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onfusion of a Marginal American: The Container Metaph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Baldwin’s The Discovery of What It Means to Be American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metaphorical structure of Baldwin’s work The Discovery of What It Means to Be an American in the light of the theory of metaphors. It argues that the meaning of Baldwin’s article depends critically upon structural metaphors and ontological metaphors of people’s experiences. With the help of these conceptual metaphors, the author finds it is easier to find Baldwin’s contradiction, entanglement, introspection and disillusion which were described in the article. In the article, the author finds that Baldwin foregrounded his works with the preposition phrase “in + place” in the whole article. The construct “in + place” can be easily associated with container schema. This structural metaphor, together with other conceptual metaphors, is in fact a common knowledge for human beings.

Share and Cite:

Jia, W.Z. (2025) The Confusion of a Marginal American: The Container Metaph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Baldwin’s The Discovery of What It Means to Be American.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12, 1-9. doi: 10.4236/oalib.1111883.

1. 引言

《身为美国人的意义的发现》(下简称《身为美国人》)是美国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作品,出自鲍德温散文集《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该散文集发表于1961年,正值20世纪美国民权运动较激烈的时期,尤其是种族冲突非常严重的时代。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细腻地描写了作为一名黑人作家在那个种族冲突严重的年代,虽然身份被边缘化,但却对美国既恨又爱。像之前“迷茫一代”的作家一样,鲍德温离开美国去了欧洲。但和“迷茫一代”作家不同的是,鲍德温是一名黑人作家,肤色的不同让他更加觉得自己被边缘化。并且,由于创作上与前辈黑人作家的观点不一致,使他更加困惑苦恼。在这篇文章中,他通过比较美国与欧洲社会人们生活的异同,他找回了自己的身份。虽然被边缘化,但他坚定认为自己是一位美国作家。站在美国作家的高度上,他反省了自己的偏见,认识到了作家的职责,坚定了自己的立场。

鲍德温在描写自己矛盾、纠结、反思、醒悟的过程中站在不同的角度,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笔者发现借助于概念隐喻能够较为直接地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从概念隐喻的研究角度,能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度。

2. 概念隐喻及其分类

概念隐喻首先是由Lakoff & Johnson提出的。在Metaphors We Live by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Lakoff & Johnson (1980) [1]详细论证了隐喻不再单单是语言修辞的事情,而是人类思维的方式。“我们正常的概念系统,即我们思维与行为的方式,从本质上是隐喻式的”(1980: p. 3)。“隐喻的本质是用一个事物去理解、体验另外一个事物”(1980: p. 5)。通过对概念隐喻的详细研究,Lakoff & Johnson (1980) [1]将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实体隐喻。

所谓结构隐喻,就是用一个概念去建构另一个概念,如:ARGUMENT IS WAR (辩论是战争)。辩论与战争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之间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在理解辩论这个概念时可以用战争去建构。所谓方位隐喻就是用表示方位概念的词去表达抽象的概念,如:HAPPY IS UP (幸福是向上)。人类自身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活着或醒着的时候是站立的,而生命结束或睡着的时候是倒下的,所以语言中常用向上表示心情愉快,而向下表示心情沮丧悲伤。而实体隐喻则是指用具体的物体来表示抽象的思想观念,如:IDEAS ARE OBJECTS (观念是东西)。

在《身为美国人》一文中,鲍德温就利用了人类本身的生活体验,充分借助于结构隐喻用一个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借助于实体隐喻用具体的东西表示抽象的思想观念。

3. 文学作品中的前景化及其解读

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解读文学作品是文体学的主要功能。其中,发现作品的前景化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首要步骤。

3.1. 文学作品中的前景化

前景化(foregrounding)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相对于背景,前景化是指首先进入人类视域中的东西。文学作品中的前景化是作家创作时有意而为之的体现。Leech (2001: p. 58) [2]说,“诗歌语言中的‘前景化’蕴藏着作家的‘动机’,读者需要对其做出解读。”其实不仅诗歌语言中蕴藏着作家的动机,小说、剧本等其它作品中也同样蕴藏着作家的创作动机,读者阅读时应当对前景化的内容做出有效的解读。

