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Based on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

1. 引言
大学英语作为我国高校通识课程,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的指导下组织教学。《指南》在“课程定位与性质”部分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将课程思政理念和内容有机融入英语语言课程,注重立德树人,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对于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背景
“课程思政”是一种有效整合课程专业知识教学与承载思政育人功能的理念。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92)在教育性教学原则中指出,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应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进行 [1] 。布朗认为英语教学中应将情感体验放在首位,教师应该把英语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Brown, 2004) [2] 。学生有了好的学习态度,才会努力获取知识,进而激发其学习热情(Sten, 1995) [3] 。这些国外教育学家的思想,都印证了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思政育人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就大学英语课程而言,课程思政是“如何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致力于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文秋芳,2021) [4] 对于大学英语课程中,如何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功能,国内学者们就其实现的路径,进行了诸多探索。卢普庭(2020) [5] 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成果导向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设计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内容、手段和策略,并对《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进行了详细探讨。张林冬、田英涛(2020) [6] 结合时政要闻及社会热点,从教学材料里面挖掘思政育人元素,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朱芮(2019) [7] 认为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志武、毛捷(2021) [8] 通过加强教师队伍主体和课堂设计客体的建设,实现英语写作教学走向英语写作教育的思政教育融入方式。安秀梅(2018) [9] 提出教师应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提升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李平(2018) [10] 认为英语课程思政应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设计,并拓展英语第二课堂育人渠道。柴芸(2021) [11] 探析了混合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学者们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其侧重点不尽相同。主要集中在教材内容思政元素的选取、思政融入的途径、教师的思政素养、课内课外思政育人的协同发展等等。
本文主要探讨大学英语课程中,将思政育人元素隐形于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之中,让学生通过课程内容本身的学习与深刻领悟,来实现大学英语思政育人的功能。本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采用的是产出导向法理论框架。产出导向法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基于中国外语教学改革与实践,潜心研究、创设的中国本土外语教学方法。针对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国内学者们做了广泛的研究与实践(张文娟,2017 [12] ;张伶俐,2017 [13] ;邱琳,2019 [14] ;张艳,2019 [15] )。对于产出导向法教学理论框架下,大学英语课程中思政育人的实现路径,学者们也进行了尝试。王盼 [16] 、李健和李桂珍(2021) [17] 聚焦产出导向法促成教学环节思政元素的融入。蓝洁(2021) [18] 、周伟(2020) [19] 、凌琳(2021) [20] 例析了课程思政背景下,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实施策略。但以上研究多注重产出导向法在思政育人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的微观研究。对于产出导向法理论框架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从课程论的角度,就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内容的选取、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完整的教学体系的宏观研究还不是很多。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上学者们研究的成果及不足,进行更加全面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拟使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可教、可学、可评,呈线性体系,使整个教学更加系统化。
3. “产出导向法”教学理论框架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是文秋芳(2015) [21] 教授仔细研究了中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文化交流和关键能力的教学理念之上,构建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全新的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框架。该理论提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和以评为学的四个教学假设,形成了包括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的教学流程。教学流程“驱动-促成-评价”三个环节组成的若干个循环链,分为内部的小循环和整体的大循环。大产出目标分解为若干小产出目标,它们之间虽有前后逻辑关系,但各自相对独立,可由“驱动-促成-评价”一个完整循环完成,也可在内部进行微循环,以达成微产出目标。随着若干“驱动-促成-评价”循环的顺利完成,对应的小产出目标也相继实现,最终大产出目标的实现就水到渠成。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强调教师主导下师生合作共建的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4.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课程设计
(一) 总体设计
在2020/2021学年,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大学英语基础部启动了产出导向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产出导向法理论框架下,以大学英语课程单元为建构单位,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评价中。以下为每个单元教学实施步骤:

图1. 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
1) 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分为英语语言知识目标、思政育人目标和技能目标。
2) 单元教学大产出任务的确定。“产出导向法”理论框架下,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大产出目标。
3) 教材教学内容的选取。根据所制定的单元大产出任务,教师对所讲授的教材单元内容进行选、调、改、增,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4) 教学活动的设计。单元教学活动主要围绕单元大产出进行设计。以“产出导向法”理论框架下,“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流程,组织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将思政育人元素有机融入到英语语言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5) 教学评价中包含语言元素和思政元素的评价。
(二) 案例设计与实践
