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Pathway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Global”

Abstract

In the journey of the new era,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tands as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erving as a prominent symbol that showcase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chievements of the nation. President Xi Jinping emphasized at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ity and Ideological Work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y, tell China’s stories well, make China’s voice heard so as to amplify China’s voice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Therefore,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not only enables the world to appreciate the charm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enh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Taking Songyang Gaoqiang opera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thoroughly analyzes three factors: challenges faced in the information era, the scarc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and limitations stemming from its own conditions. This analysis is based on an in-depth examination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t home and abroad.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it faces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ree specific paths are proposed, focusing on the innovation of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the cultivation of inheritors, and the innovation of content. These paths aim to provide solid support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Songyang Gaoqiang opera, further expand it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thus contribute to enhancing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on the global stage.

Share and Cite:

Opera, —. (2024)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Pathway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Global”.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11, 1-8. doi: 10.4236/oalib.1111548.

1.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瑰宝与精髓所在,是我们坚定自信、稳固立足于当今全球文化舞台的深厚根基。在新时代进程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是展现国家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相关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因此,我们不仅要勇于担当和积极作为,还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不断探索非遗文化国际传播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中国非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更广泛的影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高腔,作为汉族四大戏曲声腔之一,经过与各地民间音乐的广泛接触与融合,逐渐演变成为如今各具特色的高腔风格,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元的地方音乐特色。2006年5月20日,高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腔文化中包含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映着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2] 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松阳高腔,是现存的“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也是首批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古老地方戏曲剧种类。推动松阳高腔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国际传播,不仅对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积极意义,同时也能促进松阳高腔的国际融合发展,扩大松阳高腔的影响认知范围,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非遗之美,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2. 国内外非遗国际传播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政策是“保护为先,抢救为先,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3] 加拿大《天时周刊》社长谢琰曾表示“非遗文化是中国非常闪亮的一张名片,也是促进东西方交流的瑰宝之一”。 [4]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正逐渐走向多元化,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世界展示自己独特的非遗资源。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向更广泛的领域拓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同质化的挑战,大大削弱了非遗国际传播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2024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王众一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阐述了他对非遗国际传播的看法:“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有高质量的原创内容,还要考虑到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审美习惯和价值观”。 [5] 因此,如何对非遗传播进行更好的提质升级,把握内容的本土性和创新,是推动中国非遗产业出海的关键。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短视频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不仅具有社交媒体的社交性,同时还具有内容平台的知识性。隆颖教授指出短视频为非遗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媒介技术支持。 [6] 但非遗国际传播中短视频的传播形式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传播内容、传播力量、商业模式等方面的问题,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核未得到深度发掘。但由于中国的非遗短视频起步相对较晚,对“非遗短视频”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国内学者各执己见,中国非遗短视频的国际化传播还需要一段路程。虽然国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数字保护的学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学术界和业界人士均已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重大价值和紧迫性。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各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上不断探索出新的方式方法,美国科学家尼葛洛庞帝教授提出了“数字化生存”, [7]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非遗的国际传播也逐渐开始具有“数字化生存”的特征,Toktas and O’Neal在《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家庭、师徒、族群之间传承的,交流方式非常有限,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符合时代的发展,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去体验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 [8] 以美国为例,其在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方面进行了不少有价值的探索,最为显著的即Story-Corps口述历史项目,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该项目通过广泛采集非遗传承人的音视频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也带来了多样化的用户群体,让Story-Corps口述史项目的录音与故事更具有广泛性。 [9] 与此同时,英国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了多种协同创新平台,在博物馆内创建“维基百科式的数字化遗产网络档案库”,赋予参与者编辑、补充和更新数据库中信息的权限,使遗产信息得以实时更新,与时俱进,实现了与民共享。为进一步推动知识的共享,英国政府更是打造了一个面向全球的数字文化遗产交流平台――数字文化内容平台,为全球相关机构和从业者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档案信息。 [10] 这种方式不仅推动传统非遗资源的创新性利用,同时也加强了对非遗现代化成果的产权保护,这无疑为全球非遗的流通与互动搭建了桥梁,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 松阳高腔概述

