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ation o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Foreign Language Proficiency for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Taking Modular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as an Example

Abstract

English, being the most widely spoken language in the world, is the best language carrier and medium for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o use English to communicate Chinese culture to the outside world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world’s understanding of China. Considering the demand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hole world, this paper starts by analyzing the demand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nstructs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student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hole world based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designs corresponding reform methods of university English course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model. The goal is to improve students’ theoretical ability and actual language application ability through university English course teaching, thereby achieving the goal of enhancing their overal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hare and Cite:

Shi, L. (2024) Exploration o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Foreign Language Proficiency for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Taking Modular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as an Example.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11, 1-11. doi: 10.4236/oalib.1111764.

1. 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在国际传播领域,对中国的误解、误读始终不能消除,中国真实形象和主观印象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影响了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1]的任务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形势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仅需要专业人才,也需要借助普通民众的力量,特别要发挥青年人懂外语、善于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大力培养年轻一代对外文化传播能力,以青春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向世界展现真实中国图景[2]。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敏锐把握时代脉搏、紧跟国家发展需要,利用好新文科建设契机创新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以“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目标,培养大学生高水平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人们更好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同时也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2. 研究综述

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是不同文化间加深了解、促进交流的最佳媒介语言,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最佳语言载体。大学生群体因其具备一定英语基础和较高人文素养,能够在公众外交领域发挥作用并为国家软实力建设贡献力量,教育界对此已有一定共识。目前相关研究关注点主要有两个:从能力培养和制度建设角度出发,一部分研究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必须落实到大学英语教学顶层设计以凸显其价值和重要性,如《外语教育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若干思考》(蒋洪新,杨卓,2024) [3],《大国语言战略:新时代外语教育的挑战和变革》(杨丹,2024) [4],《外语教育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文明互鉴中的新责任和新担当》(王文斌,2023) [5]等研究都不约而同提出大学外语教学不仅培养大学生外语应用能力,还需着重培养大学生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另有一部分研究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借助大学英语思政育人,在塑造价值观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意识和语言能力。代表成果有《从国家意识到批判性跨文化素养》(陆丹云,2023) [6],《思政教育融入“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实践课程的研究》(孙曙光,2023) [7],《我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研究》(杨华,2021) [8]

现有研究在教学思路和方法论层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在外语教学实践层面还有较大研究空间,特别是当下大学英语课时数量有限且普遍采取大班化教学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利用好现有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对外文化传播能力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值得进行各种积极尝试。

3. 大学生对外传播能力现状及能力培养分析

3.1. 大学生对外传播能力现状

当代大学生普遍具备一定外语读写、会话能力,能较为自如地使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然而,由于缺少专业指导及个人认识不到位,大学生对外传播个人素养存在一定短板。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题为例,其内容大多为中华传统文化题材,面对熟悉的文化现象学生翻译起来却普遍感觉力不从心,不能使用准确、地道的英语表达对应内容,生搬硬套现象较为普遍。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语言储备不足,对中国文化相关英语表述不熟悉,翻译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另一方面,语言思辨与外语叙事能力不足,语言表述生硬,缺少情感张力。第三,对外传播意识不足,学生还未充分认识到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因而缺乏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内驱力。此外,学生在对外传播涉及的其他能力,如沟通态度确立、话语关系把握、共识信任建立、话语责任担当等方面也有较大提升空间。简要概括,大学生对外传播能力短板主要是跨文化交流、思辨表达、内容建构的能力短板,及人文历史、文化差异等方面的知识短板,面对制约大学生对外传播能力发展的“绊脚石”,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应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学情和教学条件的改善途径,帮助学生早日破除能力瓶颈。

3.2. 大学生对外传播能力培养学理分析

3.2.1. 对外文化传播能力结构解析

对外传播是复杂的语言交流与思想沟通过程,是各种不同能力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对相关能力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利于厘清教学思路,优化现有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学效果。首先,根据传播学普遍观点,传播是以语言为媒介交流和沟通思想的过程,其核心是价值观传递;因此,传播中国文化的核心任务是阐释中国思想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内核是教学首要任务与核心焦点。只有对本民族价值观高度认同才能拥有文化自信,才能有意愿向国外受众介绍和阐释本国、本民族特有文化现象并进行深层次文化交流。(见图1)