本次教学实践课文所讲授的是《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二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长为6.5个学时。教学对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此次教学设计主要面向机电工程学院航空航天专业和测试与电子学院微电子专业一年级本科生。根据教学内容,笔者运用产出导向法设计了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环节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进行产出导向法理论框架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1) 教学主题
笔者选取的第四单元有两篇文章。第一篇题目为大学情侣(College Sweethearts)。该文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主人公在大学里恋爱的经历。第二篇题目为恋爱预留日(Saving the Date),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文章,主要讲述大学恋爱的交友方式。由于本单元话题与学生所处的年龄、心理、情感层次相符,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学目标
根据产出导向法理论框架,笔者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分为英语语言知识目标、思政育人目标和技能目标。本次教学实验的英语语言目标为习得与LOVE和TRUE LOVE相关的词汇以及场景的记叙、描写写作模式和篇章结构。思政育人目标为树立健康的爱情观,促进个体人格的成熟与完善;树立积极爱情观,明晰共同志趣、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重要性以及辩证看待LOVE对大学学习的影响。技能目标为完成有关LOVE题材的口头和书面写作产出任务;通过写作同伴评价、英语微视频的制作等,培养学生协同合作能力。
3) 单元大产出任务
本次教学实验的大产出任务分为以下两种:
写作输出任务:一封英文的电子信件;
口语输出任务:拍摄一个英语微视频,将以上信件中所记叙的内容进行场景再现。
4) 教学流程
驱动环节
驱动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产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习欲望。在该环节,教师向学生呈现交际场景,学生在现有水平下尝试产出任务。因为没有充足的语言和知识储备,学生会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增强学习的紧迫感,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然后教师说明教学目标和本单元大产出任务。(如表1所示)
在这一环节,教师呈现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交际场景。在该交际场景下,学生在尝试产出的过程中,会意识到自身语言表达能力有欠缺,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日后可能会遇到的尴尬,由此调到学生参与促成环节活动的积极性。然后教师介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英语书面作文(一封电子信件)及以该信件内容为基础的英语微视频。在本环节中,鉴于思政育人目标隐含在大产出任务当中,学生在用英语做事的过程中,践行思政育人元素,因此教师无需明确说明该目标。
促成环节
促成环节是产出导向法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促成活动既包括对输入的加工,也包括对输出活动的完成。整个促成过程体现“学用一体”理念,围绕产出任务进行教学设计。在该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承担的是脚手架的功能,起主导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针对性地为学生完成产出任务提供帮助。本单元的促成环节主要包括五个子促成活动,每个子促成活动,在语言、内容和结构促成方面的侧重点不同。在这些子促成活动中,选择与活动主题内容相关的思政育人材料,通过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方式,潜移默化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到这些活动中。(如表2所示)
在子促成活动一中,学生在习得有关LOVE话题相关英语词汇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层理解LOVE的意义。主要包括马斯洛夫需要层级理论中人对LOVE需要的理解;学生观看英语TED视频《LOVE的哲思》并完成基于视频内容文本的填空,学生提供答案教师点评并帮助学生明晰视频中柏拉图(Plato)、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罗素(Bertrand Russell)等哲学家对 LOVE的解读。该教学环节帮助学生从心理学、哲学的角度来认识LOVE的本质。在促成活动二和促成活动三中,主要是场景的记叙和描写手法的英语写作。在讲解课文记叙和描写手法的同时,融入周恩来与邓颖超、马克思与
表1. 驱动场景教学环节
表2. 促成活动教学环节
燕妮的爱情故事,让学生对他们的爱情故事,进行英文记叙与描写场景的写作。促成活动四是对COLLEGE LOVE的深入解读,强调真正有意义的COLLEGE LOVE的本质特征,让学生深层理解大学恋情的价值。促成活动五从跨文化视角对中英信件在格式上、采用的惯用句型上,进行对比分析。思政育人部分融入了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信,进行讲解,了解中英信件的异同。同时,通过伟人信件的讲解,让学生树立共同理想与信念,在恋爱中的重要性与意义。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在语言、内容和结构上,为产出任务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思政育人元素有机融入到以上各个子促成活动中,能顺利完成本单元驱动场景下所设定的大产出任务。
评价环节
在以上促成各个环节,就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即时评价,或利用线上平台班级QQ群和云班课进行延时评价。对于单元书面大产出任务,在学生完成大产出任务之前,教师将大产出任务的评价标准,在云班课以书面形式发布给学生。评价标准包括场景写作手法的运用、英语信件的格式以及信件内容体现出的对爱情的理解深度。学生完成书面大产出任务后,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典型样本的讲解,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给出解决方案,教师给出最终修改意见,学生课下云班课提交修改后的终稿。大产出任务的评价环节,课堂教学用时为两个学时。课后,教师选出优秀的写作优秀例文(每班6~8篇),让学生以组为单位(4~5人/组),以上优秀例文为蓝本,进行微视频录制。最后,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方式,从英语语言的规范性、对爱情话题的诠释深度、以及微视频演绎的流畅性角度,综合考虑评选出优秀微视频。教师在班级QQ群以文字形式反馈微视频评阅结果,并进行展示、交流。通过微视频的呈现,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大学爱情的意义与真谛。
5. 结语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框架,通过呈现交际场景、输出驱动找到学习缺口、提供相应输入材料、组织不同的促成活动、有效的评价产出任务,从而验证了产出导向法的有效性。同时,在产出导向法“驱动-促成-评价”整个教学流程中,将思政育人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实现了产出导向法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希望本研究能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实证性研究案例和参考。
致 谢
感谢本刊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提出的修改建议。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0年度中北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编号ZJ2020063)的阶段性成果。
产出导向法理论框架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对于立德树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产出导向法是基于中国外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全新教学方法。本文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框架,以单元教学实践为案例,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具体探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现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产出导向法,课程思政,思政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