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nstructing 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aradigm Driven by the Dual-Spiral Educational Model: Coupling Mechanisms and Practical Pathways of Holistic Education and Three-Whole Education ()
1. 引言
在人工智能与全球化深度互构的新文科建设语境下,高等教育正经历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型的范式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为新时代外语教育确立了价值坐标。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制度创新,“三全育人”理念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构建,这与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主张的认知、情感、道德、审美等多维素养统整发展形成理论共振。二者共同指向破解传统外语教育“重术轻道”的实践困境,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提供方法论指引。
外语学科兼具工具属性与人文禀赋,其教学实践天然具备实施全人教育的优势界面。外语教育肩负培养全球治理人才的责任,与国家需要同频共振始终是外语教育的出发地与优良传统[1]。现行《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建构的“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三维框架,与全人教育倡导的语言认知发展、文化身份建构、批判思维培养形成多维映射。然而实证研究表明,当前外语课堂仍存在目标设定碎片化、育人主体单一化、评价维度扁平化等突出问题,导致语言技能训练与全人素养培育呈“两张皮”现象[2]。这种结构性矛盾已难以适应国家战略对全球治理人才的复合能力诉求,更与“发展素质教育”的教育现代化目标形成张力。
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实现全人教育与三全育人的理论耦合与实践协同。从发生学视角考察,全人教育的整体发展观为外语教育提供价值论基础,三全育人的系统方法论则构建实践操作框架,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新时代外语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石。现有研究虽已关注到全人教育的外语教学价值,但对“三全”机制如何赋能全人目标实现尚未形成系统阐释,更缺乏可操作的课程实施模型[3]。这种理论解释力与实践指导力的双重缺失,正是制约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
本文立足新文科建设背景,采用循证研究范式,建构全人教育与三全育人的理论互构模型。通过价值逻辑、实践逻辑与时代逻辑的耦合,构建“三维联动”教学模式与“双核四维”评价体系,即主体维度全员育人,科学规划;过程维度全程育人,立体教学;空间维度全方位育人,创建“螺旋式育人链条”。这不仅有助于完善外语课程育人的理论体系,更能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外语学科的具体实施提供实证参照,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理论建构:三全育人与全人教育的协同育人机理
2.1. 三全育人理论的时代内涵与实践向度
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式创新,三全育人理论构建了“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域覆盖”的立体化育人体系。全方位育人则要求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渗透育人元素。其核心维度体现在:其一,全员育人强调所有教职员工都肩负育人责任,形成育人合力。主体维度强调教育共同体建设,要求教学、管理、服务岗位协同发挥育人职能;其二,全过程育人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时间维度主张教育过程的时序衔接,构建从入学到就业的连续性育人链条;其三,空间维度注重教育场域的拓展延伸,实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育人资源的有机整合。这一理论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碎片化困境,为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2.2. 全人教育理论的演进脉络与价值指向
全人教育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教育理论,历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德洛尔报告》的深化发展,已形成以“完整人”培养为旨归的教育哲学体系。其理论内核包含三个向度:认知维度主张打破学科界限,强调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维度注重批判思维与创新素养培育,价值维度侧重文化认同与社会责任养成。相较于工具主义教育范式,全人教育通过“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的培养架构,为应对全球化的文化博弈提供人才支撑[4]。
