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LLMs-Aid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for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Addressing the prevalent issues of fragmented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two-layer separation” (the lack of coherent connection between teaching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content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system),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leverage LLMs to construct a foreign language curriculum system that achieves a deep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requires macro-level design aligned with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institut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as well as micro-level design at the course implementation level. In the micro-level design, LLMs can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ross four dimensions: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ystems. By facilitating content reconstruction, activity design, and dynamic evaluation, LLMs can effectively compensate for the deficienci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pproaches, innovate pedagogical methods, and 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proficiency, ideological awareness,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Share and Cite:

Zhou, Y.H. (2025)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LLMs-Aid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for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12, 1-1. doi: 10.4236/oalib.1113267.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积极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于智能教育领域。《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智能教育”生态。外语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借助科技赋能,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外语课程强调文化交流和语言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目标有天然契合点。然而,如何将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仍然是当前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核心难题。

大语言模型(LLMs)的生成式自然语言能力为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LLMs具备强大的语言生成、情境模拟和多语言交互能力,能够在外语教学中嵌入思政元素,通过生成跨文化对比材料、中华文化主题素材及多语种表达样例等方式,助力课程内容的丰富和教学设计的优化。本文旨在探索LLMs在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应用,提出运用LLMs构建思政教育与语言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为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案。

2. 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困境及对策

外语课程思政既不是一个单独的课程思政体系,也不是一个单独的教学系统,而是将课程思政元素与外语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新后生成的一个全新的、完整的、可复制和可操作的系统[1]。然而,这一体系的构建面临诸多困境。首先,思政元素碎片化植入,既使学生感到生硬杂乱,也弱化了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2]。陈静梅[3]认为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聚焦核心思政价值,深度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与学习需求,将思政元素融入外语学习素材,促使学生在知识、情感和价值层面形成深层次共鸣。其次,外语课程通常存在学科内容与思政内容割裂运作的现象,前者专注于语言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后者强调价值塑造,缺乏有机融合。胡杰辉[4]指出外语课程思政要明确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深挖语言学习与价值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科学设计让思政教育与语言教学以无缝衔接的方式实现“基因式”融合,不仅保持两者的相互独立性又达成深度协同。通过精准发掘与精细设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可以在语言输入与价值输出中实现平衡,助力学生成长为兼具语言能力与高尚品格的新时代人才。

3. 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

3.1. 宏观设计

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宏观设计应对接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寻找国家战略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之间的融合点。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为例,学校注重“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宏观设计中,需要结合学校的整体定位,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最终形成符合学校教育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具体而言,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推进外语课程思政的宏观设计:1) 植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服务“应用型国际化人才”这一核心目标,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性人才,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及社会责任感;2) 结合学校应用型、外语类的办学特色与具体需求,在外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传播内容,明确课程思政接口,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增强国家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3.2. 微观设计

相对于宏观设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微观设计主要着眼于课程实施的具体环节,需要将学校人才培养的理念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细节中,以确保育人目标和语言教学的深度融合。

3.2.1. 明确的思政目标

微观层面上,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和课程内容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该课程常涉及文化差异、社会责任以及全球性问题等主题,这些内容自带思政潜质,可以在语言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化、增强国家意识。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可以基于单元主题构建思政目标,如“环保意识”、“文化自信”、“跨文化理解”等,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3.2.2. 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构,融入思政育人目标。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可以融入与国家战略相关的内容,比如融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等内容,让学生围绕国家发展规划学习语言,同时深入理解国家战略。也可以融入中华文化传播素材,比如选择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翻译练习、写作任务和演讲题目,让学生在语言表达中传播中国文化。还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社会责任话题,比如设计教学内容讨论社会热点话题,如环保、志愿服务等,从小问题中融入对社会责任和道德素养的引导。

3.2.3. 创新教学方法

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是教学和思政两个模块的有机融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让思政教育“活起来”。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具体任务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兼顾思政目标。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辩论,针对课程话题(如全球化、文化交流),设计利与学生表达个人观点的小组讨论、辩论环节,让学生思考国家角色和自身责任。项目式学习(PBL)也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参与以思政主题为导向的项目。

3.2.4. 建立动态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促进语言学习和思政目标的协同发展,是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可以对融入的思政元素进行形成性评价,比如可以评价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和国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此外,可以设置开放性评价标准,比如学生在语言输出时是否展示出社会责任感,是否有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表达。

4. LLMs辅助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实施路径

4.1. LLMs辅助思政目标的达成

LLMs具有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和课程内容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帮助教师设计明确的思政目标。在使用LLMs时,提示词的设计至关重要。例如,在生成思政目标时,提示词应明确包含课程主题、思政元素和教学目标,以确保生成内容的相关性和准确性。以大学英语课程“综合英语2”为例,可以借助LLMs (ChatGPT、Deepseek、KIMI、豆包、智谱清言、文心一言、讯飞星火等),在八个单元的思政目标和课程内容目标之间建立起相关性,形成“综合英语2”课程思政体系。按照下面的提示词可以生成思政目标体系(表1):