(一) 松阳高腔非遗文化发展起源

松阳高腔,历经岁月洗礼,带着厚重的历史沉淀,流传至今。它起源于道教音乐,历代久演不衰。宋元时期,南戏曲调传入松阳,与道教音乐及当地的山歌民谣相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松阳戏曲,进而演化为本地高腔调。元末明初,松阳高腔已发展成具备唱腔独特、曲牌丰富的艺术形式,直至清朝达到鼎盛期。然而,清末民初,因战乱等原因,松阳高腔渐趋衰落、戏班先后散歇,解放后,一些松阳高腔老艺人自发创办高腔科班,招收青年学生,并赴各县登台演出,为松阳高腔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文革期间,松阳高腔一度濒临消亡。好在改革开放后,松阳县政府高度重视对松阳高腔艺术的抢救和挖掘工作。1982年,松阳县政府成立了“松阳高腔研究所”,专门负责调查、收集、整理高腔文献,并建立松阳高腔文献档案,为这一古老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松阳高腔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定为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第一批重点项目,如今,松阳高腔主要流行于以松阳为中心的浙西南地区,远及闽、赣、皖等地,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 松阳高腔非遗文化剧种特色

松阳高腔的演出完美保留了传统戏曲的原始风貌,其曲调优美、样式质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高八度假嗓帮腔和管弦伴奏的加持下,松阳高腔形别具一格的演唱风格,既具松阳山歌的粗犷豪放,又不失南戏的柔美细腻。在表演形式上,松阳高腔同样展现出丰富的多样性,独唱、对唱、群唱等形式交织融合,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松阳高腔的剧目繁多,曲牌丰富,每一部作品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其中《夫人戏》《白兔记》《琵琶记》等当家大戏更是脍炙人口,深受观众喜爱,这些剧目的歌词以当地方言为基础,反映生活百态、传达人民对生活的感悟与热爱。 [11]

4. 松阳高腔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困境

(一) 松阳高腔国际传播的现状

2014年,松阳高腔携传统剧《白兔记》之《马房招亲》随浙江代表团出访了新加坡、印度等国家进行旅游文化交流演出,松阳高腔自此历史性地迈出了国门;2022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第18届中美电影节和中美电视节的开幕式,松阳高腔戏曲电视剧《红色浙西南》荣获“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奖”,借助影视作品推动松阳高腔“走出去”,让海内外人士真切的感受到传统戏曲艺术是“活”在现代时空当中的;2023年,松阳高腔穿越历史,带着它的韵味亮相于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开幕式的主会场,站在国际的舞台上向世界展示深厚文化底蕴、向世界传递好声音。但由于高腔文化的专业性,目前对其国际传播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如何把握松阳高腔的国际传播领域,将是目前需要克服的一个难题。

(二) 松阳高腔国际传播的困境

1) 松阳高腔国际传播面临信息化时代的考验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各领域发展的核心动力,但对于松阳高腔的国际传播而言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面对多数人所推崇的主流文化、现代文化,属于传统小众文化的松阳高腔,居于弱势地位,个性特征日渐式微。首先,不同时代的民众对各种题材剧目的认同度,呈现出松阳高腔动态流变的复杂过程,而大多的剧目又均以口授或手抄本的形式传世,导致松阳高腔剧目的传承存在着断崖式断档的现象。其次,现如今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化越来越被广泛的运用到非遗保护与传承实践之中,逐渐呈现出“数智 + 非遗文化”的趋势,这无疑为习惯了“言传身教”传授方式的松阳高腔的国际传播造成一定的困难。

2) 松阳高腔国际传播受阻于缺乏国际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传播方式从最初仅依赖民间传承人的自发宣传,逐渐拓展到学术界和媒体的广泛参与,使得传播主体日趋多元化。但对高腔文化怀有浓厚感情和适合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业人才缺乏,成松阳高腔国际传播的一大掣肘。目前,掌握着松阳高腔技艺的传承人大都已迈进了银发时代,面对非遗数字化传承的模式,一些习惯了“口耳相传”的老非遗传承人,难以游刃有余地进行交流和合作。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群众基础和市场份额的丧失,加上缺乏经费的支撑、培养专业人才的机制不健全,直接导致年轻、有能力的传承人不愿继续从事传承活动,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对松阳非遗国际传播产生了巨大冲击。因此,培养兼具外语能力和掌握松阳高腔非遗知识的国际复合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3) 松阳高腔国际传播遭受自身条件的限制