Figure 1. Hierarchical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in extern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图1. 大学生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层级模型

对外文化传播能力模型的第二层为思辨与内容构建能力。要求传播者有较强思辨与分析能力,能充分了解受众需求,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内容并进行创新性转化,在平等交流、相互尊重的氛围中用外国民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文明对话和思想情感交流,才能较好地实现对外传播目标。

能力层级模型的第三层为英语表述与沟通能力,要求传播者具备良好语言基本功,能够以规范且生动的语言表述和阐释中国特色文化现象,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风貌。在语言表述能力之上,传播者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情感感知能力,能准确捕捉受众情绪,使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发受众情感共鸣,尤其当出现价值观不一致情况时,传播者要尽力避免冲突,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解释和说明,从而消除误解实现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对外文化传播能力模型的最外层为跨文化交际与传播能力,涉及跨文化意识与沟通交际能力、传播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素养等综合性能力。要求传播者对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语言习惯、价值取向有较为清晰的了解,能够以平等、开放的态度与受众进行跨文化交流与沟通,通过文明的理解和对话最终赢得对方的理解和尊重。

本模型以传播者价值观塑造为核心,依照传播学和语言学规律向外逐渐扩展到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越向外能力交叉性、应用性越高;本模型同时遵循新文科建设理念下学科知识交叉创新理念及多元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目标,对教学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3.2.2. 对外传播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分析

培养学生对外文化传播能力是大学英语学科建设和教学创新的重要课题,需要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内容、形式、方法,还要思考如何有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意愿,逐步掌握相关知识和能力。对于话语内容缺少吸引力和语言表述缺少感染力两方面不足,教学实践可以将提高话语内容质量与改善交流沟通效果为抓手安排课堂教学与课外语言实践。具体能力目标与教学内容安排如表1

Table 1. Analysis of external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composition and teaching arrangement design

表1. 对外传播能力构成分析与教学安排设计

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介绍中国现状所需的语言表达与内容建构
能力

1. 外语思辨能力与叙事性内容建构能力

2. 素材选取与话语组织、表达能力

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介绍中国现状所需的交流沟通能力

1. 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

2. 准确抓取受众情绪需求,预测听众需要和期待的
能力

3. 熟悉受众思维方式及文化背景,以其能接受的方式
阐释文化现象,隐形传递价值观念,引起情感共鸣的
表述能力

4. 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培养教学实践

4.1. 大学生对外文化传播能力模块化培养格局

受现实条件限制,我国高校专业性对外传播人才培养数量有限,与国家软实力建设需求尚有一定差距。而近年开展的新文科建设提倡不同学科交叉发展、协同育人,其理念为培养“一专多能”兼具对外传播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新契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对外传播能力培养目标有一定共通性:就教学内容而言,两者都利用文本内容学习和积累语言知识和人文知识;就能力培养而言,两者都是为了满足沟通交流的语言需求,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属性。将对外传播能力培养以模块化教学的形式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以多样性语言实践夯实能力基础、以多元化教学评价把控学习质量,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以“学习–实践–评价–反馈”联动的教学格局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能力,补齐学生对外传播能力不足的短板,实现对外传播能力培养目标。(见图2)

Figure 2. Structure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o spread culture abroad

图2. 大学生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培养框架

4.2. 基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大学生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培养模块化教学方案

4.2.1. 教学模块设计

教学实践根据知识和能力的不同服务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传播学理论与人文基础知识、跨文化交流与对外传播能力、综合语言运用三大模块,各个教学模块内部依照新文科建设人才能力“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价值观不同方面制定教学内容和目标。以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为主体,以学生个体自学作为课堂教学延伸,以师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培养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学习内容和能力培养相辅相成,学习目标各有侧重且难度逐级提升。

传播学与人文知识模块在关键知识方面主攻传播学基础理论和中国文化相关人文知识,旨在了解和学习不同形式的对外传播路径与方法;关键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使用英语阐释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风貌的英语表述能力;价值观方面,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提高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精神、加深学生对讲好中国故事重要性的认识。

