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the “Penglai Name Ca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ltural Productivity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of the Penglai Park in Xincheng Town, Jiaxing, encompasses multiple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cluding religious, revolutionary, literary, and geographical aspects. Therefore,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Penglai culture needs to consider four core elements: Jin Yong culture, canal culture, Red Boat cultur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ocusing on these four asp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ltural productivity, this study proposes to utilize emerging technological means such as AR/VR technology and 3D modeling, combined with modern communication methods like intelligent guide systems and digital archives,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Penglai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essential to both adhere to cultural authenticity an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llowing Penglai’s “two cultures” to radiate new vitality and vigor in the new era.

Share and Cite:

Yao, Y.L. (2024) Research on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the “Penglai Name Ca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ltural Productivity.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11, 1-7. doi: 10.4236/oalib.1112045.

1. 文化新质生产力综述

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1]。文化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内呈现出的新质态、新类型,是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共同发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在文化生产、消费、交换等领域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根基和精神引擎。它体现了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这一概念的兴起,标志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新纪元。

文化新质生产力和旧质生产力的区别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反映了数字时代文化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首先是技术方面,文化新质生产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兴数字技术为核心支撑。这些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文化生产的效率和精准度。而旧质生产力主要依赖传统的生产工具和方法,技术水平相对有限;其次是创新方面,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而旧质生产力更多依赖于经验积累和传统技艺,创新速度相对较慢。再者是个性化程度与互动方面,得益于大数据分析和AI技术,新质生产力能够实现文化产品的精准个性化定制。相比之下,旧质生产力往往是批量化、标准化的生产,难以满足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同时新质生产力强调用户参与和互动,模糊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界限。用户可以直接参与到文化创作和传播过程中。新质生产力更容易实现跨领域、跨行业的融合创新。例如,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等。因此,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数字平台实现文化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共享。并且,通过利用新媒体平台和社交网络,实现文化产品的快速、广泛传播。这样的传播就使得新质生产力能够创造出新的文化业态和商业模式,如在线教育、数字艺术品等。借助互联网技术,新质生产力也能够更容易实现全球化传播和文化交流,也因此就需要同时具备文化素养和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综上所述,文化新质生产力就打造出了旧质生产力所没有的开放、多元的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包括创作者、平台、技术提供商等多方参与。而这样的生态系统又是绿色可持续的数字化低碳生产方式。总之,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途径。“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不只是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和未来文化产业、提升改造传统文化生产力,还包括这些发展所必需的政策理念、社会场景、消费环境的整体调整,也即发展生态的持续优化。”[2]

文化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数字时代文化生产的新范式,它在效率、创新、个性化等方面都显示出明显优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旧质生产力就完全过时。实际上,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需要在保留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积极拥抱新技术带来的机遇,推动文化生产力的全面提升,从而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关键要素,两者并非相互隔膜,互不相干,而是相互贯通,具有逻辑共契的内在联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3]

而在旅游景点和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与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融合发展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这种融合不仅能够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也能为文化新质生产力提供丰富的内容和灵感源泉。

首先,数字化技术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3D扫描、高清摄影等技术,我们可以将传统工艺、表演艺术等非遗项目以数字形式精确记录和保存。这不仅有助于非遗的长期保护,也为后续的研究和传播奠定了基础。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我们可以创建沉浸式的非遗体验环境,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辅助非遗的创新发展。通过对大量非遗数据的分析,AI可以提取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和美学特征,为现代设计和创作提供灵感。比如,将传统纹样与AI生成算法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富有现代感的新型图案设计。这种融合不仅能够激发创意,也能让传统文化以更加贴近当代审美的方式呈现。