起源于道教音乐的松阳高腔,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而正是因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方言成为该区域性音乐戏曲剧种传播的语言基础,导致一些热爱戏剧文化的人们,听不懂松阳高腔的唱腔语言,但方言是维系区域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文脉,因此如何将松阳地区的语言将现代流行的语言文化有机统筹结合,为我们向世界传播松阳高腔文化提供重要保障,是我们当下要思考的问题。其次,在新潮文化、流行文化的强烈视觉震撼的冲击下,使大众在一定程度上对民间传统戏曲文化单一的表演形式失去兴趣,普遍认为松阳高腔凝聚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跟不上当代文化发展的潮流。另外,植根于区域性乡土文化的松阳高腔,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和理论性,其传承状况、技艺水平等现有信息比较单薄,大多数仅停留于初步的描述,难以进行系统的挖掘和整理,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进行一些直观的表达,导致文化内涵往往容易在跨文化语境的传播中遭到破坏,使国际受众对中华文化的内在意蕴难以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因此,如何对松阳高腔剧目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更好的提质升级,也同样值得我们的重视。

5. 松阳高腔国际传播路径

(一) 完善松阳高腔国际传播的多渠道融合机制

加强松阳高腔国际传播的建设需要从国家文化战略高度出发,政府主体要加强宏观调控,强化顶层设计,将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有机结合,形成协同发力的局面。注重国际传播的本土化、特色化和融合化,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国特色非遗文化国际传播体系。同时,也可通过搭建国际性的网络传播平台,并通过线上线下、国内国外相结合的方式将网络文化虚拟活动与现实文化实践相互融合,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主客体之间的交互性。根据当地文化的需求,还可建立非遗文化遗产工作站,由各级文化部门负责协调,开展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交流等工作,挖掘更多非遗文化内在价值。

此外,借助“大数据”和“云基地”时代到来的契机,可将数字技术与非遗文化在秉持着原真性、活态保护原则的基础上跨界融合,建立统一的、高质量的非遗文化数据库,从而将分散的信息系统化、结构化。利用“云看展”、“数字文旅”等体验场景的途径,拉近国际受众与松阳高腔非遗文化的时空距离,实现“无界传播”。同时,实施优质非遗文化题材短视频激励计划,呼吁青年传承人在社交媒体的空间里,借助数字技术修饰非遗题材短视频的呈现图像,赋予松阳高腔非遗文化更多的艺术美。

(二) 建立完善松阳高腔国际传播的人才培养机制

为更好地解决松阳高腔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培养传承人是松阳高腔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和重点。由于一些年迈的老艺人在传播的过程中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应加快建立一套相对完备的、系统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机制,实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对内、对外实施不同的非遗传承人培养策略,培养出一批能传播和发展高腔艺术的高素质人才。在松阳高腔非遗文化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传承人在不断发展和更迭,而传承人档案能够原真性地记录传承人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与文化,将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物化”的形式留存下来。因此,建立传承人档案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呼吁多元主体协同开展建档工作,也是延续传承人传承“生命”、培养新传承人的动态保护方式。 [12]

其次,培养非遗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已成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核心议题。因此,我们必须构建一支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求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可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采取“语言 + 松阳高腔非遗文化”的形式培养具有交叉性高层次的非遗国际人才。近年来,松阳高腔先后与浙江音乐学院、省越剧团、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等开展合作交流,并落户传统戏剧(松阳高腔)传承研究基地。借此契机,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可将松阳高腔非遗资源融入高校的外语专业、组织搭建海外实习基地等方式,着力面向世界培养松阳高腔国际传播人才。