跨文化与对外传播实务模块在前期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与表述能力,通过学习传播学理论、语言学知识、跨文化交流知识,锻炼学生对外传播素材选择与内容建构能力、传播对象受众分析能力;加大语言实践力度,鼓励学生参与课外语言与文化实践,为跨文化交流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综合语言能力模块旨在提高学生阐释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语言表述能力,消除误解、促进文明互鉴的高阶语言运用能力,在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提升爱国热情、培养新时代社会建设者与中国文化传播者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体教学内容与能力目标见下表2

Table 2. Module design and teaching content arrangement for exter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training

表2. 对外传播能力培养模块设计与教学内容安排

模块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关键知识

关键能力

价值观

课堂教学

个体自学

传播
理论与

人文
知识

1. 传播学知识

2. 人文知识

3. 当代中国发展与社会建设成就知识

掌握对外传播的不同形式和路径

2. 具备中国文化与社会建设成就相关表述和内容构建能力

1. 理解国家软实力建设重要性

2. 讲好中国故事、
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现实意义

传播基础理论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

当代中国基本概况

听课

阅读

观摩

记诵

完成教师布置任务

跨文化

对外
传播
能力

1. 跨文化交流技巧

2. 对外传播素材选择与内容建构知识

3. 语言与文化差异

4. 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差异

以英语为媒介的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

对不同文化现象理性看待、分析能力

以受众能接受的方式介绍中国文化、隐性传递中国价值观的能力

树立文化自信

深度理解新时代中国建设成就的非凡意义

跨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技能的迁移与内化

口头介绍和书面形式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建设成就的能力

受众需求分析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口头简介

跨文化交流实践

对外交流第二课堂活动

综合
语言
运用
能力

对外传播语言特点与语言规范

真实跨文化交流语境中沟通交流

使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介绍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成就的能力

2. 对传播内容与情感的把控能力

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2. 新时期大学生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国理念的历史使命感

1. 模拟真实跨文化交流语境下文化交流、
对外传播语言实践

2. 案例观摩、讲解、
分析、讨论

第二课堂

课外实践

项目式学习

模块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一定明确要求:从价值观塑造角度,学生需要明确对外传播目的在于以英语为桥梁,介绍中国文化、阐明中国思想,消除疑惑、争取认同;从知识获取与能力转化的角度,学生需要对学习过程有清晰规划,需要进行大量课外自学与语言实践,才能较好掌握不同语境和环境下对外传播和交流沟通的语言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知识和能力目标选择相应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提供具体语境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语言实践内化为个人能力以及复杂语境下向外国受众阐释中华文化、中华思想,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高阶语言与交际沟通能力。

4.2.2. 多场景语言实践

全媒体时代,借助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应用技术,对外传播不再仅限于传统的人际交流,新兴的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微博等传播媒介都成为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也为“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多元化内容输出方式。培养大学生对外传播能力需要充分考虑不同语境、场景下语言表达方式、特点,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并创造多样性语言实践机会,如导游导览情境、公共演讲情境、面对面交流情境、社交媒体短视频展示情境,使学生在不同语言情境打磨自己使用得体语言完成有效沟通的能力。

4.2.3. 多元评价体系与评价–反馈机制

完善的教学评价不仅是检验教学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教师高质量教学的有效保证。对外传播能力培养是系统性过程,其评价也应通过多程、多次、多元评价观察学生价值观塑造、知识内化、能力达成情况。对外传播能力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决定了其评价细则应体现多元化理念:1) 评价维度多元化。从价值观传递效果、语言表达水平、传播策略有效性等多元化视角设置评价项目并赋予相应分值;2) 任务形式多元化。对外传播涉及各种不同语言情景,教师应设计形式各异的语言输出任务,以便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实际能力,发现问题补齐短板。3) 评价主体多元化。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个人学习体验,加大自我评价比重,结合教师评语、同辈评价,帮助学生从更加客观、真实的角度了解个人表现,寻找个人能力提升空间。(见表3)

