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lementation Paths of Integrating Morals and Values Education in the English-Major Graduate Cours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s” ()
1. 引言
作为高校立德树人在课程教学中的具化,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即在(非思政)专业课程中贯穿思想价值引领的主线,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1],其涵义是“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2]。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3],要求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德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外语专业立足专业特色和优势,发挥研究生培养阶段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对提升新时代研究生外语人才的培养质量意义深远。通过跨校课程调研发现,在近年“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开设中,研究生专业知识储备薄弱、学以致用不足的学情及教学模式单一固化、德育资源亮点不足的教情日益明显。鉴于此,本研究重塑课程的思政目标,挖掘并提炼课程的知识体系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构建以问题导向驱动的课内“双通路教学”与课外“双任务实践”教学模式,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教育家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探究外语研究生思政教学的实现路径。
2.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思政目标
作为外语研究生专业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长期以来的培养目标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外语教学的理论及基本技能,成为毕业后能胜任相关领域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虽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学科在语言知识上的深度、广度及其蕴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但忽略了其在学生德育素养养成上的引领。新一轮的培养方案明确增补出学科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创新素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科方向的专业课程,“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面向应用语言学、外语教育学或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内容涵盖外语教学简史、教学理论与教学法、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及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相较于外语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修读该课程的研究生大都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储备,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成熟稳定的价值观念,对专业方向的科学研究也具有一定的主观驱动性。
在课程思政目标的总体设计中,将课程的达成目标细分为专业知识掌握、专业能力达成和德育素养形成三个目标维度,每个目标维度下又细分出具体目标及与此相应的学生应达到的能力描述(表1),这就使德育育人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将育人目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达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统一,实现课程在涵养学生精神成长上的文化价值和育德效能[4]。
Table 1. The overall achievement goal of the course
表1. 课程的达成目标
目标维度 |
具体目标 |
学生能力描述 |
知识目标 |
专业知识掌握 |
1. 熟悉外语教学发展简史,掌握主要理论及教学法 |
2. 选用恰当的教学理论及教学法设计针对不同年龄学习者的教学方案,进行模拟教学和教学实践 |
3. 基于模拟教学,撰写反思日志和课程论文 |
能力目标 |
专业能力达成 |
1. 具备科学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能力、阐释表达能力和独立教学能力 |
2. 发掘外语教学中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的问题,运用理论和教学法探究、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
3. 研读和评析专业书籍和学术文献,掌握学术写作通用规范,坚守学术诚信 |
育人目标 |
德育素养形成 |
1. 熟知外语教学在不同社会语境下的发展差异,具备跨文化外语教育的理解力,领悟教育家精神 |
2. 树立客观、理性的外语教育教学观,思辨看待教学理论及教学法在特定语境下的使用 |
3. 建立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师者心态,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牢记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有志成为“四有”外语教师 |
3.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思政元素提炼与分析
(一) 外语教学理论中的思政元素——国际视野、时代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