你是英语教学专家,请以“应用型国际化人才”为导向,根据本课程的八个单元的主题词,设定每个单元的思政教学目标,比如:“环保意识”、“文化自信”、“跨文化理解”等,并建立这些目标之间的关联性,用表格输出。八个单元的主题词如下:Unit 1 Understanding Chinese Culture and Tradition;Unit 2 Gaining a Foothold in the Business World;Unit 3 Smart Technology, Smart Life;Unit 4 Great Men, Great Minds;Unit 5 Studying Abroad;Unit 6 Experiencing the Charm of Nature;Unit 7 Between Real and Virtual;Unit 8 Recognizing the Diversity and Unity of the World。

1. Deepseek给出的《综合英语2》思政目标

单元

主题词

思政教学目标

关联性

Unit 1

Understanding Chinese Culture and Tradition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和传统,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文化自信是跨文化理解的基础,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

Unit 2

Gaining a Foothold in the Business World

社会责任:通过学习商业世界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理解企业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自信相辅相成,具有文化自信的学生更能在商业世界中展现出负责任的行为。

Unit 3

Smart Technology, Smart Life

科技创新:通过学习智能科技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理解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科技创新需要社会责任感的支撑,创新应以造福社会为目标。

Unit 4

Great Men, Great Minds

榜样力量:通过学习伟人的事迹和思想,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的领导力和奉献精神。

榜样力量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在各自领域做出贡献。

Unit 5

Studying Abroad

跨文化理解:通过学习留学生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全球视野,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跨文化理解是实现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全球化社会。

Unit 6

Experiencing the Charm of Nature

环保意识:通过学习自然环境的魅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具有环保意识的学生更能在社会中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Unit 7

Between Real and Virtual

数字素养:通过学习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理解数字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数字素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科技进行创新。

Unit 8

Recognizing the Diversity and Unity of the World

全球视野:通过学习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包容精神,理解不同文化的共存与合作。

全球视野是跨文化理解的延伸,能够帮助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Deepseek给出的回答非常清晰和规整,不仅列出了每个单元的思政目标,还指出了思政目标之间的关联性,帮助教师形成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图1),助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国际化人才。LLMs将课程的思政目标凝炼成四个主题:1) 文化自信与跨文化理解: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是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的基础,文化自信能够增强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自信心;2) 社会责任与环保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更能在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中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环保意识时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3) 科技创新与数字素养:科技创新需要数字素养的支撑,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字素养才能更好地利用科技进行创新;4) 榜样力量与全球视野:伟人的事迹和思想能够计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地全球视野和包容精神,推动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做出贡献。

4.2. LLMs辅助思政内容的融入

LLMs的多语言处理、智慧生成与广泛的知识储备,可以为教材重构、活动设计、文化讨论等环节赋能,可以外语课程思政内容与外语技能培养的深度融合。

4.2.1. 内容重构

思政教学中常出现教学与思政完全分开的“两张皮”现象,究其根源还是没有厘清思政内容与语言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契合关系,没能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或者说是为了思政而思政。事实上,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一个理念”[5]。LLMs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延展。以“综合英语2”Unit 1为例,LLMs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推荐与文化自信相关的英文文本,提示词如下:

你是大学英语教师,要进行英语课程思政设计。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推荐与文化自信相关的英文,以英文报道优先。

Chat GPT根据所提供的单元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道德修养、语言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文化自信主题,以下推荐了一些与文化自信相关的英文报道。这些报道选取自主流国际媒体或可信来源,重点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以及核心价值理念,能够满足道德、语言与思维的培养要求,具体图1

1. ChatGPT推荐的相关文本

LLMs还可以将这些文本改写为与学生英语水平相匹配的阅读教学材料,提示词如下: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406/18/WS6670c317a31095c51c5095ea.html 将链接中的这篇文章改写为大学英语六级CET-6阅读理解的难度,长度为500字左右。

2. ChatGPT改写的阅读理解文本(部分)

改写后的文本保留了原文的核心内容,并将文章长度缩短为500字左右,并保留了复杂句式和高级词汇,满足学生对文本语言难度的需求(见图2)。

此外,LLMs还可以根据本单中的内容进行改写或补充,将原有教学文本与文化自信相结合,改编现有教材案例,具体如下:

你是一位大学英语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需要融入课程思政要素以提升对学生的价值塑造。你的学生是俄语专业大学一年级本科生。结合下面课文内容,给出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案例主题是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儒家思想概念,案例为英文。