2.3. 理论耦合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从哲学根基上来看,全人教育以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为内核,强调个体独特性与自我实现,如外语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文学鉴赏建构个性化文化认知。而“三全育人”植根于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侧重社会意识形态的再生产,例如通过教材选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这种差异导致二者在外语课程设计中的价值取向存在张力:前者关注“学习者中心”,后者强调“国家需求导向”。从实践路径来看,全人教育依赖学习者内在动机的激发,主张通过开放性议题(如环境伦理、跨文化冲突)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意义,如泛读课程中“必读 + 选读 + 定题读”的个性化模式。而“三全育人”更注重外部机制的系统设计,例如通过课程思政评价指标、教师培训体系等制度性安排确保价值渗透。这种差异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表现为:全人教育侧重隐性浸润,“三全育人”强调显性引导。
两大理论的耦合具有三重逻辑:价值逻辑层面,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实践逻辑层面,三全育人提供方法论框架,全人教育充实具体内涵;时代逻辑层面,契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求。具体而言,三全育人的“三全”架构为全人教育提供实施路径,全人教育的多维培养目标则赋予三全育人实质性内容,二者的协同创新形成“理念–方法–实践”的完整闭环。两大理论的耦合对外语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为大学外语教改献计献策,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三全育人视角下将全人教育的理念有机融入大学英语课堂,弥补当前全人教育研究中多理论少实践的不足,从微观层面覆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的系统化构建。其次,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外语课程既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适应全球化时代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又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培养一支业务素养过硬、政治理论意识牢固、既了解西方文化又树立文化自信的外语教师团队,增强教师的育德能力和育德素质,提升外语教师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5]。最后,外语课程能够紧扣“立德树人”主题,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服务一带一路顶层设计,培养学生面对外来文化价值观冲击时既坚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引导又保持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核心要义。
2.4. 现有研究的核心缺陷与批判性分析
近年来,外语教育领域围绕全人教育与“三全育人”的融合研究呈现以下趋势。其一为理论嫁接的初步探索。全人教育理念主张培养道德、学问、艺术、身体、生活等多维度协调发展的“完整人”。而“三全育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核心机制,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协同性。现有研究多从表层逻辑关联出发,认为全人教育的“完整性”与“三全育人”的“系统性”具有内在契合性,例如通过课程思政实现价值引领,通过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其二是实践路径的局部创新。部分研究尝试将地方文化、职业素养等元素融入外语课程思政,例如通过口译课程中的地方文化外译活动,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跨文化能力。然而,此类实践多局限于单一课程或特定场景,缺乏系统性设计。其三,研究方法的同质化倾向,现有成果以经验总结和案例描述为主,缺乏对融合机制的理论建模与实证检验。
笔者在梳理近十年文献发现,过往研究存在理论整合的浅层化、实践路径的碎片化、评价体系的单一性问题。多数研究将全人教育简化为“全面发展”,将“三全育人”等同于“多方参与”,未深入挖掘两者的哲学基础差异。全人教育以人本主义为核心,强调个体内在潜能的激发;而“三全育人”更注重社会本位导向,强调意识形态的渗透。二者的融合需解决“个体自由发展”与“社会价值规训”之间的张力,但现有文献对此避而不谈。此外,当前实践多聚焦于课程内容改革(如增设地方文化模块)或教学方法创新(如混合式教学),却忽视育人主体协同、评价体系重构等深层次问题。例如,外语教师的思政素养培训机制尚未完善,导致课程思政常流于形式。最后,当前研究仍以学业成绩和思政课程分数为主要评价指标,缺乏对情感态度、跨文化能力、创新思维等隐性素养的动态评估。
3. 实践创新:双维理论驱动下的外语课程目标重构