发现作品中的前景化内容是阅读文学作品时首要的任务,也是读者敏锐感受作品主题思想的表现。Stockwell (2002: p. 14) [3]指出,文本内的前景化会借助于不同的写作手段,这些手段与常见的语言形式形成明显对比。排比结构是诗歌语言前景化常用的结构形式,这种整齐规则的结构形式可以表现在词汇和句法层次上,也可以在音位的层次上体现。诗歌中的头韵(alliteration)、元音叠韵(assonance)、和声(consonance)、反韵(reverse rhyme)、首尾韵(pararhyme)和押韵(rhyme)是一些常见的前景化形式。其它文学形式中,常见的语义修辞格,如暗喻(metaphor)、提喻(synecdoche)、转喻(metonymy)等也是内容前景化的有效手段。除修辞格外,重复也是常见的前景化表现形式,通过某些语言的重复或反复使用,可以有效强化心理感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2. 《身为美国人》中前景化的语言

在《身为美国人》这篇文章中,方位词in + 地点(America或Europe)这种表达形式反复出现,文章中的there指in Europe,here指in America。此外,与之相关的in Paris、in New York以及定语从句(in which)等形式也特别突出。下表是对这些语言形式出现的次数所做的统计。

语言形式

出现次数

in America

3

here (in America)

5

in New York/pockets of it/a society

3

in which/where/somewhere/everywhere

6

leave America/this country/the group

3

in Europe

14

there (in Europe)

4

in Paris/Pigalle/Neuilly

7

running off to Europe/living on a continent/on European soil

3

通过以上统计可以明显看出,“in + 地点”在文中出现了四十多次,可见鲍德温写作时有意识地将“in + 地点”这种结构形式突显。而“in + 地点”这种结构在英语中很容易与容器图式联系起来。

Johnson (1987: p. 22) [4]、Lakoff (1987: p. 267) [5]等认为,容器图式(container schema)是产生于人身体经验的意象图式,而意象图式是人在与外界相互感知作用的过程中,反复出现且给人经验的抽象模式。人的身体就是一个三维的容器,人摄入食物和水,同时排出如汗液等废物。生活中人也不断地接触、体验各种形态的容器,如房屋,汽车等。一个人所属的国家就是一个典型的容器。在这个容器内得到保护,被包容的实体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把国家看做容器实质上是一个结构隐喻。

一个国家内生活着不同阶层的人民,人们的思想意识如同一个容器内部的不同物体。借助于实体隐喻IDEAS ARE OBJECTS (观念是东西),将抽象视作具体,将抽象观念比做具体物体是人类隐喻式思维的具体体现。

4. 《身为美国人》中的概念隐喻解读

4.1. 《身为美国人》中的容器隐喻

通过上面的统计分析,在《身为美国人》这篇文章中,鲍德温利用人类共同的感知经验,将美国、欧洲视作容器。美国这个容器内盛有的“东西”完全不同于欧洲容器内的“东西”。在美国这个容器内,它的历史、人们的追求、成功的理念、它的弊端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地位都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鲍德温在文中使用了motley (杂色),这个词一方面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美国人种的混杂,另一方面又暗示了美国这个“容器”内思想意识激烈的冲突。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于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正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写照。

Jackendoff (1985: p. 77) [6]指出,人类认知最基本的一个方面就是范畴的能力,即判断某一特定事物是或不是某一特定范畴的具体实例。结构隐喻TO BE DIFFERENT IS TO DIVIDE (不同是分开)与TO BE SIMILAR IS TO CONNECT (相似是合并)正是人类基于自身体验对事物范畴分类的标准。作为一个黑人,尤其是作为一名黑人作家,鲍德温深深体会到了肤色差别是黑人与白人分开的原因。为了弥补这一差别,就需要迎合白人,这反而导致了他与黑人的分歧。这种矛盾、左右为难的处境使他难以在这种环境中生存。黑崽子(pickaninny)、黑鬼(nigger)这些通过语言体现出的歧视让作者不敢正视自己的身份,像他之前“迷惘一代”的作家一样,他只能心怀愤恨,离开这个容器。结构隐喻TO HATE IS TO LEAVE (恨是离开)是鲍德温离开美国这个容器的本能反应。