在传播方面,新媒体平台为非遗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使得非遗传承人可以直接与受众互动,展示技艺,讲述故事。这种即时性和互动性的传播方式,大大增强了非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精准定位对非遗感兴趣的群体,实现更有效的传播。教育领域也是非遗与文化新质生产力融合的重要场景。通过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如交互式课件、教育游戏等,可以让年轻一代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学习和了解非遗文化。这不仅有助于非遗知识的普及,也能培养新一代的文化传承者。在产业化方面,非遗与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融合为文创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利用3D打印技术,我们可以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制造相结合,创造出兼具传统美感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同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解决非遗产品的溯源和版权保护问题,为非遗的商业化发展提供保障。

然而,这种融合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是如何在创新中保持非遗的本真性。过度的技术干预可能会导致传统文化的异化,因此需要在创新和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其次,数字化虽然能够广泛传播非遗文化,但也可能导致实体体验的减少,如何保持非遗的“现场感”和“手工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此外,非遗传承人的数字素养也是一个挑战。许多传统艺人可能不熟悉新技术,如何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是推动融合发展的关键。

总之,景区资源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融合发展代表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方向。通过合理运用新技术,我们可以让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在保护中发展,在创新中传承,最终实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传播。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责任,也是文化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2. 蓬莱名片的价值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曾26次到嘉兴调研指导工作,对嘉兴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许多战略性的指导意见,在浙江工作期间,曾说:“嘉兴是一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源远流长。”[4]千年古镇新塍,坐落于嘉兴市秀洲区,始建于唐代会昌元年,是嘉兴市本级区域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风貌保存最完好的古镇。古镇枕河而建,市河新溪自西向东贯穿市镇,全长1680米,形成了以市河为轴线,两街夹一河的布局,民居依水造势,布局规整,延续了水巷、街巷组成的传统江南水乡格局。新塍,春秋筑城,唐代建镇,明清时,已成为秀水县四大镇之冠,是嘉兴西北区域中心。

在近代党史发展中,嘉兴是党的诞生地,新塍是嘉兴的红色摇篮,是嘉兴早期革命的集中地,新塍的红色革命历史主要归纳为“五个第一”:嘉兴地区第一份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的进步刊物——《新塍半月刊》,于1921年2月在新塍创刊。嘉兴地区第一个地方党小组于1925年秋在新塍成立。中共嘉兴第一个组织架构完整的县委于1941年4月在新塍建立。中共嘉兴领导的第一支独立武装部队——吴嘉湖独立团于1949年4月在新塍诞生。1949年5月6日,人民解放军与吴嘉湖独立团汇合后,新塍成为解放嘉兴的第一站。

小蓬莱公园是嘉兴新塍镇的著名景点。明朝刘伯温受仙人托梦,来到新塍能仁寺探寻隐居之地。住持引他进入禅房:小洲幽静,绿树葱葱,鸟语花香,正是梦中所授之地。刘伯温大喜,脱口而出:此小洲实乃蓬莱仙境也!自此,小蓬莱的名头就流传开来。清末新塍诗人黄驾白笔下的“应是红尘飞不到,一泓流水隔蓬莱。”更加强调了清幽仙境的美韵。以至金庸先生拜访后也赞不绝口,并特地在《射雕英雄传》中借黄蓉之口说道:“伯伯,我爹爹在新塍镇小蓬莱给全真教的众老道围住啦……”[5]。显然无论是刘伯温还是金庸均给了小蓬莱以调和平衡之韵。因为此地虽是佛门禅房,但蓬莱之名则属释道融合之境。因此,金庸先生在此佛禅房提到全真道教就属于应景之笔了。

然而,小蓬莱既有出世之韵,更有入世之力。原本只是禅房,虽盛名在外,但依然属佛门清净地。而在真正走入民间日常生活后,小蓬莱才有了延续的活力。民国初期,新塍繁荣兴盛,百姓安居乐业。商会希望建造一所公园供百姓休闲娱乐。政府遂与能仁寺商讨希望让出小蓬莱,寺庙为了让政府知难而退,开出了5000大洋的天价。商会几番筹措仍无法满足,便在寺庙临街的陆荐桥举办筹款大会。百姓纷纷慷慨解囊,最后善款交付寺庙后仍有富余。政府便将余款全部用于小蓬莱的修葺,由宗教内园转变成人民的公园。这样的入世的力使得小蓬莱即便在数年后蒙遭日军焚毁,却依然可以重生。解放后,政府曾一度将小蓬莱更名为人民公园,恰是印证了小蓬莱与苍生同呼吸共命运的入世之美。