Table 3. Multivariate evaluation mechanism

表3. 多元评价机制设计表

考察维度

评价模块

任务形式

评价主体与方式

价值观

1. 传递中国传统思想或核心价值观

2. 体现文化自信

3. 尊重受众文化

4. 尊重文化多样性,提倡不同文化
互学互鉴

1. 英语写作

2. 英语演讲

3. 短视频制作

4. 任务式学习

5. 单元测试

6. 期末考试

7. 英语学科竞赛

1. 教师评价

2. 学生自评

3. 同学互评

4. 师生合作评价

思辨与
内容建构

1. 以受众能接受的视角和方式介绍中国文化

2. 根据中国文化、社会生活等主题构建选择讲述视角、建构具有说服力的内容

3. 能抓取不同文化的相似点,由此
及彼建构内容

语言表达与策略

1. 语言表达准确,能使用正确的专有
名词

2. 能灵活使用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
句式

3. 语言得体、生动、连贯

跨文化
交际与
对外传播效果

1. 语言表达有感染力,能引起受众
共鸣

2. 抓住受众好奇心和兴趣点介绍
中国文化现象

对外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是长期过程,需要利用过程性教学评价监测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变化情况。然而教学评价不是教学终点,开展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反馈措施,确保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较强分析能力,能根据学生任务输出内容质量和能力表现及时发现学生不足并给予及时反馈。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保持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利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师生互动,构建对话式课堂和师生探究共同体,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认知互动和行为互动,在认知、思维、价值观塑造等各个方面带给学生更多的感悟和理解,实现大学英语立德树人教学使命。

5. 教学案例与实践反思

5.1. 教学案例

模块化教学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为依托,将相关能力培养划分为不同模块嵌入教学过程,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语言实践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特定技能。具体到本研究,教师需要在课前传达学习目标、单元主题、任务形式,考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努力扩充语言储备、内化相关知识与技能并将其运用到课堂讨论、课后延伸活动,实现知识和能力迁移。利用学生自评、互评,结合教师评价的形式检验学生语言输出质量,学生通过自评反思自身不足,利用互评学习借鉴他人优点,通过教师评价从专业视角获取改进建议推动综合能力进步。下面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第二版) Unit 6为例介绍教学具体过程。

学情分析:

本课程教学以笔者所在地方性普通非外语院校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能力达到《能力等级量表》第4~5级要求,有较强听、说能力,但英语思维与书面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具备较好数字信息素养,对混合式学习有较高接纳度,英语对外传播能力尚处在养成阶段,需要进一步打磨外语思辨能力,高阶英语运用能力;对标国家软实力发展战略发展需求,需要加强价值引领,培育其文化自信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主张、传播中国文化的综合外语应用能力。

案例简述:

本单元围绕“Experiencing The Charm of Nature”主题展开教学,价值观塑造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并理解自然之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语言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学习教材相关语篇呈现、遣词造句、逻辑衔接等英语叙事手法,语言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在完成单元学习后能够以口语和书面语的形式做有关环保内容的介绍。基于以上常规教学目标,对外传播能力教学选择“口头介绍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建设成就的能力”模块嵌入教学,其中语言知识目标设定为1) 了解中国政府倡导的环保理念及近年来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掌握其书面及口语表达相关专有名词、固定翻译;2) 学习并掌握英语文化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谚语、典故。对外传播能力目标设定为1) 以外国游客为受众,构思并讲述一个包含家乡的美景介绍及自己身体力行守护家乡美景的真实故事;2) 以中国近年来环保成就为主题,做一次面向联合国的主题演讲。

单元教学流程如下。

课前:教师布置并评阅以“the beautiful scenery in my hometown”为主题的课前写作任务,以此了解学生对自然风光的描述能力、叙事能力、价值观表述及论述能力;根据学生能力短板确定教学重点,通过巧妙使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给予文学、艺术创作的启发作用。

课中:课文讲解和语言学习阶段,教师以写作逻辑与修辞手法为教学重点,通过深度阅读、思维导图、多轮写作、师生合作评价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实现思维能力提升、语言知识和能力迁移。对外文化传播嵌入教学方面,教师根据学生课前习作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反馈并给出建议,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讲故事和演讲的异同,逐渐过渡到演讲的语言特点以及讲稿的写作技巧,并以视频片段作为观摩学习对象以加深了解。

课后:任务1) 以中国驻联合国代表身份,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为主题,完成一篇关于“倡导绿色低碳,共建美丽中国”的主旨发言,用于介绍中国近年来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发言稿。任务2) 以班级推介会形式邀请学生以口头表述 + 多媒体呈现形式实现写作内容的口语输出,升华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并实现知识迁移,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锻炼对外传播能力。

以下为较有代表性的学生演讲稿节选。

例1:To meet the growing demand for a green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desire for a better life, China has always insisted that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Over the past decade, China has made concerted efforts to optimize green development through eco-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pollution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d the green energy industry.