在欧洲,尤其是在巴黎这个容器内,他遇到了同样有着不幸遭遇的其他美国作家,有黑人也有白人。但却惊讶地发现,肤色的不同不再是造成隔阂的因素了。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远远胜于他们与欧洲人的交流。他们竟然发现自己就像最爱国的德克萨斯州的爱国士兵一样深深爱着美国。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与恨竟然可以转换(TO HATE IS TO LOVE)。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因为结构隐喻TO LOVE IS TO SHARE (爱是分享)的缘故。

之所以选择去欧洲,鲍德温发现是欧洲造就了美国,美国白人和黑人的身份及遗传特征得益于欧洲,欧洲与美国有着如此多的渊源。

正是这些在欧洲的经历让鲍德温找回了自己黑人的身份。鲍德温说做出这种发现往往就必得离开自己的国家。其实这与人的感知经验是分不开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容器内部无法感知容器整体的轮廓,只有离开容器到容器外面的有利位置才可以观察容器的大体轮廓。在美国这个容器内,作者迷失了自己,因为他无法分清容器内复杂的情况,无法协调他与白人、他与黑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当他离开美国,到了欧洲之后却发现这些复杂的关系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在美国这出戏剧中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作家应该发挥的作用。上面的分析可以用图示表示:

离开美国来到欧洲,再回到美国完成自己的使命。这种在两个容器之间的往返移动很像旅程。事实上,鲍德温在文中多次利用了LIFE IS JOURNEY (生活就是旅程)这个结构隐喻。文章中的dig back to the way (发掘出了……)、his entire sojourn (他的整个逗留)、full circle, back to (绕了整整一圈又回到了……)、running off to (跑到……)、for his journey (他的旅程)就是这个结构隐喻的具体表现。

除了将生活视作两个容器间的旅程(LIFE IS JOURNEY)隐喻外,在美国这个容器内,鲍德温还将生活视作舞台剧(LIFE IS STAGEPLAY)。莎士比亚说过,“生活就是大舞台”。当鲍德温认识到自己的黑人身份后,他也接受了在美国这个剧目中他扮演的角色(accepted my role)。在这个特殊的剧目中(in the extraordinary drama),人人都有角色扮演,只不过他的角色更特殊,他是这个剧目的剧作家。当他意识到这一切后,他便从仇恨美国的幻觉中醒悟过来。

对于美国和欧洲这两个容器的结构,鲍德温主要运用了A COUNTRY OF LONG HISTORY IS MORE STABLE THAN THE SHORT ONE (历史长的国家较历史短的国家稳定)、MOBILE IS UNSTABLE (机动的是不稳定的)、NEW IS UNSTABLE (新的是不稳定的)、OLD IS STABLE (老的是稳定的)、OLD IS FIXED (老的是固定的)、NEW IS LOOSE (新的是松散的)等结构隐喻。相对于欧洲的历史,美国是一个新兴的国家。因为是新的,所以美国社会没有固定的阶层、美国的社会不乏变化。但鲍德温同时指出“在一个人人都有地位的地方,也完全可能没有一个人真正有地位。因此,一个人会因为不知自己地位如何而忧心忡忡”。