全人教育理论通过其“整体性发展观”为三全育人体系提供了价值导向与实施路径的双重支撑。现代课程论强调,课程的本质是目标导向的教育活动。依据学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目标拆解,构建“语言能力为基、人文素养为核、家国情怀为魂”的三维目标体系:1) 语言维度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2)认知维度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3)价值维度塑造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通过目标层级的立体化设计,破解传统外语教学“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实践困境。表1以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2册)为例,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表1. 教学目标
教学单元主题 |
知识传授 |
能力培养 |
价值塑造 |
Unit 5 Studying Abroad |
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留学”的思政知识,掌握课文核心主题语汇,词语的隐喻意义;学习“时间顺序”写作技巧,并依此撰写与留学相关、体现思政内涵的段落。 |
从听、说、读、写、译层面进行训练,提升用英语阐述、介绍中国留学政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交际能力,突破思维定势,从而正确认识文化差异;提升“应对文化冲击”的思辨能力。 |
介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育举措,使学生感受国家对留学人员的重视,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留学”的价值观与留学目的。 |
Unit 6 Experiencing the Charm of Nature |
学习“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政知识,掌握生态文明思想的英文术语及借喻的修辞手法;学习空间顺序的写作技巧并以此撰写游记。 |
拓展学生的通用英语能力,尤其是用空间顺序撰写游记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重要性的思辨能力。 |
树立人与自然共生观,探讨人的认知对看待周围环境的态度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心正则身修”的科学价值观。 |
Unit 8 Recognizing the Diversity and Unity of the World |
掌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政知识,学习与经济全球化、世界文化多样性相关的课文重点词汇;掌握议论文文体的阅读技巧并以此书写段落。 |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分析议论文文体论点论据的阅读能力;拓展学生在思考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平衡的思辨能力。 |
了解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思想内涵,加深对全球化的理解,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 |
4. 模式创新:建构“三维联动”教学模式
全人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突破知识传授的单一维度,转而关注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情感培育、社会适应与文化认同等多元面向,这与三全育人倡导的系统化育人高度契合。具体而言,全人教育的“五维发展模型”(智力、情感、身体、社会、精神)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提供了切实的方法论和评判标准。革新教学模式不仅也为两大理论的深层耦合提供了可操作的评估框架,实现从“课堂空间”到“育人场域”的质性跃迁,更通过教学要素的系统重构,使语言教育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效果评价等全维度达成辩证统一,助力达成“三全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之本、实现育人教育与育才教育的统一。基于渐进式改革理念,本研究构建了“三维联动”教学模式,即主体维度全员育人,科学规划;过程维度全程育人,立体教学;空间维度全方位育人,多维并举,创建“螺旋式育人链条”。
4.1. 全员育人科学规划
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责任的要求。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教育共同体”理念,全人教育的五维发展模型(智力、情感、身体、社会、精神)重构了教师育人角色的内涵与外延,促使教育主体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型为价值引导者、能力培养者与发展诊断者的复合型育人角色[6]。