(三) 创新松阳高腔国际传播的表现形式

结合时代特色,“守正创新”松阳高腔内核,提升内容质感。首先,守正是指完整地继承松阳高腔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文化成果,准确地把握其中的文化内涵。其次,文化只有在多元观念的碰撞中才能实现动态的平衡,非遗文化也正是在同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找到松阳高腔与国外本土文化交汇的契合点、增强文化传播内容的贴近度,并主动兼顾国际受众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是使传播效能发挥最大化的关键。同时,还需适应现代化潮流,让松阳高腔非遗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为高腔剧目创新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创新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松阳高腔非遗文化精品,更好地推动松阳高腔走向世界。

情感是跨文化交流的突破口,以情感为切入点,加强松阳高腔国际传播的关键就在于“共情”的实现。因此,我们应思索如何从关系维度和情感维度上有效地拉近与国外受众的距离。为此,可以挖掘松阳高腔非遗文化中深厚和多元的内涵,推进发展叙事,创作具有生动性和感染性的内容,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寓于其中,向世界讲好松阳高腔非遗故事。若想寻得国际受众对松阳高腔非遗文化本身的认同,还需要探索其中蕴含的独特和深层次情感,并努力让受众对这部分情感产生共情的基础上,实现“共通”和“共享”。此外,除了发展有情感的叙事外,还应注重个体、家庭和国家的情感连接来获得更多独到的视角,在国际传播中实现三位一体的共情,形成多层次、多主体、多元化的国际传播视角。

国际传播中的情感表达,并非只讲感情,还需秉持着理性的态度对松阳高腔非遗故事进行开放叙事,并加之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对情感进行生化。只有捧出有质感、有温度的产品,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情感产生交融共振,进而提升松阳高腔国际传播的接受度。

6. 结语

以松阳高腔为代表的区域性戏曲剧种,承载着中国民间上千年的地域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需要以多维度视角去探索其国际传播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应从机制、承者、内涵等方面切入工作,为松阳高腔“走出去”提供坚实支撑,扩大松阳高腔的影响认知范围,促进实现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目标。

“中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路径研究

摘要: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国家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而增强我们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因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不仅能让世界领略中国的非遗魅力,同时也对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松阳高腔为例,在深入分析国内外非遗国际传播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其在信息化时代面临的挑战、复合型人才匮乏以及自身条件限制的三大因素。并针对其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困境,从传播机制创新、传承者培养、内容形式创新等角度切入,提出了三条具体路径,旨在为松阳高腔的国际化传播提供坚实支撑,进一步扩大松阳高腔的国际影响力,从而助力提升中华文化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松阳高腔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http://www.npc.gov.cn/zgrdw/huiyi/cwh/1119/2011-02/25/content_1625617.htm
[2] 王建武. 非遗保护与松阳高腔研究[M]. 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4.
[3] Yan, W. (2023) Ethical Principles for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ow to Prote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Minority Ethnic Groups in China. Advances in Historical Studies, 12, 32-45.
https://doi.org/10.4236/ahs.2023.121003
[4] 海外华文媒体: 非遗文化是海外了解中国的窗口[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2500524622983028&wfr=spider&for=pc, 2023-11-14.
[5] 全国政协委员聚焦文化出海 讲好中国故事 做有温度的国际传播[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3542750119463045&wfr=spider&for=pc, 2024-03-15.
[6] 隆颖. 非遗短视频: 有了网络流量, 更要有文化含量[N]. 光明日报, 2020-11-04(13).
[7] 数字化生存——专访尼葛洛庞帝[EB/OL].
https://news.cctv.com/special/gdfw/20070417/102406.shtml, 2004-07-18.
[8] Toktas, S. and O’Neil, M.L. (2020) How Do Women Receive Inheritance? The Processes of Turkish Women’s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from Property. The Journal of Asian Women, 29, 25-50.
[9] 姚国章, 刘增燕.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实践借鉴[J]. 东南文化, 2022(6): 179-185.
[10] 陈方方, 陶丽萍. 国外非遗协同创新保护的经验与启示[J]. 哲学与人文科学, 2020(14): 48-49.
[11] 戏曲界的活化石: 松阳高腔[EB/OL].
https://www.zjda.gov.cn/art/2014/1/16/art_1388591_12533299.html, 2014-01-16.
[12] 黄体杨.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研究: 以白族传承人及其聚居区为中心[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