20世纪以来有两种主要的语言学习理论,即以“刺激–反应”为理据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以认知理论为理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对人类学习过程的认识,并以此为主要依据指导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课内教学中,通过专题讲授及“教师 + 小先生”式启发互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基于“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从科学实验的角度来解释语言学习的规律和过程,强调外部条件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及强化作用,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国内的外语教学中,把反复操练视为语言学习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在外语学习初级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5];也引导学生认识到强调认知主体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至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尽管前者聚焦学习中的个体,后者关注学习中的社会因素,两者都认为个体的认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建立相关的知识概念,以使自身认知能力得以发展[6],可视为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演进。
基于理论概念的对比学习,启发学生做出如下评述:上述两个教学理论立足各自的研究视角和理据,阐述语言学习的发生过程和客观规律,指导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行为,均有助于探索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外语教学和学习理论。课堂教学中,从理论所产生的时代和社会需求入手,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感受在不同时期、来自不同国家和语言学派的科学家们对语言教学所秉持的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等科学精神,认识到科学研究需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囿于现有的理论模式,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和批判,持续创新,在真实的社会语境中不断检验教学理论的适用性,帮助学生树立外语教学的全局观念和辩证思维,塑造心系学生、心系三尺讲台和心系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责任和学术自觉。
(二) 外语教学法中的思政元素——与时俱进、创新思辨与精业敬业教育
外语教学法的教学包含对19世纪兴起的教学法的概述,对20世纪流行和产生深远影响的教学法的探究,对21世纪以来既符合中国外语学习者特点、又具国际视野的中国外语教育理论“产出导向法”[7]的讨论,对数智理念及AI + 教育技术赋能外语教学的点评,以及上述教学法在不同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对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所产生影响的讨论。本章节的教学内容时空跨度大、知识点众多、思想内容丰富、思政德育点易于拓展。在教学设计中,以教学模块展开专题讲授,辅以“教师 + 小先生”式启发互动和学生模拟教学来呈现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教学法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下所面临、应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及采用的变革性模式。同时,从每个教学法所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以及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们与时俱进、创新思辨和精业敬业精神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语言教学所折射出的时代需求和科学内涵。不仅如此,通过学生在课内模拟教学中的观课授课、反思日志及课外基于教育主题的翻译实践和真实语境中的教学授课,培养他们透过语言教学的现象探究本质的能力及在教学实践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内化语言教师需具备的国情意识、人文情怀和职业素养。
4. 有效达成课程思政目标的教学路径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理论性强、知识点丰富、人文底蕴深厚、实践场域广阔、职业导向明显,契合“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具有外语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优势。基于课程的达成目标及挖掘并提炼出的中华教育思政元素,形成具有校本特色并嵌入德育维度和思政目标的教学设计(表2)。
Table 2. The morals and values education integrated teaching design of the course
表2. 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
教学内容 |
德育维度 |
思政目标 |
教学方法 |
课程导入 |
1. 课程概览 2. 外语教学简史 |
社会责任,价值取向,理想塑造 |
1. 知晓“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 2. 形成师德的科学认知和价值判断 3. 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增强政治认同 |
专题讲授,启发互动,教育叙事 |
外语教学早期理论 |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 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
国际视野,科学精神,文化自信 |
1. 树立教育强国观念 2. 树立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观念 3. 增强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 |
专题讲授,启发互动,案例分析 |
外语教学主要理论 |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 监控理论 |
国际视野,科学精神,文化自信 |
1. 具备职业素养和人文情怀 2. 增强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 |
专题讲授,启发互动,案例分析 |
教学法I |
1. 语法翻译法 2. 直接法 3. 口语情境法 4. 听说法 |
精业敬业,创新意识,自强合作 |
1. 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能力 2. 养成透过教学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 在模拟教学中展现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
启发互动,模拟教学,反思日志 |
教学法II |
1. 暗示法 2. 自然法 3. 沉默法 4. 全身反应法 |
精业敬业,创新意识,自强合作 |
1. 具备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2. 在模拟教学中展现精益求精、向善坚守、公正负责、刻苦钻研、谦虚友善等职业素养 |