在这种理论指引下,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呈现三重创新维度:其一,在角色重构层面,教师全员需合理参与、责任明确、分工协作,重构教师角色,即突破传统“知识传授者”的单一身份,同步承担“价值引导者”(占角色权重的40%)、“能力培养者”(35%)和“发展诊断者”(25%)三重职能。此外,全人教育强调的“完整育人责任”消解了学科壁垒,通过跨学科教师协作网络的建立(语言教师、思政教师、专业教师按6:2:2比例协同),形成多维度的育人合力。其二,在能力建设层面,依据全人教师素养模型构建的“价值辨识–文化传播–教育技术”三维能力框架,系统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设计能力与跨文化育人素养。作为育人的执行者和第一责任人,教师应积极参与强化专业素质和德育素质的培训活动,包括教学培训、公开课观摩、工作坊、教学沙龙、讲座等,打造一支理想信念坚定、理论素养扎实、实践技能丰富的现代化教师团队。其三,在教学实施层面,基于“生态关联原则”构建的集体备课机制,通过文本解构、元素匹配、活动设计的系统化流程,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单元教学各环节。教师分工协作准备单元产出任务、教学资料及课件,确保育人元素科学、合理、有效地摄入教学过程的全环节。三全育人和全人教育理论联动下的实践创新,不仅实现了教师队伍从“教学个体”向“育人共同体”的质变,更通过“三环联动”课堂生态的构建,确保全员育人机制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效果反馈等全链条中得以有效贯彻,最终形成具有自洽性、系统性的教育生态系统。
4.2. 全过程育人立体教学
全人教育的“整体性发展观”要求教育过程必须覆盖知识建构、能力迁移与价值内化的完整链条[7],这一理论指向与三全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时序要求形成深层呼应。基于此,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传统课堂的物理边界,构建起“五维贯通”(认知贯通、情感递进、价值迭代、能力进阶、文化浸润)的立体化育人生态系统。具体而言,全人教育的关联性学习理论为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在课前阶段,通过云端资源的主题化重组(如文化对比视频、思辨性阅读材料),构建认知冲突情境,激发学生的价值探究意识;在课中阶段,依托智慧教学平台的即时交互功能,设计“问题链–任务群–项目集”的螺旋式教学模块,使语言技能训练与文化价值辨析在合作研究中实现共生;在课后阶段,运用大数据分析的学情追踪技术,定制个性化反思任务(如跨文化日志、价值立场申明),推动价值认知从表层理解向深层认同转化。
以云班课平台为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平台赋能”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框架呈现如下。在教师端,教学设计遵循“德育目标引领、思政元素显隐结合”的原则。教师作为全员育人的核心执行者,依托单元主题系统性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共情点与价值引领要素(如中国道路的文本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模态呈现),通过云班课的“资源库”功能整合音视频、图文及拓展文献,重构“语言知识为表、思政育人为里”的预习任务体系;同时,利用平台的“头脑风暴”模块创设跨文化思辨议题(如“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文明互鉴叙事”),引导学生在语言输入中感知国家战略内涵,并通过“轻直播讨论”实现师生实时互动,动态诊断学生的认知盲区,为课堂教学的差异化设计提供依据。在学生端,学习者作为全过程育人的参与主体,依托云班课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完成双维任务:一方面通过解析教师预设的“语言能力训练+中国元素探究”复合型任务(如翻译《论语》经典选段并撰写文化对比反思),在语言知识习得中潜移默化强化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借助平台的协作功能(如评论区答疑、小组知识图谱共创),在破解语言难点与思政疑点的过程中实现“个体认知建构–集体意义协商”的良性循环,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并培育批判性思维。这种设计既呼应了三全育人理论对“教学场域全域融合”的要求,也践行了全人教育关于“智力发展与价值塑造协同共生”的核心主张,为外语课程思政提供了可操作化的技术路径。
4.3. 全方位育人多维并举
全人教育理论通过其“整合性发展框架”为三全育人体系中全方位育人机制提供了深层的学理支撑与实践范式。基于全人教育倡导的“五维发展模型”(认知、情感、社会、身体、精神),大学外语课程建设应突破传统语言教学的单一工具性取向,构建起“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新范式。在实施路径层面,全人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改革呈现三重创新维度[8]。
其一,在目标设定维度,依据全人发展的整体性要求,产出导向法被重构为“价值主题轴心模式”,即保证每一单元都有价值主题统领课文、听说读写内容和最后的产出任务。通过单元主题的意识形态解码,实现语言技能训练与文化价值传导的深度耦合;其二,在空间拓展维度,运用体验式教学法设置真实语言情境,构建“三维场域”。物理场域注重真实语境的沉浸式构建,社会场域强调跨文化交际的责任伦理,精神场域聚焦价值判断的思辨培育,由此形成显隐结合的全域育人生态;其三,在方法创新维度,全人教育倡导的“关联性原则”催生“双螺旋教学链”,即语言知识习得与思政元素内化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策略实现螺旋式互嵌,确保价值引导贯穿于听、说、读、写各环节的时空节点。