对于美国和欧洲这两个容器的大小,鲍德温运用了MORE FREEDOM IS IN A BIG CONTAINER THAN IN A SMALL ONE (大的容器内部比小的容器内自由度高)的结构隐喻。在美国,作者的生活局限于纽约的哈莱姆(黑人居住区),就像是在一个口袋(pocket)内;而在巴黎,作者却可以足迹遍及每一个角落,从左岸到右岸、从富人区到穷人区。通过这个隐喻,鲍德温揭示了种族隔离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在美国这个容器内,鲍德温的生活异常艰辛。结构隐喻LIFE IS STRUGGLE/WAR (生活是斗争或战争)是真实的写照。在美国,人们需要经常弯曲肌肉展示力量(flexing his muscles),来证明自己是正常的。作家更需要付出十足的牛劲(by means of pure bull-headedness),并从事难以形容的零工杂活(an indescribable series of odd jobs)才能勉强爬上美国社会阶梯的最低一级。文中的be very crippling (致残的)、made his first breakthrough (取得第一次突破)、has simply won a crucial skirmish in a dangerous, unending and unpredictable battle (在一次险象环生、旷日持久、胜负难料的战役中打赢了一场有决定意义额小规模战斗)、freedom has its dangers and its responsibilities (自由也带来危险和责任)等语言往往与战争相关。在哈莱姆、小石城这些狭小的容器内,要想获得自由就要摆脱种种束缚,尽管这意味着危险;要想获得自由,还必须承担责任。

如果把容器视作一个整体的话,那么这个容器内的任何个人便是整体的一部分,作家创作的作品也不例外。鲍德温借助于PARTS BELONG TO WHOLE (部分属于整体)这个结构隐喻解释了在美国社会中,作家所描写的虽然是个人的遭遇,但却是美国社会的一部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描写了俄国当时社会中一个孤立个人的悲惨命运。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托尔斯泰能够探究那个社会的深度,发现了其中潜在的规律。

所以借助于TO WRITE IS TO EXPOSE (写作是曝光)、WRITER IS AN EXPOSER (作家是曝光者)等结构隐喻,鲍德温论述了作家的使命。在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太平乐土(there are no untroubled countries in this fearfully troubled world),作为作家必须投身到现实生活中去弄清社会的潜在规律。每个社会都由一些隐藏的、说不出的但却深远的法则支配。美国社会的这些法则应该由美国作家去发现,从而把人们从美国神话中解脱出来。但在一个喜欢打破禁忌却没有从禁忌中解放出来的社会而言,这绝非易事。

4.2. 《身为美国人》中的实体隐喻

除了容器图式这个结构隐喻外,文章中还包含了很多实体隐喻。借助于这些实体隐喻作者用具体的形象阐释了抽象的思想观念。

实体隐喻IDEAS ARE THINGS (思想是东西)是一个总的思路。哪些事情是抽象的呢?美国的历史、美国人的追求、美国人对成功的理念、美国的弊端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地位都是抽象的东西。首先,实体隐喻IDEA IS A BUILDING (思想是建筑物)是鲍德温剖析自己内心思想的具体表白。去欧洲之前,鲍德温一直逃避自己黑人的身份及地位,因为在美国这意味着耻辱与痛苦。在美国,作者不听黑人的音乐,甚至连黑人喜欢的西瓜都避之不及。但在巴黎几年后,通过与其他美国作家的接触交流,他发现了美国海外作家“身在异乡为异客”那种共同的爱国思乡情结。此时,支撑他多年生活的力量与勇气就像立柱一样倒塌了,他生活的理念像房子一样坍塌了。文章中的props (支柱)、knocked out (倒塌)、breakdown (崩溃)、recreate (重建)等用来描写建筑物的词语实际是指作者内心先前理念的崩溃。只有抛弃先前的幻觉才能面对现实。

此外,种族歧视无疑是美国当时最大的弊端。激烈的冲突不仅导致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尖锐矛盾,而且还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偏执。实体隐喻SOCIAL PARANOIA IS BARRIER (社会偏执是障碍物)就是当时美国社会弊端的真实体现。虽然美国社会较欧洲社会灵活多变,但鲍德温指出,却存在一个十分严重的怪现象:在欧洲却更容易跨越社会和职业界线。欧洲悠久的历史传统导致人们对人在社会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有比较明确的概念。艺术家、作家在欧洲就像雨、雪、税收和商人一样的真实存在。人们对文化活动没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态度,所以在欧洲的美国作家能够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一个不偏执的社会让人如释重负,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为正常。文中的“reach out to、accessible to、open to”等表示与人接触的表达以及“in Paris,I began to see the sky for what seemed to be the first time”(在巴黎我开始似乎第一次看到天空)都向人们展示了作者渴望美国没有社会偏执的愿望。

