江省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动力,也为城镇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此外,浙江省还注重培育特色小镇和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聚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

在人口管理方面,浙江省积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和人口迁移政策调整。通过放宽落户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这些人口的迁移不仅为城镇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促进了城乡人口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浙江省加大了对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提高了城镇的承载能力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浙江省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通过推进绿化造林、污水治理等工程,为城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未来,浙江省将继续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居民幸福感。同时,浙江省还将注重创新和开放合作,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的交流与学习,共同推动城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3.2. 浙江省“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浙江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与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第一,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制约浙江省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一大瓶颈。尽管城市地区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完善,但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显滞后。这种不平衡不仅限制了农村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也加剧了城乡之间的社会差距,影响了整体社会的和谐稳定。城乡发展不平衡不仅限制了农村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也加剧了城乡之间的社会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更体现在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第二,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浙江省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如何在保障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浙江省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

第三,土地资源紧张是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最为直观的问题之一。随着人口的不断涌入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浙江省的水资源总量虽然较为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水质污染严重等问题依然突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农业用水量的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环境污染加剧也是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固废等污染物被排放到环境中去,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巨大。浙江省作为传统制造业大省,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是浙江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新型城镇化不仅意味着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更蕴含着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与升级。它要求浙江省在保持传统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必须积极寻求新的增长点,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高整个产业链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从而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口流动加速,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社会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也随之增加。如何构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也是浙江省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浙江省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浙江省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 韩国“新村运动”对浙江省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启发

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无疑为浙江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上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一运动不仅仅是一场农村建设的变革,更是对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多方面问题的深刻反思与积极应对。

在浙江省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韩国“新村运动”中强调的“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政府应发挥其在规划、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同时,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此外,还应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进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7]

在具体实施上,浙江省可以借鉴韩国“新村运动”中的成功经验,如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农村环境等。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同时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地区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村基本公 共服务水平。同时,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拓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水平[8]

除此之外,韩国“新村运动”还注重文化传承和社区建设。在浙江省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们也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同时,要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和互助,构建和谐的社区关系。

所以说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与持续推动、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投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创新机制与模式的引入等因素共同促成了“新村运动”的成功。这些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推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也为浙江省建设“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我们要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走出一条符合浙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5. 结论

尽管中韩两国在国情、历史背景以及农业、农村、农民方面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发起的“新村运动”无疑为我国当前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韩国这一运动不仅深刻改变了韩国农村的面貌,更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农村发展的典范,其背后的基本理念——勤奋、自强、协作,更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首先,韩国新村运动强调政府引导与农民主体性的有机结合。在浙江省的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同时,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通过政府引导与农民主体性的互动,推动城镇化进程更加顺利和高效。

其次,韩国新村运动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浙江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也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同时,要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和覆盖,确保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此外,韩国新村运动还强调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浙江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应注重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要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措施,帮助农民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增收致富。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最后,韩国新村运动还注重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浙江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通过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镇。

综上所述,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为浙江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我们应充分吸收其精髓,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策略和工作方案。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共同推动全球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级课题“韩国‘新村运动’对浙江省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启发”(课题编号:QD15008)的研究成果。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Appendix (Abstract and Keywords in Chinese)

韩国“新村运动”对浙江省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启发

摘要:19世纪70年代,韩国掀起了一场名为“新村运动”的大规模农村改革,这一运动极大地改变了韩国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浙江省,作为中国最繁荣的经济省份之一,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城镇化策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浙江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篇文章的目的旨在通过研究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案例,为浙江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新村运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戴鑫淼, 邵妍. 韩国新村运动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11): 13-15.
[2] 迟海琭.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发展县域经济的启示[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2): 133-134.
[3] 邓文钱. 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J]. 学习时报, 2013(2): 86-88.
[4] 汤卫东. 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路径、模式及对策研究——基于以城带乡的分析视角[D]: [博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11.
[5] 赵姗姗.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J]. 河南农业, 2021(15): 39-40+43.
[6] 胡世传. 韩国新村运动和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比较[D]: [博士学位论文]. 首尔: 首尔大学, 2011.
[7] 崔机莲. 1970年代韩国新村运动和中国新农村建的比较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城南: 韩国学中央研究院, 2012.
[8] 何莉婕, 陈玉娟. 浙江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J].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3(11): 17-20.

Copyright © 2025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