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struction of a Long-term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Party Building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have become an essential function of medical universities. Party building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viding political guidance and ideological assurance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t is of practical importance to explore the collaborative model of a long-term mechanism driven by Party building to enhanc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globally and domestically,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arty building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and elaborates on the intrinsic mechanisms between collaborative theory and Party building-driv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urthermore, based on existing challenges in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within medical universities, this study proposes a collaborative model driven by Party building and identifies key elements of this mechanism.

Share and Cite:

Huang, H.M. and Xu, H.P. (2025) Construction of a Long-term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Party Building.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12, 1-1. doi: 10.4236/oalib.1113118.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教育国际化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或全球层面的内容融入教育目的、职能或教学实施的过程,也可以定义为一个国家、一个教育系统、一个教育机构回应全球化趋势的具体政策或举措[1]。在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的时代浪潮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交流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医学作为一门关乎人类生命健康的特殊学科,其教育国际化进程对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医学科学进步以及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至关重要。

党建,即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研究党的建设的理论科学;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指导下所进行的党的建设的实践活动;三是作为理论原则与实际行动两者中介的约法规章[2]。医学院校的党建创新,是健康中国战略实现的重要保障[3]。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高校党支部的职责使命所在[4]。党建工作在高校中始终占据着引领方向、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关键地位。在医学院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党建工作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引领和思想保障作用。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医学院校党建驱动国际合作交流长效机制的协同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理论层面来看,有助于丰富和拓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以及高校党建理论的研究范畴,为后续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根基。从实践角度而言,本研究能够为医学院校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和实践路径,助力医学院校构建科学有效的党建驱动国际合作交流长效机制的协同模式。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起步较早,医学院校的国际合作交流也开展得较为广泛和深入。诸多研究围绕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医学教育全球化趋势、跨国医学教育合作模式等方面展开。如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致力于推动全球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制定和推广国际医学教育标准,许多国外学者基于WFME标准对不同国家医学教育体系的融合与合作进行研究,探讨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提升医学教育质量,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医学人才。在合作模式上,研究涉及联合学位项目、学生交换计划、科研合作网络等,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医学教育资源的跨国共享。

国内对于医学院校国际合作交流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多。学者们分析了医学院校国际合作交流的现状、形式与问题,如国际交流与联合办学、国际学生教育、师生公派出国等形式,指出存在合作层次不高、资源分配不均、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也有研究探讨了提升策略,包括加强顶层设计、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等。在党建与业务融合方面,国内研究主要聚焦于党建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以及如何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等业务工作有机结合,提出了“党建 + 教学”、“党建 + 科研”、“党建 + 育人”等融合模式。

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对于医学院校国际合作交流的研究,多侧重于合作的具体形式和实践经验,缺乏对背后深层次机制和协同模式的深入探讨,尤其在如何构建长效机制以保障国际合作交流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研究相对薄弱。另一方面,党建与国际合作交流的融合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党建如何在医学院校国际合作交流中发挥驱动作用,以及如何建立党建驱动下的国际合作交流长效机制的协同模式,相关研究较少且不够系统。本研究将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医学院校党建与国际合作交流的内在联系,探索构建党建驱动国际合作交流长效机制的协同模式,为医学院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医学院校党建的内涵与特点

医学院校党建工作是指在医学院校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建设总体要求,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医学院校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丰富多样。在思想建设方面,通过组织师生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组织建设上,加强党组织的机构设置与完善,严格党员发展程序,注重党员教育管理,如定期开展党员培训、组织生活会等,提高党员素质,确保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作风建设要求党员干部和师生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享乐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纪律建设强调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廉政教育和监督检查,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制度建设则是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党建工作责任制、党组织议事规则等,使党建工作有章可循,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与其他高校党建相比,医学院校党建具有显著的独特性。在人才培养方面,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任,党建工作紧密围绕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展开。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医学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拥有救死扶伤、关爱生命的高尚医德,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在学科建设方面,医学学科具有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科研要求高的特点。医学院校党建工作积极推动学科建设与党建工作的融合,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通过组建党员学术骨干团队,带动学科团队开展科研创新,促进学科发展。在社会服务方面,医学院校依托医学专业优势,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健康科普等。党建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凝聚力量、引领方向的作用,组织党员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开展义诊、健康扶贫、医疗援外等,将党的温暖传递到社会各个角落,提升医学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2.2. 协同理论与党建驱动机制