通过与不同欧洲人的接触,鲍德温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成见(preconception)。实体隐喻PRECONCEPTION IS BARRIER (成见是障碍物)就是作者意识到自身问题的最好解释。Shattering (打破)一词显然是可以与barrier (障碍物)搭配的,只有打破这一障碍,才能让他意识到追求自由与承担责任是缺一不可的。欧洲人对美国的看法当然与作者对美国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他们可能对美国会产生诸如爱、恨、崇拜、恐惧、嫉妒等情感,这是因为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对事情想当然。这种对自己的自我剖析虽然痛苦,但对鲍德温而言却极具价值。

实体隐喻ORIGIN IS A MARK (出身地是记号)再一次让作者确认自己的身份。即使是一头最不可救药的迷途小牛,也必有其降生之地。它可能会被迫离开那曾生养它的群体,但是无论它走到哪里,它身上总会带着它的出身标志,这是无论如何也抹不掉的。鲍德温利用这个隐喻表达了其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全部内涵。

5. 结语

通过两个容器间的来往,通过比较欧洲社会与美国社会的差异,鲍德温发现了自己先前的成见,发现了任何社会偏执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通过在巴黎与人们之间的贴近生活,他发现了欧洲社会各阶层那种神秘的稳定与界限。其实在鲍德温看来欧洲具有的那种神秘感是欧洲悠久历史的一种凝练,欧洲社会也经历了从对艺术家赶尽杀绝到客观承认的过程,因此这种神秘感是一种悲剧。而鲍德温却认为美国社会是一个万事皆变、人人皆能为出人头地而奋斗的社会,但这种社会需要作家去冲破禁忌并弄清其中潜在的规律。正如鲍德温在文章最后谈到,把新旧两个世界连接起来靠的不是政治家,而是作家。作家所描述的内心生活是真正的生活,这种看似梦幻般的生活会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影响。

本文之所以可以从概念隐喻的角度解读这篇文章,并非是说鲍德温创作时刻意使用了这些隐喻修辞格,而是把隐喻置于思维的高度。隐喻是人类的思维方式,是概念形成的主要来源,其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人同我心,心同此理是人类在认识世界、体验世界的过程中达成的一致与默契。王寅(2007: 246) [7]指出,“人们在正常言语交际中,不可能将所有信息都和盘托出,言语所表达的信息总归要少于其对应的实际情景所包含的信息,缺省信息在现实交际中在所难免”。缺省的信息实际就是基于我们经验中人类共通的知识。Lakoff & Johnson (1980: 69) [1]指出,“概念隐喻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与我们的集体经验密切对应”。作家在作品行文中的字里行间会不经意地透露其思维模式,其实这些模式也是在世界上我们赖以生存的模式。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 declares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Appendix (Abstract and Keywords in Chinese)

一位边缘美国人的困惑:鲍德温作品《身为美国人的意义的发现》的容器隐喻解读

摘要:本文用概念隐喻理论检验了美国作家鲍德温的作品《身为美国人的意义的发现》。本文认为,读者可以使用人类经验中的结构隐喻与实体隐喻去解读《身为美国人的意义的发现》的内容。借助于这些概念隐喻,可以较为轻松地理解鲍德温作品中所描述的作者矛盾、纠结、反思、醒悟的心理状态。在作品中,鲍德温明显地把“in + 地点”这种语言形式前景化,而“in + 地点”这种表达形式很容易使人与容器隐喻联系起来。容器隐喻以及其它的概念隐喻实质上是人类体验的共有知识。

关键词:概念隐喻,鲍德温,容器隐喻,前景化,作品解读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 declares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 Leech, G. (2001)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 Stockwell, P. (2002)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 Routledge.
[4] Johnson, M. (1987)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 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 Jackendoff, R.S. (1985) Semantics and Cognition. MIT Press.
[7]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Copyright © 2025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