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lications of the Musical “The Sound of Music” for Music Teaching i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ection ()
1. 引言
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音乐学科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提升,音乐剧是一种在各学科间建立起桥梁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在当代的音乐教育发展过程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剧融入音乐教育的教材,能够将课堂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也更好地帮助学校进行比较具有创新性的学习活动[1]。同时在教学中发挥音乐剧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联结各个学科的实践能力。音乐剧《音乐之声》作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著名的音乐剧作品,很多的唱段、片段都被纳入音乐教材当中,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建立对于音乐剧的理解,能够对这种艺术形式产生兴趣。
2. 音乐剧《音乐之声》简述
音乐剧《音乐之声》改编自玛利亚·冯·特拉普的著作《特拉普家庭演唱团》,这是一个集合了友情、亲情、爱情的故事,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1938年的奥地利,一名实习修女玛利亚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并和上校的7个孩子很快打成一片,能歌善舞的玛丽亚十分爱护特拉普的7个儿女,擅长用她动人的歌声和各种有益的游戏熏陶、教育孩子们,使他们得到慈母般的温暖和良好的教育。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并与玛利亚之间产生了感情。在纳粹德国占领奥地利之后,上校、玛利亚和7个孩子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冲破了纳粹德国军队的封锁,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修道院的修女玛利亚在进入海军上校冯·特拉普家后,她就扮演着一名教师的角色,但本身冯·特拉普家庭是不允许音乐出现的,由于冯·特拉普是一名海军上校,家庭当中崇尚的是军队式的教育,可以从7个孩子听到哨声就需要集合、在集合后需要列队的情节当中可以见得,即使是面对新来的家庭教师也是如此,在冯·特拉普上校和玛利亚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给了玛利亚老师一个哨子,但玛利亚老师把哨子归还回去了,并未使用这样一种方式,而是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的方式,教会了孩子们很多音乐知识,把一些音乐要素都很好的融入了教学当中,并能够和生活当中的事物结合起来,帮助孩子们更好的学习音乐知识,并感受到音乐的乐趣,乐在其中。
在这个音乐剧作品当中也留下了很多富有教育意义的、被编入现在所用的音乐教材之中的歌曲,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哆来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等等都出自这一部优秀的音乐剧作品[2]。众所周知,音乐剧是包含情节的一种戏剧形式,因此它的歌曲设置与情节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故事当中是孩子们逐渐学习音乐、体会音乐直到享受音乐的过程,所以就让这部作品当中的歌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教育阶段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使音乐剧当中的部分歌曲能够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分布在不同的年级段,给义务教育阶段音乐的教育教学提供一些启示,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3]。
3. 曲目在义务教育段教科书中的分布及意义(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为例)
选取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艺术教育逐渐受到大众的重视的今天,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艺术教育的保障,在这个阶段学生更多、更加深入的接触音乐,是艺术教育能够更好发展的阶段。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科书在学生的发展阶段基本上是所有学生都会接触到的教材,研究这一阶段的音乐教育教科书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2)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科书在学生的发展阶段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学生美育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教材的设计上来看,选取的音乐材料十分广泛,致力于学生提高美育能力的各个维度,因而也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大类的艺术形式,其中就包含了音乐剧这一项。
3) 各地区的音乐教材虽然在编排上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其中人音版的教材应用也较为广泛,因此为了让研究更加具有普适性,在这里就选取了人音版的义务教育段教科书。
接下来就是更加深入的教材的展开:
《哆来咪》是人音版音乐教材六年级下册当中的一首歌曲,是一节歌唱课的设计,歌词方面兼有中文版和英文版的两种歌词,都是采用生活化的物象来启发孩子们对于基本音级的音高的记忆,有很强的训练价值。全曲采用C大调的调性,根据音阶模进的基本规律,写成了全曲的旋律,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规律,有利于小学当中高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音高的概念,更好、更准确的完成基本音阶的演唱,同时歌曲当中也出现了部分变化音,例如升fa、升sol、降si,能够更好地厘清变化音带来的音程关系。除此之外,全曲采用的都是较为简单、易学的节奏型,比如附点四分音符以及八分音符的组合结构,在节奏型较为简单的情况之下,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旋律与音高的本身,对于教学是更加有效的。
同时,生活化的歌词能够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想象力,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自主的发挥想象力,把七个音符换成任何他们觉得合适的事物,也就可以将自己的歌词创作加入到这首《哆来咪》朗朗上口的旋律中,也能更好的巩固学生对于音高的记忆,这也对于学生更好的打下音乐学习的基础发挥好更大的作用。
《孤独的牧羊人》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当中的一个作品,与前面的歌曲《哆来咪》不同的是,这里安排的是一节欣赏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带领学生聆听这个作品,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同时了解“约德尔唱法”,能够体验这种演唱方法的特色,并能在学习这个作品的过程当中感受音色在音乐当中的强大的表现力。在《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当中,八度音程的大跳是一个很大的难点以及教学重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比较困难的,但在学习过程当中加入适当的模唱、学唱环节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约德尔唱法与平时歌唱所使用的方法的不同之处,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发声的正确位置,理解约德尔唱法的独特之处。
欣赏课与歌唱课不同,歌唱课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学唱、唱好歌曲,但欣赏课更多的是体验,《孤独的牧羊人》这个作品在音乐剧当中也是一首“体验派”的歌。是在一个打雷的晚上,7个孩子因为害怕来到玛利亚老师的房间,孩子问玛利亚老师为什么雷声这么响,玛利亚老师说大概是在回答闪电,或许一起大声唱歌就听不到雷声了,于是就把这首歌唱给了孩子们。在歌曲的开头是玛利亚老师的独唱,随着音乐的逐渐进行,孩子们也能够跟唱歌曲当中非常体现约德尔唱法特点的“来伊噢都”的部分,在独唱的基础上增加了和声声部,使得音乐更加的丰富、立体,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拥有更好的听觉体验。
《雪绒花》是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八年级上册当中的作品,也是一节歌唱课。这是一个很需要了解歌曲背景的作品。在音乐剧当中,这可以说得上是一个核心作品,一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冯·特拉普上校唱的,通过这首歌表达了他对女家庭教师——玛利亚的接纳之情。第二次则是出现在这个家庭合唱团的演出当中,用这首歌唱出了他们心中对于国家的热爱之情。“雪绒花”这个标题不难看出这个作品当中饱含着对自然的赞美之情,但除此之外,雪绒花是奥地利的国花,在这部音乐剧作品当中,雪绒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结合音乐剧取材的背景,就不难感受到这个抒情的作品还倾吐着对祖国的怀念之情。
因此,将这首作品放在初中的音乐教材,能够让这个阶段的学生体会到音乐所带来的社会的价值。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个时候,这样的作品能够将学科之间的知识互通起来,也能更好地感受到音乐与世界的联结,认识到音乐也能在很多时候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人们的情感。《雪绒花》当中这样唱到:雪绒花,雪绒花,为我祖国祝福吧,这是人们对于社会现状的思考,表达出了人们对战争以及情感的感悟。当时的战争环境是残酷的,但《雪绒花》这首歌曲仍然是旋律悠扬、舒缓的,表达了战争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和平的渴望之情,这样的一首歌曲与纳粹的侵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表达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为自己的祖国祝福和祈祷。
4. 音乐剧在教育中的作用
从教材的分析上不难看出,音乐剧《音乐之声》的唱段辐射到了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的很多个不同的学段上,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很多的音乐剧选段都在音乐学习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关联的学科,例如:文学、美术等等,实现了当下多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
音乐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在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跨学科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在艺术学习的领域,能够培养学生音乐、舞蹈、表演等多学科融会贯通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来说,体验美和感受美是很重要的部分,在音乐剧的学习过程当中,不仅可以感受音乐在戏剧当中的魅力,巩固音乐的知识和技能,也能在课堂的编创、演绎的环节当中,更加深入的收获音乐剧的体验,这对于培养学生演绎、创新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普遍对于音乐剧的课程是期待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当中,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相关的音乐片段,对音乐剧剧目的本身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在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逐步完成教学的目标,能够很好地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在音乐教材当中,除了大家熟知的《音乐之声》,也有很多音乐剧剧目的学习内容,这些剧目都与其他学科,例如文学,产生了强烈的连接,例如音乐剧《悲惨的世界》。也能够让学生在音乐课堂当中感受到音乐与世界的联结。