启发互动,模拟教学,反思日志 |
教学法III |
1. 交际法 2. 社团语言学习法 3. 任务教学法 4. 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法 |
精业敬业,创新意识,自强合作 |
1. 具备实事求是,探索质疑和创新精神 2. 具备职业良知、坚守师德底线 3. 提高和完善教学技能,树立新时代教师职业精神 |
启发互动,模拟教学,反思日志 |
影响外语学习的诸多因素 |
1. 学习者差异:综述 2. 年龄 3. 动机 |
国情意识,诚信尽责,师德师范 |
1. 养成科研诚信意识 2. 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3. 坚持正确的科学导向和科技向善意识 |
启发互动,视频讲座 |
教学管理 |
1. 课堂教学管理 2. 教案:设计、撰写与实施 |
社会责任,依法执教,理想塑造 |
1. 树立教学管理中的法律意识和责任,尊重科学的教学管理精神 2. 牢记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 3. 坚持学生利益至上,增强尊重和维护师生权益的意识 |
专题讲授,启发互动,教育叙事 |
基于引入“思政重构”的教学设计,改革传统的仅限于课内、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专题讲授 + 评析总结”教学模式,按8个主题重组教学内容,构建以问题导向驱动的“课内‘双通路教学’ + 课外‘双任务实践’”教学模式,即:在课内实施以“问题导向 + 教师专题教学(专题讲授 + 启发互动)”结合“问题导向 + 学生模拟教学(观课授课 + 反思日志)”的“双通路教学”模式,并在课外延伸以“教育主题的翻译实践 + 真实语境的教学实践”的“双任务实践”模式(图1)。
Figure 1. The problem-oriented in-class “dual-path teaching” and outside-of-class “dual-task practices” approach
图1. “双通路教学”与“双任务实践”教学模式
在课内“双通路教学”的教师专题教学环节,一方面系统梳理外语教学在中西方的发展简史,帮助学生掌握外语教学的各种流派及其理论概念,熟悉外语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形成兼收并蓄的外语教学理念,一方面通过中外比较的视野,引导学生认识外语教学在西方的变革和演进,并基于对比研究的视角,提升其对中华教育传统和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在学生模拟教学环节,引导其以“小先生”身份基于给定或自选的教学材料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在观课和授课中,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外语教学各种问题实现教学能力的提升和价值理念的塑造。在课外“双任务实践”环节,一方面引导学生聚焦外语教学中引人注目的现象、问题和前沿动态,探究特定的理论和教学法在具体社会语境下的实施;一方面在“院士精神”、“大国重器”等中国精神主题的翻译实践和面向不同年龄层次学习者的教学实践中,体悟理想信念、责任担当、文化自信、求真创新、教育家精神等品质情怀,自觉内化并呈现课程思政中的育德效能。由此,课内“双通路教学”和课外“双任务实践”的教学模式相互支撑、协同发力,使全过程教学在政治方向性、价值导向性和文化引领性等方面发挥出育德于无形、寓教于无声的作用[8] [9],助其从本科阶段语言文化的学习自然过渡到研究生阶段对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的探究,为专业方向上其他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从事与外语教育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5. 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过程与成效
(一) 坚持求真务实,探究教学本质,发挥答疑解惑作用
斯金纳的“操作制约”理论建立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概念及此后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之上,从可观察的科学实验角度提供了一条认识语言学习过程和规律的重要途径;随着心理学对人类学习过程中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取代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导地位,并在过去50年的外语教学中对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估模式等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理论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或身边人的外语学习经历,思考并评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背景,以及“产出导向法”如何立足具体的国情学情,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10]。这就帮助学生在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讲授和启发互动中领悟科学的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的探索过程,继续开展基于校情、学情的教学研究。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语言习得研究具有历时性和跨学科性,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规律和习得过程的认识,以及任何重要理论的产生都要经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都遵循从教学实践、假设理论、改进实践、发展理论、反复实践、形成理论继续指导实践的科学过程。
通过学情调研发现,修读本课程多为研究生新生,在本科阶段大都没有接触过外语教学史或外语教学理论,对教学法的了解也限于自身的英语学习经历或本科论文撰写时的短暂经历,存在有同学难以很快接受与自身的知识体系缺乏、甚至相悖的语言学习理论或思想;这比较明显地反映在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思辨讨论环节。适时、巧妙地引入“坚持求真务实、探究教学本质”的科学精神这一思政元素以起到答疑解惑之效,在纷繁多样的教学现象中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从而实现“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11]。