2.2.1. 协同理论的基本原理

协同理论,作为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协同理论是透析事物自组织规律的行为科学,它从演变的角度来探究人类社会系统和外界信息、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5]。该理论认为,无论是自然界中纷繁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系统,还是人类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系统,尽管它们属性各异,但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能够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实现整体功能的优化。协同理论强调系统内的各个要素与子系统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在整体层面会展现出有序化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事物能够自发地进行协同,进而自然而然地生成各种不同类型的有序结构。协同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作与整合,以达到“1 + 1> 2”的协同放大效果。

协同理论包含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等关键内容。协同效应是指由于系统内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它是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内驱力。当系统受到外部能量的作用或物质的聚集态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会使系统在临界点发生质变,从而产生协同效应,促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伺服原理指出,在系统演化过程中,快变量服从慢变量,序参量支配子系统行为。在系统接近不稳定点或临界点时,系统的动力学和突现结构通常由少数几个集体变量即序参量决定,而其他变量的行为则受这些序参量的支配。自组织原理强调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其内部子系统之间能够按照某种规则自动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具有内在性和自生性特点。

2.2.2. 党建驱动国际合作交流的内在机制

党建与业务从来不是矛盾对立面,党建应成为引领事业发展的旗帜[6]。党建工作在医学院校国际合作交流中发挥着多方面的驱动作用,通过思想引领、组织保障、政策支持等内在机制,为国际合作交流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明确的方向。

在思想引领方面,党建工作通过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国际合作交流观念。党组织组织师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特别是关于教育国际化的相关政策,使师生深刻认识到国际合作交流对于医学院校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过程中,组织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使师生深刻理解教育国际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增强师生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党建工作还注重培养师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意识,通过组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开设国际文化课程等方式,让师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教育和医学发展状况,提高师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国际合作交流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组织保障是党建驱动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机制。医学院校党组织加强对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组织体系。成立专门的国际合作交流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领导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学院领导为成员,负责统筹协调学校的国际合作交流工作。明确各部门在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党组织注重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选拔培养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党员干部和教师,充实到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岗位上。党组织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中成立临时党支部,组织党员在项目中发挥带头作用,积极推进项目的实施。在与国外高校的联合科研项目中,党员科研人员积极参与项目的策划、实施和成果转化,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题,推动科研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政策支持是党建驱动国际合作交流的有力保障。医学院校党组织制定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国际合作交流的政策措施,为国际合作交流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在人才培养方面,制定国际合作交流人才培养计划,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如交换生项目、联合培养项目等。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和平台,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在科研合作方面,出台科研合作政策,鼓励教师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对合作科研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和政策倾斜。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制定教师国际交流政策,鼓励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提升教师的国际交流能力和专业水平。对在国际交流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3. 医学院校国际合作交流存在问题分析

3.1. 合作深度与广度不足

在国际合作交流的深度方面,许多医学院校的合作项目多停留在表面,缺乏实质性的深入合作。在国际交流与联合办学项目中,部分学校仅开展了简单的学生交换活动,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只是进行了一般性的课程学习,未能真正参与到对方学校的特色课程和科研项目中,无法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难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在科研合作方面,一些合作项目存在研究内容碎片化、合作层次浅的问题。合作双方往往只是针对个别课题进行短期合作,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规划和系统性的研究方案,无法形成持续的科研创新能力,难以在重大医学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从合作广度来看,医学院校的合作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医学专业教育和部分基础医学研究领域。在医学教育领域,对医学人文教育、医学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关注较少。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人文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中日益重要,但目前医学院校在这方面的国际合作交流相对匮乏,无法借鉴国际先进的医学人文教育经验和模式,不利于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在医学科研合作中,对一些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如医学与人工智能、医学与大数据、医学与生物材料等的合作研究不足。这些新兴交叉学科领域蕴含着巨大的科研潜力,能够为医学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突破,但由于合作广度不够,医学院校在这些领域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难以在国际上占据领先地位。

3.2. 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国际视野的拓展和专业素养的提升。部分医学院校由于经费有限,无法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国际交流机会,导致许多教师缺乏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的平台,难以了解国际医学教育和科研的最新动态。在一些地方医学院校,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比例较低,每年仅有少数骨干教师有机会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大部分教师只能通过阅读文献等间接方式了解国际学术前沿,这使得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难以引入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影响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教师的国际科研合作能力较弱,在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一方面,部分教师缺乏国际科研合作的经验和能力,不熟悉国际科研合作的规则和流程,难以与国际科研团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在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项目时,由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教师在项目申报、研究过程和成果共享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影响了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在国际科研合作中缺乏核心竞争力。一些教师的研究方向相对狭窄,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有限,难以吸引国际科研团队的关注和合作,限制了教师在国际科研舞台上的发展。