以产出导向法为例,基于全人教育“五维发展目标”(认知、情感、社会、身体、精神)和三全育人“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核心理念,本研究构建了“三维驱动”教学模式:在价值维度,通过全方位育人要求,将思政元素系统嵌入语言教学目标体系;在方法维度,融合产出导向法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评价反馈”循环机制[9],形成显性语言能力培养与隐性价值塑造的共生关系;在实践维度,依托全人教育的整体性发展观,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辩证统一。以《综合英语》“College Life”单元为例,教学流程设计严格遵循三重理论耦合原则:首先,依据三全育人的全方位覆盖要求,将单元主题解构为“逆境认知–经验赋能–文化认同”三维育人轴线;其次,运用产出导向法的输出驱动假设,设置“命题演讲”这一复合型产出任务,其内涵既包含语言技能训练(显性维度),更承载着通过鲁迅精神、南大传统、时代使命等文化符号建构价值认知(隐性维度);最后,基于全人教育的关联性原则,在输入促成环节构建“语言脚手架”与“价值脚手架”的双轨支持系统——前者通过篇章分析、话语结构输入夯实语言基础[10],后者借助文化比较、情境模拟等策略实现价值观的渐进内化。这种理论融合的创新实践,实现了语言教育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更通过三全育人的空间延展与全人教育的深度整合,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语言能力、思辨能力与文化自觉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
5. 评价创新:建构“双核四维”评价体系
全人教育理论与三全育人理论的深度融合为教学评价体系重构提供了价值指引与方法论支撑。全人教育倡导的“关联性评价原则”为评价主体多元化提供理论依据,而三全育人的全方位育人要求则推动评价方式向“智能诊断(30%) + 质性分析(40%) + 行为观测(30%)”的混合模式转型,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教学数据的全息化采集与可视化呈现。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双核四维”评价模型:在价值维度,依托全人教育的完整性发展理念,突破传统评价的认知本位局限,构建包含语言能力、文化理解、价值判断、创新实践的四维评价指标体系;在方法维度,遵循三全育人的时空延展原则,将过程性评价(占60%)与终结性评价(40%)有机整合,形成覆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全链条的闭环评估系统。这种理论融合的创新实践,不仅破解了传统评价中价值导向隐而不显的困境,更通过评价标准的体系化重构,使教学评价成为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关键杠杆。
表2. 教学目标
评估维度 |
全人教育指标 |
三全育人指向 |
自评等级(掌握/发展中/待提升) |
知识建构 |
认知发展 |
掌握校园文化相关术语体系(校训/景观/社团等概念群) |
全过程育人–知识体系贯通 |
□□□ |
文化理解 |
解构中西校园文化差异图谱(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三维对比) |
全方位育人–跨文化维度 |
□□□ |
能力发展 |
学术技能 |
运用扫读策略进行文本解构(信息定位准确率 ≥ 85%) |
全过程育人–方法论迁移 |
□□□ |
思辨能力 |
辩证分析传统办学理念的当代价值(如越秀书院与现代大学精神对话) |
全方位育人–价值判断维度 |
□□□ |
协作能力 |
在小组讨论中贡献有效观点(参与度 ≥ 3次/课时) |
全员育人–共同体构建 |
□□□ |
价值塑造 |
文化自信 |
阐释红色校园文化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意义 |
全方位育人–意识形态引领 |
□□□ |
社会责任 |
践行校训精神参与校园共同体建设(至少1项实践活动) |
全员育人–主体责任意识 |
□□□ |
国际视野 |
在跨文化语境中讲好中国校园故事(双语表达能力) |
全方位育人–全球胜任力培养 |
□□□ |
在评价主体层面,践行全员育人理念,采用师生合作评价(TSCA)模式。全人教育的“生态关联原则”支撑评价主体从单一教师权威转向“教师主导(40%) + 学生自评(30%) + 同伴互鉴(30%)”的多元评价共同体。教师作为评价引领者,通过设计涵盖爱国主义、文化自信等核心价值的自评量表,引导学生从知识习得、技能提升、素养内化三个维度进行反思性自我诊断;同伴互鉴环节则依托小组协作任务,以跨文化思辨议题为载体,促进价值观念的协商建构,呼应全人教育对“个体认知与集体意义共生”的诉求;学生自评让学生填写自评表,通过理论框架的显性化设计既保持语言教学目标的可测量性,又实现育人要素的系统性嵌入。表2以新目标《综合教程》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
在评价内容层面,遵循全过程育人原则和全人教育的完整性发展要求,突破传统语言语言能力本位局限,构建覆盖“课堂教学即时反馈–课后作业隐性浸润–中期考核综合检验”的立体化指标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开放式议题(如“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文明互鉴叙事”),通过师生互动实时捕捉学生的政治素养表现;课后作业创新性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中外价值观对比分析等任务,以“盐溶于水”的方式实现思政元素的隐性评价;中期考核则整合语言能力测评与思政档案追踪,通过“学习成果展示 + 反思日志分析”双重路径,全面映射全人发展维度下的知识迁移与价值内化进程。