除此之外,在一些音乐剧行业蓬勃发展的城市,例如:上海,大量的儿童音乐剧也被大众所看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在学校的课堂当中让这种音乐形式得到重视,也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内有了进行音乐剧演绎的机会,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剧的形式也为音乐教育带来了很多的启发。
5. 《音乐之声》所带来的教育启示及教育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在音乐剧《音乐之声》的演绎当中,我们能够看到玛利亚老师在教学当中所带来的教学智慧与启示,那在现在的教育过程当中,这个作品的选段与很多教育形式有着强链接,也在运用过程当中有着良好的教育成果。以下就列举了三个从中收获的启示以及在具体实践当中的应用,体会作品带来的教育启示。
1) 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
在义务教育阶段,在课本的设置上通常会有很多的欣赏课,欣赏课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拓展知识面,而不像歌唱课一样需要学生明确的学习某一首歌曲,并能够进行准确、生动的演绎。在音乐的学习过程当中,聆听不同国家、地区的音乐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多元的学习音乐,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拓展视野去聆听世界、看世界。
像《孤独的牧羊人》在剧中发挥的作用一样,虽然大部分都是玛利亚老师的独唱,但是7个孩子在歌曲后半部分的加入,让整首作品更加的富有生机与活力,让人有种身处奥地利、切身感受牧羊人生活的感受。约德尔唱法在教学过程当中也成为了一个学习重点。约德尔唱法通常采用没有意义的字音来演唱,所以就像我们在教材当中看到的,《孤独的牧羊》这个作品就是以“来依噢都”这样的没有实意的词来演唱旋律的部分[4]。约德尔唱法是很难完全掌握的,更不用说小学生了,但体验音乐也是音乐教育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学会聆听音乐也是助力学生提高欣赏美的能力的关键。因此,从聆听、感受音乐到了解地区的音乐特色,是这样体验式的教学能带来的很好的成果。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也会采用与多媒体结合起来的方式,帮助同学们以视频、音频的形式获得更好的音乐“体验”,能够更加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所带来的其他地区特有的音乐与文化,更好地与世界产生连接。这种体验式教学的方式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对于音乐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5]。
2) 将音乐视觉化的方法
《哆来咪》这首歌曲,在音乐剧当中,是玛利亚老师与7个孩子建立起联系的一首歌曲,根据音阶的特点写作旋律,很巧妙的运用了模进的写作手法,采用C大调的形式;在歌词的编排上,根据身边的事物,将音符do想象成一只小母鹿,re是金色的阳光……取材于生活,也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比较具有好奇心、有探索欲望的特点。在音乐剧《音乐之声》的演绎当中,也是加入了一些柯达伊手势,这种有趣的视觉化的方式,不但在舞台上为作品增添了灵动的色彩,也很好的提供了教学思路。
在歌曲《哆来咪》的教学过程当中,柯达伊手势是被较为广泛的应用的,柯达伊手势是柯达伊教学法的一种载体,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手势的不同变化,来将抽象的音高关系具象化,用不同的手势来代表不同的音高,由此来提高学生对于音准的把握程度[6]。这种细微的手势变化,能够将音高细微的差别扩大化,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起音高的概念,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视唱能力的目标。柯达伊手势通过定义不同音高的手势,能够让小字一组的音阶从抽象的音高概念,转化为可以看到的动作,能够更好地吸引、集中学生在音乐课堂当中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音乐旋律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除了柯达伊手势以外,也可以采用音阶带有规律的乐器,比如:钢琴、竖笛等等,通过音符在乐器上的“可视化”也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的目的。音乐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是在很多乐器上都可以通过手指的变化来将音符与视觉产生联系,这也能够实现音乐的“视觉化”。
3) 了解音乐背景的方法
音乐的创作往往是带有一定的背景的,因此,如果教育过程脱离了音乐所产生的背景,那么其实音乐的教育目的是并没有完全达到的。所以教师通常在备课的时候都会将歌曲的背景放在音乐学习之前。由此可以看到,音乐与背景是密切相连、密不可分的。
《雪绒花》光从标题当中其实很难看出这首歌曲的作品背景下,但从音乐剧本身或者歌词的角度出发不难看出“雪绒花”在人们眼中就是祖国的象征。所以,音乐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歌唱,也要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作品当中感受到不同,包括:情感、环境等等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学会看世界[7]。
音乐是不分国界的。所以在音乐当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即使并没有到过那里,但当地的音乐可以加以表现,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不同的音乐文化学习的过程当中,看到各地的风景、历史。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