ChatGPT根据课文中提到的“Harmony includes healthy disagreements and has a democratic spirit, respectful of the voices of individuals as well as groups.”生成了文化节案例(图3),展示了如何在文化表达的多样性中找到共存的快乐,并创造出和谐美好的成果。通过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而不同”,并将其运用到自己地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促进对于多样性和合作的尊重。

3. ChatGPT生成的案例

但是,教师应制定评估标准,如内容的思政价值、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以筛选和优化LLMs生成的内容。

4.2.2. 活动设计

LLMs凭借起强大的语言处理和生成能力,不仅能够根据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还能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调整,生成针对性强的教学活动设计。以“综合英语2”Unit 1为例,LLMs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推荐与文化自信相关的英文文本,提示词如下:

你是一位大学英语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需要融入课程思政要素以提升对学生的价值塑造。你的学生是俄语专业大学一年级本科生。结合所给的课文,说说如何进行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设计,并提供范例。

ChatGPT生成了阅读、翻译、写作和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不仅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还能有助于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并能将其与现代社会问题相结合,从而有效实现语言学习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见图4)

4. ChatGPT生成的教学活动系列

4.2.3. 文化讨论

在“产出导向法”观点促成理论所指导的教学中,教师可选取特定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句子、段落、篇章阅读来识别争论焦点,由此促进学生进行正反辩论,形成个人观点[6]。LLMs可以根据话题,生成有争议的阅读材料,供教师设计促成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锻炼批判性思维,还能在辩论中深化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例如:LLMs根据“和而不同”主题,生成深度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体的提示词如下:

你是一位大学英语老师,你的学生是俄语专业大学一年级本科生,本单元的讨论主题是儒家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结合俄语专业背景,生成讨论话题,并给出子话题引导学生深度讨论。

Chat GPT的回答(有删减):

1. 主要讨论话题:

How can the Confucian idea of “harmony without sameness” inspire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 globalized world?

2. 子话题:

1) How does learning Russian as a foreign language help you appreciate cultural diversity?(语言学习中的“和而不同”);

2) What are some examples of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that could occur in Sino-Russian communication, and how can “harmony without sameness” help resolve them? (跨文化交际中的“和而不同”);

3. 案例分析

A Chinese student studying in Russia struggles to adapt to local cultural norms, such as direct communication styles and different social customs.

Analyze:

1. What cultural differences are evident in this case?

2. How can the idea of “harmony without sameness” help the student adapt while maintaining their own cultural identity?

3. What practical strategies can the student use to achieve better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4. 写作任务

How Confucian Values Can Guide Multilingual Learners in Promoting Cultural Diversity and Harmony

从上面的回答可以看出,ChatGPT理解了俄语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语言技能,还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生成了讨论主题“The Relevance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Harmony without Sameness’ in Modern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Contexts”,引导学生理解在多样性中追求和谐,理解“和而不同”的现代价值,并从语言学习、跨文化交际、文化传播和全球化背景四个方面生成子话题,同时还生成讨论活动设计,用案例引导学生反思其在俄语学习和未来职业中的应用。

4.3. LLMs辅助教学方法的创新

LLMs强大的语言理解能力和灵活性,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方法上创新的可能。通过生成多样资源、丰富案例、模拟情境,LLMs助力教师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引导学生参与和思考。例如,在写作教学中,LLMs能够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辅助支持,以优化书面纠错反馈(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 WCF)的质量。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和学生人数众多等客观限制,教师往往难以为每位学生提供细致而高质量的反馈[7]。随着基于自然语言生成技术的聊天机器人(如ChatGPT)的出现,LLMs彻底革新了传统以教师为核心的写作反馈模式[8]。研究表明,ChatGPT不仅能够提供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整体反馈,还能针对语言层面进行详细的局部反馈,弥补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因时间和精力有限而难以兼顾的不足[8]。如果可以合理利用LLMs,教师可以创新写作教学方法,提升写作反馈的准确性和个性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其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笔者结合产出导向法(POA)理论,通过驱动、促成和评估三大阶段,运用LLMs辅助WCF,具体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如图5)。

1) 课前驱动:激发写作需求

按照POA的驱动阶段,通过LLMs设计情境任务,引发学生写作动机,明确写作目标。在课前阶段,利用LLMs生成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和情境,激发其表达欲望。学生提交初稿后,教师初步反馈,并划出需改进之处(如语法、词汇、逻辑等)。

2) 课中促成:提供有效反馈

课中,学生通过3个促成任务逐步掌握写作技巧。

任务一:输入文本,得到LLMs反馈。

学生将作文初稿输入LLMs,教师则引导学生学会优化LLMs的提示词,以便获得更精准的反馈。

任务二:利用LLMs,自主修正。

学生根据LLMs的反馈,自主修改作文,包括局部修改(如:语法、词汇等)以提升语言的准确性和整体修改(如:内容组织等)以实现更连贯的语言表达。

任务三:师生合作评估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和学生基于LLMs生成的反馈,共同评估学生修改后的文本。教师利用这一过程强调写作中的关键策略(如:如何搭建段落主题句、如何使用连接词等),帮助学生掌握将碎片化反馈转化为整体优化的方法。