在评价方式层面,依托全人教育的“时空连续性原则”与三全育人的“全过程贯通”理念,全方位育人机制,采用“线上线下融合、定量定性互补”的智慧评价模式:借助蓝墨云班课的数据采集功能,动态追踪学生课前资源学习、课中思辨参与、课后产研实践的全周期行为数据,生成涵盖语言能力增长曲线与思政素养发展热力图的可视化报告。这一评价体系既破解了传统评价中价值导向模糊化、评价维度碎片化的困境,体现了全人教育对“完整人格发展”的本质追求,也使教学评价成为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协同发展的核心枢纽,为外语课程思政的提质增效提供了可操作化的方法论支撑。
6. 结语
本文立足新文科建设与教育现代化双重语境,通过理论互构与实践创新,系统阐释了全人教育与三全育人理论在外语教育中的协同育人机理。本文解构了两大理论的价值共振与实践耦合逻辑,揭示了外语教育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路径。全人教育理论通过其系统化、整合性的特征,有效破解了三全育人理论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碎片化”“表面化”问题。其理论贡献在于首次提出“全人–三全”双螺旋育人模型,突破传统外语教育研究中“育人主体离散化”“育人过程断裂化”“育人维度单一化”的认知局限,为外语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实施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框架。实践层面,通过构建“三维联动”教学模式与“双核四维”评价体系,创新性实现了语言能力培养与全人素养培育的深度互嵌,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外语学科的本土化实践提供了方法论参照,亦为高等教育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战略目标贡献了学科方案。
本文的创新价值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理论建构上,通过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终身教育理论的跨学科对话,厘清了全人教育本土化与三全育人学科化的双向建构逻辑;其二,实践路径上,依托云班课等智能平台构建的“生态化育人场域”,实现了意识形态引领与语言技能训练的显隐共生;其三,评价革新上,开发的“增值性评价模型”将文化共情力、全球胜任力等非认知素养纳入评估指标,推动外语教育评价从“能力本位”向“素养导向”的范式转型。这些突破不仅回应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对“全人发展”的核心诉求,更为破解外语教育“文化失语”与“价值悬浮”困境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未来,外语课程建设应进一步深化全人教育理念,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外语教学全过程。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全球胜任力。为此,需完善教师发展机制,提升教师的全人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构建覆盖“价值辨识–文化传播–技术应用”的复合型师资培训体系,破解教师育人素养结构性失衡难题;再次,深化智能技术赋能,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语教育实践,构建具有全球解释力的中国范式话语体系,为世界教育治理贡献东方智慧。总之,全人教育与三全育人的有机融合不仅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更在实质上推动了高等教育育人范式的转型升级,为新时代外语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板。唯有持续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方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培育出兼具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的“大国良才”,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 declares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Appendix (Abstract and Keywords in Chinese)
双螺旋育人模型驱动下的外语教育范式重构:全人教育与三全育人的耦合机制与实践路径
摘要:本研究立足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求,创新性提出全人教育与三全育人的“双螺旋育人模型”。全人教育以“知识–能力–价值”整合框架为核心,三全育人以“全员协同、全程贯通、全域覆盖”为方法论,通过价值逻辑、实践逻辑与时代逻辑的耦合,构建“三维联动”教学模式与“双核四维”评价体系,即主体维度全员育人,科学规划;过程维度全程育人,立体教学;空间维度全方位育人,创建“螺旋式育人链条”。实践层面依托智能平台打造混合式教学场域,通过“语言脚手架”与“价值脚手架”双轨机制实现思政元素隐性浸润。其理论贡献在于既破解传统外语教育中“重术轻道”的结构性矛盾,为培养兼具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提供实践范式,又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纲要》的外语学科实施路径,助力“一带一路”战略下全球治理人才培养。
关键词:全人教育,三全育人,双螺旋育人模型,外语教育,三维联动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