教师缺乏国际化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满足学生对国际化教育的需求。随着医学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学生对国际化教学的期望越来越高,希望能够接触到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然而,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国际化教学经验,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国际化课程的融入,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无法反映国际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拓宽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不利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学人才。

3.3. 党建与国际合作交流融合不够紧密

党建工作在国际合作交流中的引领作用不突出,未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在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党组织的参与度较低,缺乏对项目的政治方向、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的把关。一些医学院校在开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时,过于注重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学术成果,忽视了项目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和意识形态风险。在引进国外教育资源时,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查,导致一些不符合我国教育方针和意识形态要求的内容进入校园,影响了学校的政治稳定和人才培养质量。

党组织在国际合作交流中的参与度低,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在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中,党组织与国际合作交流部门、教学科研部门等之间的沟通协作不够紧密,没有形成工作合力。党组织对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支持和保障力度不足,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方面未能充分考虑国际合作交流的需求。一些医学院校在制定党建工作规划和工作计划时,没有将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纳入其中,导致党建工作与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相互脱节,无法实现协同发展。

党员在国际合作交流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部分党员缺乏国际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中,一些党员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主动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党员教师由于自身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有限,在国际合作交流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党组织在国际合作交流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一些党员教师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不能积极传播中国医学文化和教育理念,缺乏文化自信和担当精神,没有充分展示中国党员教师的良好形象。

4. 党建驱动国际合作交流的协同模式构建

4.1. 协同模式的总体框架

4.1.1. 党建引领核心地位

党组织在医学院校国际合作交流中居于核心领导地位,从多维度全方位发挥引领作用。着眼强引领,建设一流高校党委[7]。党建驱动国际合作交流协同模式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在战略规划层面,党组织以高瞻远瞩的视角,结合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医学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学校自身的发展定位,精心制定契合学校实际的国际合作交流战略规划。在政策制定方面,党组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国际合作交流政策。这些政策涵盖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领域。在项目决策过程中,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把关作用。对于每一个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党组织都从政治方向、意识形态安全、项目可行性等多个角度进行严格审查和评估。在政治方向上,确保项目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传播与我国主流价值观相悖的思想和文化。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对引进的国外教育资源进行严格的意识形态审查,防止不良思想和文化渗透。在项目可行性方面,组织专家对项目的学术价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进行全面评估,确保项目具有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Figure 1. Party Building-Driven Synergy Model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1. 党建驱动国际合作交流协同模式

4.1.2. 多主体协同合作机制

在党建引领的大框架下,学校各部门、教师、学生等主体紧密协同,共同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学校各部门在国际合作交流中明确分工,协同作战。国际合作交流部门作为牵头部门,承担着拓展合作渠道、洽谈合作项目、协调合作事宜等重要职责。教务处负责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中的教学管理工作,包括课程对接、学分互认、教学质量监控等。科研处负责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的管理和支持,包括项目申报、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评价等。教师在国际合作交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学术访问等形式,与国际同行分享研究成果,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国际元素,将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学生作为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参与者,通过参加交换生项目、联合培养项目、国际学术竞赛等活动能够亲身感受不同国家的教育文化和学习氛围,拓宽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综合素质。

4.1.3. 长效保障机制

构建长效保障机制是确保党建驱动国际合作交流协同模式持续稳定运行的关键,主要从制度建设、资源保障、监督评估等方面着手。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健全一系列完善的国际合作交流管理制度。制定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管理办法,明确项目的申报、审批、实施、验收等各个环节的流程和要求,确保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资源保障是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支撑。加大对国际合作交流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国际交流活动、科研合作项目、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国际交流等方面。学校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国际合作交流专项基金,并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监督评估机制是保障国际合作交流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国际合作交流评估指标体系,从合作项目的实施情况、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产出、国际影响力提升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定期对国际合作交流工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策略和方法。学校每学年对国际合作交流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师生、合作方等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4.2. 协同模式的关键要素

4.2.1. 思想引领与文化融合

通过党建工作,积极促进中外教育理念的深度交流与融合。党组织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国际先进的医学教育理念,如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临床技能、职业素养、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胜任力,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医疗工作环境。在学习过程中,组织教师开展专题研讨活动,鼓励教师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将这些先进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在文化融合方面,党建工作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党组织积极组织各类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中外医学文化研讨会等,为师生提供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平台。开展中外医学文化对比研究,组织师生深入探讨中外医学文化在医学价值观、医疗行为、医患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和共性,促进中外医学文化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为培养师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党组织加大对师生国际交流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资助师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项目和培训活动。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在会议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动态。党组织还注重培养师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通过开设跨文化交流课程、举办跨文化交流培训讲座等方式,让师生学习跨文化交流的理论和技巧,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礼仪规范和沟通方式,提高师生在国际交流中的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