例2:Urban and rural areas are the carriers of human settlements and activities, a pleasant living environment is the ultimate target i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and green construction, where China has also made some achievements. Once upon a time, the PM2.5 density was the major threat of public heath, after decad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the average PM2.5 density of China’s cities at the prefecture level and above dropped from 46 micrograms per cubic meter in 2015 to 29 micrograms per cubic meter in 2022.

例3:China’s renewable energy industry has a rapid growth, which makes China as the leader in the manufacture of clean energy generation facilities for wind and photovoltaic power.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and the latest data from Chinese government, the proportion of clean energy sources in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ncreased from 14.5 percent in 2012 to 25.9 percent by the end of 2022, and the proportion of coal dropped from 68.5 percent to 56.2 percent over the same period.

例4:The world was once divided into five continents by the oceans, and now the Earth has become a global village, where everyone lives under the same blue sky. Living in an environment of green water, blue sky, and green mountains has long been the most fundamental pursu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China has proven through practice and facts that a better environment leads to higher quality of life and greater happiness for oneself.

四个习作均为节选,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需要动手查阅大量资料、数据,在构思文稿过程中国不断打磨英语语言能力、内容建构与叙事能力,力求以对方能接受的形式讲述质朴、深刻的中国理念。学生能围绕“环保”主题,以自己视角展示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习作1中,学生开门见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思想;习作2、习作3中,学生使用统计数据展示中国环境治理、发展绿色能源方面的巨大成就,语言表达有理有据且符合英语习惯;习作4中,学生提出“高品质生活源自良好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好了个人生活幸福感也将大大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唤起读者认同与共情,体现了学生较强的内容编排和素材题材选择能力以及良好的英语语言素养,较好证明了学生对外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5.2. 实践总结与反思

对外传播涉及众多能力,通过结构化分析有助于明晰能力培养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构成;模块化教学以现行大学英语教学为载体,通过不同模块教学有针对性地构筑对外文化传播知识体系,结合课外语言实践打造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在整个系统中教师是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如何引导学生建立对外文化传播意识、怎么样运作各个知识和能力模块,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如何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综合能力,如何打磨学生语言表述能力从而讲好中国故事,这一系列问题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理念。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需要不断磨练自身教学能力,保持敏锐的教学观察能力、对国家战略需求解读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充分了解学科发展趋势,深挖学科发展潜力,走创新之路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6. 结语

将对外文化传播能力纳入人才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模块化教学将对外传播能力培养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在新文科建设思想指导下守正创新,既实现了大学教育立德树人目标,也满足了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人才需求。提高大学生对外文化传播能力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前瞻性实践,通过大学生视角展现中国文化、传递中国思想,以最真实、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高中国国际话语能力,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语言实践夯实传播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文化自觉意识,也于无形中厚植了家国情怀,强化了新时代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振兴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基金项目

本研究系2023年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资助项目——面向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大学英语文化育人研究(项目标号2305040012)阶段性研究成果。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 declares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 declares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022-10-25.
[2] 文秋芳. 国际传播能力、国家话语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兼述国际播人才培养“双轮驱动”策略[J]. 河北大学学报, 2022(3): 17-23.
[3] 蒋洪新, 杨卓. 外语教育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若干思考[J]. 外语界, 2024(1): 2-5.
[4] 杨丹. 大国语言战略: 新时代外语教育的挑战与变革[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4, 56(1): 3-11158.
[5] 王文斌. 外语教育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文明互鉴中的新责任和新担当[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4): 5-736.
[6] 陆丹云, 赵冉. 从国家意识到批判性跨文化素养——教育语言学视阈下外语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研究[J]. 外语界, 2023(3): 63-7096.
[7] 孙曙光. 思政教育融入“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实践课程的研究[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1, 4(4): 26-3392.
[8] 杨华. 我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实践的探索研究——以大学生“外语讲述中国”为例[J]. 外语界, 2021(2): 10-17.

Copyright © 2025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