(二) 秉持理想信念,传授学生知识,达成学术能力培养目标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3],在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术能力,还要引领其秉持理想信念,永葆终身学习能力,为梦想不懈奋斗。在日常教学中发现一部分学生有志于毕业后走上大中小学的外语教学岗位、或继续博士阶段的学习,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疏于思考自己的奋斗方向或未来的职业规划。在讲授“监控理论”时,鼓励学生将输入假设、自然顺序假设和情感假设与自身的求学经历关联,认识到语言学习有一个自然的、基于实际语言使用的过程;外语人的人生乐趣在于在奋斗中探索和享受语言习得的过程,在于为自己的外语教师梦想拼搏奋斗。这就需要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知识,既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无旁骛、静意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12]。结合监控理论中的上述假设,在专题讲授环节对学生进行如下启发和教育:
第一、语言习得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无论哪个年龄学习者的情感起伏都会对其语言学习的效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情感假设);语言学习需要时间和实践(自然顺序假设),过分焦虑于犯错对语言学习并无益处;坚定学好外语的信念,朝着这个方向持续发力,终能实现外语学习质的飞跃。
第二、无论是应届外语研究生还是在职外语研究生,任何时刻的努力奋斗都不晚,在职业轨迹上都会有各异的精彩人生。无论处于学业的迷惘期还是已经明确了今后的人生规划,都可以在研究生学习阶段通过师生之间或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进行自我修正和改进(监控假设),朝向更美好的人生理想迈进。
第三,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接受难度适当的语言输入(输入假设),这种输入可以帮助学习者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而非过于依赖监控或者意识到语法规则;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不可避免会受到情感状态的影响,焦虑、压力增大或自尊心受挫会引发“情感过滤器”升高,导致语言输入无法有效进入学习者的认知系统(情感假设)。当学习者通过努力上升到新的学习阶段,若选择“躺平”,放弃持续学习和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终将被“情感过滤器”压垮;相反,在新的学习阶段制定长远的学习计划,永葆终身学习能力,不断为自己赋能,就能不断奔赴更高的人生目标。
(三) 厚植爱国情怀,传授语言技能,激发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练,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12]。在“外语教学简史”导学环节引入大教育观理念,让学生认识到:外语教学不仅仅传授语言技能,还要培养学习者的思辨思维、跨文化意识、沟通能力等综合素养;外语教学不仅仅关注语用水平的提升,还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个体潜能;外语教学确保每一位学习者拥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实现教育公平;外语教学承担着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人才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基于此,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了解我国主体多样的语言政策和教师法,以教育叙事视频开展案例植入教学,通过“教师 + 小先生”式讲解和启发互动,助其内化“社会责任”“价值取向”“理想塑造”等德育要素,形成师德的科学认知和价值判断。
在“外语教学理论及教学法”讲授环节,重点介绍我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杰出贡献,引导学生感悟我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认识到这一精神植根于中华传统师道文化,是以爱国主义精神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和根本原则的精神体现。结合上述德育资源,激励学生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外语人的“教育家精神”:1、“仰望星空”,研读许国璋、胡壮麟、文秋芳等外语教育前辈的语言学习、翻译实践和育人心得,学习他们对外语教育理念的革新、对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探索及对外语教育使命的关注,激发自身的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职业精神,树立教育报国的理想信念;2、“脚踏实地”,把准学业和人生的奋斗方向,向下扎根向上成长,在课内的专题学习、模拟教学及课外的翻译和教学实践中磨砺心性,增长才干,把具体的学习目标同国家的外语教育战略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外语教育事业,让青春在承担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中飞扬和升华。
6. 结语
立足“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开设中的学情和教情,重塑课程的思政目标,以优化教学设计和构建以问题导向驱动的课内“双通路教学”与课外“双任务实践”教学模式来探究课程思政教学的实现路径。通过挖掘并提炼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德育资源并融入教学的全过程,营造更为丰富逼真的学习与实践场景,延展课程育人的新途径,增强课程育德的新效能,实现课程的思政教学“盐溶于水、润物无声”,并为相关的外语专业研究生课程进行思政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与思考。
基金项目
华东理工大学2024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SLS01241201)阶段性成果;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基于交叉融合导向的理工类高校文科建设模式及支持机制研究”(2021030004)阶段性成果。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Appendix (Abstract and Keywords in Chinese)
外语研究生思政教学实现路径研究——以“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为例
摘要:针对学生专业知识储备薄弱、学以致用不足的学情及教学模式单一固化、德育资源亮点不足的教情,本文以外语专业研究生课程“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为例,重塑课程的思政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构建以问题导向驱动的课内“双通路教学”与课外“双任务实践”教学模式,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教育家精神等思政元素及其承载的德育功能融入教学全过程,探究外语研究生思政教学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双通路教学,双任务实践,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