4.2.2. 组织协同与资源整合

党组织在协调各方资源、实现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的高效推进和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在组织协同方面,建立健全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协调机制。党组织牵头成立国际合作交流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分管国际合作交流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国际合作交流部门、各学院、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党组织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国际合作交流提供有力支持。在内部资源整合方面,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教学资源、科研资源、人力资源等的共享。在外部资源整合方面,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的合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实践机会。为提高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的实施效率,党组织建立项目管理机制,对项目的申报、审批、实施、监督和评估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在项目申报阶段,党组织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筛选,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质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项目跟踪机制,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在项目结束后,组织专家对项目的成果进行评估和验收,对表现优秀的项目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更多的师生参与国际合作交流项目。

4.2.3. 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党建驱动在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提高国际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党组织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医学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参与国际医疗援助、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医学使命,增强对国际医学事业的责任感。对于党员的选拔要根据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来酌情处理,不仅重视学生的成绩和技能水平方面,还要对学生的党建思想进行考核,保证党的先进思想被学生所接受,积极开展党建工作[8]。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党组织加大对教师国际交流的支持力度,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师资队伍国际化的本质是建设一支具有跨文化教育背景的多国化、多民族化的教师队伍[9]。设立教师国际交流专项基金,资助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修学习、合作研究等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动态,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党组织注重培养教师的国际合作交流能力,通过组织培训、交流研讨等方式,提高教师在国际合作项目申报、执行和管理方面的能力。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创新学生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应突破以学管队伍为主的模式,加强党支部的指导和监督,引入专业导师的力量,形成党支部指导下的专业导师和学团教师齐抓共管的局面,以加强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与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公共能力[10]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本研究深入剖析了医学院校党建驱动国际合作交流长效机制的协同模式,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取得了丰富且具有重要价值的成果。在理论上,系统阐释了医学院校党建的内涵、特点,并引入协同理论,深入探讨了党建驱动国际合作交流的内在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党建引领核心地位、多主体协同合作机制、长效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构建了党建驱动国际合作交流的协同模式总体框架,明确了思想引领与文化融合、组织协同与资源整合、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等协同模式的关键要素,丰富和拓展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以及高校党建理论的研究范畴。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虽然对党建驱动国际合作交流的协同模式进行了相对系统地研究,但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在党建与国际合作交流的融合机制方面,虽然提出了理论框架,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深入探索。进一步深化党建与国际合作交流融合机制的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两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更加具体、有效的融合策略和方法。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医学教育和国际合作交流中的应用,以及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对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影响等,研究如何利用新技术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和国际合作交流模式,应对新挑战,把握新机遇,推动医学院校党建与国际合作交流的协同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4年赣南医科大学党建研究项目“医学院校党建助推国际合作交流长效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YDJKT.YB-2024002)。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Appendix (Abstract and Keywords in Chinese)

党建引领下医学院校国际合作交流长效协同模式构建

摘要: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时代浪潮下的国际合作交流已成为医学院校职能之一,医学院校党建工作在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引领与思想保障作用,深入研究医学院校党建驱动国际合作交流长效机制的协同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梳理了医学院校国际合作交流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医学院校党建的内涵与特点,阐述了协同理论与党建驱动国际合作交流的内在机制,基于医学院校国际合作交流存在的问题了构建党建驱动国际合作交流的协同模式,并指出了协同模式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党建,医学院校,国际合作交流,长效协同模式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周南照. 论教育国际化的多元内涵、战略意义与实施途径[J]. 世界教育信息, 2011(5): 12.
[2] 李树学. 关于加强医学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和思考[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 36(2): 160-163.
[3] 罗昊, 徐相蓉, 郝卫东.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学院校党建工作实践与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6): 45-47.
[4] 张振飞. 新时代高校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略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9): 55-56, 60.
[5] 郑吉春, 黄荟宇, 张超, 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优化路径研究——基于协同理论的视角[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6(5): 89-94.
[6] 陈晓曦, 杨艳. 新时代高校样板党支部建设引领事业发展的实践逻辑与融合机制——基于南京审计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公室党支部的思考[J]. 南京开放大学学报, 2022(3): 19-27.
[7] 龙妮娜. 以一流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J]. 当代广西, 2025(2): 44.
[8] 李文彬. 大数据背景下医学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路径探索[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39): 11.
[9] 冯海志.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探析[J]. 韶关学院学报, 2007, 28(1): 135-138.
[10] 杨培玉.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学生特色管理思路研究——以北京城市学院为例[J]. 中国集体经济, 2013(30): 92-93.

Copyright © 2025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