3) 课后评估:反思与优化

在课后,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结合LLMs的辅助建议,反思写作中的薄弱环节。例如:让LLMs生成一份总结性的建议清单,标注学生在语法、结构和表达上的问题,并提供改进方向。教师对学生的最终修改稿进行细致评阅,评估其在书面表达准确性和逻辑性方面的提升。

5. LLMs辅助POA写作教学

通过ChatGPT的辅助,学生不仅能获得即时且精准的修改建议,还能在反复练习中逐步提升写作能力,从而在多语言学习环境中更好地表达思想,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但是,使用LLMs时需注意数据隐私问题,确保学生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并警惕模型可能存在的偏见,避免生成不符合教育目标的内容。

4.4. LLMs辅助评价体系的完善

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特点是能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表现进行实时收集和反馈,帮助学生即时改进学习和调整学习策略。但是难度在于,教师的评价反馈多为质性评估(如口头反馈、学生表现等),难以量化且有一定的主观性。LLMs在构建动态评价体系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以通过其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实时分析并生成个性化反馈,辅助外语课程中语言学习和思政目标的达成,形成科学的动态评估体系。LLMs可以根据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展示的语言能力和价值提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动态和个性化的形成性评价。比如,可以利用LLMs分析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对中国文化和国际问题的分析表达是否清晰,是否正确传递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其深度评价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问题的多种解读。此外,LLMs还可以根据不同学习任务的语言难度和思政目标,动态调整评价侧重。比如,在表达关于中华文化、社会热点、国际问题时,评价的重点可以从语法和词汇的准确性,转向学生如何结合文化背景表达文化认同的能力。

5. 结语

在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中,LLMs可以辅助教师将思政元素自然嵌入学生的语言学习内容中,实现学习内容和价值教育的有机互融。然而,LLMs在辅助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如何确保生成内容的准确性与价值导向性是一个关键问题,特别是在涉及思政教育的敏感话题时,模型可能会因语料库的局限性而生成不符合教育目标的内容。其次,教师在使用LLMs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但当前部分教师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熟练度尚有不足,可能影响其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此外,LLMs的使用可能引发学生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削弱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最后,如何在技术赋能的同时保护学生隐私、避免数据滥用,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在实际课堂中,我们将通过试点项目验证了LLMs在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有效性。例如,在“综合英语2”课程中,使用LLMs生成的思政目标和教学内容,检测是否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学生是否认为LLMs生成的内容更具吸引力和启发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LLMs在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但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依赖于教育者对技术的合理使用和深度探索。虽然本文聚焦于大学外语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但LLMs的应用潜力远不止于此。例如,在STEM教育中,LLMs可以生成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在职业教育中,LLMs可以模拟真实工作场景,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调整提示词和评估标准,LLMs可以灵活应用于不同教育领域,为各类课程提供智能化支持。

基金项目

本课题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研究基地2024年委托课题“大语言模型反馈对大学英语写作发展的影响”的部分研究成果。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 declares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Appendix (Abstract and Keywords in Chinese)

LLMs辅助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摘要:大语言模型(LLMs)的快速发展为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针对当前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存在的思政元素碎片化植入和“两张皮”(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割裂)问题,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LLMs构建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与语言教学的深度融合。本文认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既需要从国家战略和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出发进行宏观设计,也需要在课程实施层面进行微观设计。在微观设计中,LLMs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四个维度提供支持,通过内容重构、活动设计、动态评价等方式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思政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语言模型(LLMs),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 declares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谢竞贤. AI辅助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施[J]. 外语电话教学, 2024(3): 76-81.
[2] 张弛, 宋来. “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2): 93-98.
[3] 陈静梅. 文明互鉴视域下东方文学课程思政体系探究[J]. 中国大学教育, 2024(1): 103-107.
[4] 胡杰辉. 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 中国外语, 2021, 18(2): 53-59.
[5] 蔡基刚. 外语教学跨学科背景下的第六代大学英语教材探索[J]. 外语电化教学, 2023(1): 88-92.
[6] 张文娟. “产出导向法”对大学英语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J]. 现代外语, 2017, 40(3): 377-385, 438-439.
[7] 张雪梅.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之调查[J]. 外语界, 2006(5): 28-32.
[8] 魏爽, 李璐遥. 人工智能辅助二语写作反馈研究——以ChatGPT为例[J]. 中国外语, 2023, 20(3): 33-40.

Copyright © 2025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