直面苍生尘世,则不免会经受苦痛与磨难,而这也激发了小蓬莱的革命之力。刘伯温当年纵观小蓬莱所处龙潭之水境,而地形又恰似展翅之凤,遂在凤凰的心脏位置垒砌假山,名曰“凤山”,凤山之上建一“凤山亭”。此后,凤山钟秀,文人墨客在此兴雅集,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民国。民国军阀混战与封建帝制挡不住新文化思想的星星之火。新塍进步青年在凤山亭成立了新塍青年读书会,并创办了《新塍半月刊》和《少年新塍》这两本嘉兴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报刊。读书会的进步如火如荼,先后又创办了新塍通俗图书馆和精武体育会以提高民众文化与身体素质[6]。五卅惨案后,读书会众青年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奔赴前线参加革命。此后中华龙跃凤鸣,小蓬莱也脱胎换骨,由一度因日军焚毁之荒岛变成时至今日十倍于原址的文化历史景区。这是人民之力、革命之力。

如果小蓬莱有标志的话,那一定是那颗1500多年的银杏。这颗银杏于梁朝能仁寺建寺时所栽,即便周围水域环绕不利于生长,即便日军曾火烧大半个镇,这颗银杏却依然旺盛常青。千年蓬莱,力韵相融;腾蛟起凤,历久弥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口中的“‘两个文化’源远流长”的嘉兴眼下正在以《嘉兴市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市域样板工作方案》为指导,加快塑造“中国古镇看嘉兴”的文旅品牌,作为千年古镇的新塍也在全力打造长三角人居古镇样板。但新塍古镇的定位并不仅仅在此——在嘉兴“着眼长三角、聚合大嘉兴、建强主城区”的布局中,秀洲区大力推动“城市西进,重心西移”,以“空港秀水创新绿谷”的城市概念,提升新塍镇突破城市能级,计划将新塍打造成城市新中心。在这样的机遇、势能与红利下,作为新塍乃至嘉兴“两个文化”名片的蓬莱文化怎样做到文化与新质生产力的交融并济,就显得极具研究价值和紧迫性。

3. 蓬莱名片的对外传播策略

蓬莱文化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首先应着力于影响力的提升。新塍古镇有别于江南古镇的“千镇一面”,作为历史文化、宗教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和美食文化的融合与统一,新塍古镇现有的影响力与其自身价值是极不相称的。大力推进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推动优秀文化“走出去”,提升新塍乃至嘉兴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是蓬莱这张名片的前进目标。

这里的对外传播分为对国内与国际两方面的传播。现有的国内的传播是以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为重心,加强与长三角区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共筑文化发展高地,共享一体化发展成果。但是江南古镇一脉相承,如何在共性发展的过程中,强调蓬莱文化赋予新塍有别于传统古镇的个性?同时,正基于此,在第二个维度的国际传播中,如何顺应浙江省“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行动以及在重点国家和地区开展的宗教文化、运河文化和名人文化活动中,以蓬莱名片打造嘉兴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加强与国际主流媒体、海外华文媒体的合作,提升嘉兴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将是这一研究的最终目标。蓬莱文化作为新塍古镇的核心名片,其对外传播策略应当充分利用文化新质生产力,并围绕金庸文化、运河文化、红船文化和非遗文化这四个关键元素展开。这四个方面既体现了蓬莱文化的独特性,又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密切相关。

在金庸文化方面,金庸先生对小蓬莱的赞誉和在《射雕英雄传》中的提及,为蓬莱文化增添了一层文学光彩。我们可以利用AR/VR技术,在小蓬莱景区内打造“金庸武侠世界”。游客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在现实场景中叠加金庸小说中的虚拟元素,体验身临其境的武侠世界。如今年金庸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嘉兴举办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我们可以以后以金庸诞辰为金庸文学节日的固定举办日,在小蓬莱,南湖等邀请国内外金庸研究学者、武侠文学爱好者参与,举办学术研讨会、武侠小说创作大赛、武侠cosplay和金庸文脉马拉松等活动,打造蓬莱乃至嘉兴特色的金庸文化IP。

而在运河文化的传播策略上,可以利用3D建模和全息投影技术,在小蓬莱景区内复原古代运河码头的繁荣景象,让游客穿越时空,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与新塍塘游船合作,将游船起点移至小蓬莱公园内,开发“运河水上游”项目,让游客乘坐仿古船只,沿着新塍塘,苏州塘古运河航线至运河官驿站落翻亭处体验水乡风光。同时,利用AI讲解系统,为游客讲述运河沿线的历史故事。以紧邻小蓬莱的能仁寺智慧书房为文创中心,展示利用3D打印技术,开发一系列融合运河元素的文创产品,如运河船模型、运河主题首饰等,让游客将运河文化带回家,提升小蓬莱在运河文化圈的影响力。

新塍作为嘉兴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红船文化的传播对于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开发“重走革命路”VR体验项目,让参与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体验从新塍青年读书会到建党的历史进程,深刻感受红船精神。联合周边的党史档案馆以及沙家浜的党群文化中心,共同建立新塍红色文化数字档案库,收集整理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料,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为研究者和普通民众提供全面、便捷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寻访红色足迹”智能导览系统,游客可以通过手机APP,按照定制路线,探访新塍的各个红色遗址,实现沉浸式的红色文化体验。

新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蓬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和保护需要创新方法和现代技术的支持。搭建“新塍非遗直播间”,邀请非遗传承人在线展示技艺,与粉丝实时互动,让非遗文化走出新塍,走向世界。在小蓬莱景区内建立“非遗 + 科技体验中心”,运用AR、VR等技术,让游客亲身体验非遗制作过程,增强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总结来说,蓬莱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应当充分利用文化新质生产力,将金庸文化、运河文化、红船文化和非遗文化有机结合,通过数字化手段、创新传播方式和平台,全方位提升蓬莱文化的影响力。这不仅能够彰显新塍古镇的独特魅力,也能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传播做出重要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坚守文化本真,又要与时俱进,让蓬莱的“两个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4年嘉善县社科联入围课题“文化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蓬莱名片’的对外传播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 declares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Appendix (Abstract and Keywords in Chinese)

文化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蓬莱名片”的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摘要:嘉兴新塍镇小蓬莱公园的历史文化价值,包括其宗教、革命、文学和地理等多重文化内涵。因此,对于蓬莱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考虑这四个核心元素:金庸文化、运河文化、红船文化和非遗文化。针对这四个方面,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视域下,利用AR/VR技术、3D建模、等新兴技术手段,结合智能导览系统、数字档案库等现代传播方式,全方位提升蓬莱文化的影响力。在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既要坚守文化本真,又要与时俱进,让蓬莱的“两个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文化新质生产力,蓬莱文化,对外传播,科技创新,文化传承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 declares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 2024-02-02(1).
[2] 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EB/OL].
http://www.szass.com/index/null/content/post_1137918.html,2024-04-23/2024-07-18, 2024-07-18.
[3] 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N]. 人民日报, 2023-09-09(1).
[4] “大系”嘉兴特展启示录[EB/OL].
https://www.jiaxing.gov.cn/art/2022/9/8/art_1592330_59549995.html, 2024-07-18.
[5] 新塍故事|趣谈“小蓬莱” (一) [EB/OL].
https://www.sohu.com/a/429831568_100014684, 2022-11-08.
[6] 凌冬梅. 新塍青年读书会与马克思主义在嘉兴的早期传播[J]. 浙江档案, 2016(11): 52-55.

Copyright © 2025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