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Virtuality and Reality in André Malraux’s Works

Abstract

The French writer André Malraux has multiple identities. He is not only a writer, but also a politician, art critic, novelist and philosopher involved in politics. His early novels are based on the Far East, including his most famous novel The Destiny of Man. The work takes the Shanghai workers’ movement in 1927 as the theme, describes a series of activities carried out by some characters represented by Jing to resist fate, and creates a number of characters with the brand of André Malraux’s doctrin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virtuality and reality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 work The Destiny of Man.

Share and Cite:

Kang, J. (2021) The Virtuality and Reality in André Malraux’s Works.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8, 1-5. doi: 10.4236/oalib.1107886.

1. 前言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许多外国作家作品传入中国,其中就有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的文学作品。对于这位作家,读者们所熟悉的是他的成名作《人类的命运》。小说以1927年上海工人运动为题材,描写了大革命前后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塑造了具有马尔罗特色的中国形象。或许是作品所描写的是中国人所熟知的历史事件,又或许是中国人对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的好奇,使这部作品在中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外域作家经过文学想象后塑造的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以及中西文化交融的写作背景都深深印刻在中国读者心中。

安德烈・马尔罗的早期小说都是以远东为创作背景,《人的命运》《王家大道》和《征服者》被称为马尔罗小说的“亚洲系列”。小说中的人物都在通过自己的行动对抗死亡,对抗命运,追逐自由和实现自我价值。马尔罗所倡导的就是通过行动超越荒诞。

《人的命运》这个小说标题极其富有哲学韵味,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的生存境况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小说描写了以京为代表的革命份子通过自己的行动积极投身于社会政治生活。小说内容与标题之间的关系如何?表面看标题是抽象的具有哲学意味的,但和作品内容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生来就面对死亡,尤其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死亡时刻威胁着人的生命。这就是人的命运的荒诞性。如何超越荒诞,让有限的生命拥有无限的意义,是马尔罗一直思考的问题。他一方面通过写作,即通过艺术的方式对抗死亡、痛苦和虚无;另一方面,他亲身参与到政治事务中,以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的身份积极奔走,为殖民地人民争取权利和自由。

2. 抗争――超越荒诞

在中国,《人的命运》是一本人们向往已久的、翘首以待的书,这是因为它以中国1927年的革命斗争为题材,直接描写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个关键时刻的大裂变,即国名党与共产党由第一次合作到第一次分裂,以及蒋介石为代表的国名党右派对共产党的镇压。而众所周知,这些年来,党史问题的领悟无疑是颇为敏感的领域,所以在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将近四十年之后它才得以与中国读者见面 [1]。“但它写的即是中国革命也不是中国革命。”这时中国著名学者柳鸣九先生对这本书的评价。

《人的命运》这个书名本身具有哲学意义。马尔罗以此命名,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来源于17世纪法国大思想家巴斯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请想象一下,一大群人带着铁链,他们每个人都被判处了死刑。每天,其中一些人眼看着另一些人被处死,留下来的人从他们同类的状况,看到了自己的状况,痛苦而绝望地互相对视者……这就是人的状况的图景 [2]。

在死亡面前,人们是无力的。生死是孪生兄弟,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意味终将面对死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的一生是虚无的,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从哲学意义上讲,虚无和存在是对立的。如何战胜虚无,赋予生命以无限意义?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实现。

结合马尔罗的人生哲学,我们不难看出,他笔下的中国革命者形象其实并非真实的,他借助于这个主题真正想表达和体现的是西方人通过行动超越生命的荒诞性,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真正的中国革命有正确革命理论的指引,有明确的革命目标。关于这两点书中都没有提到。所以,马尔罗笔下所关注的,事实上就是个人对命运的抗争,通过介入政治活动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

在马尔罗笔下,京被铺后,面对死亡,态度从容镇定。与革命小说不同,马尔罗想要表达的重点不是对他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的赞扬,而是马尔罗哲学的一种表现。马尔罗认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新的开始。死即是生,生即是死。生和死的哲学命题在小说中通过具体情节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给我们。被杀死和自杀意义是不同的。被杀死意味着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是对命运的妥协。而自杀,是自我行为,是在生命最后一刻对命运的挑战。小说中,乔和卡托夫被铺后在狱中不是被动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用身上带着的氰化钾主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认为死亡是被动的,自杀才算得上自己的行动。

马尔罗并没有亲身参与过中国历史事件,他对中国的描写很多都是来源于他途径上海时所获得的素材和资料。所以,作品的主题不是描写中国革命,而是借助中国这个异域背景,反映马尔罗的哲学思想--挣脱命运的安排,与命运抗争,超越荒诞。

3. 异化的中国革命者形象

面对陈旧的欧洲价值观和二战带来的灾难,人们开始思考一系列的问题:自身的处境、死亡、孤独和荒诞,由此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关注点就此聚焦于这个问题 [3]。马尔罗作为介入政治的作家正是其中一员。

《人的境况》中,主人公有三位――陈、乔和卡托夫。陈,中国人,出身于教会学校;乔,起义领导人,日法混血儿;卡托夫是俄国人,也是武装起义的领袖。通过书中人物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这部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外国人或者是有外国背景的中国人。陈虽然是中国人,但他从小在教学学校长大,接受西方教育,根植在他身上的是西方思想和文化。书中描写的不是中国革命者,而是外籍革命者。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毕竟马尔罗是外国人,在没有亲身经历的情况下,只靠报纸上的只言片语进行文学写作。在中国革命的背景下,让中国革命的描述更加贴近现实,最好的办法无疑就是从外国革命者入手进行描写,毕竟这才是作者所擅长的。

于是,读完小说后,我们会感觉到有些奇特之处。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整本书中没有出现过一个完整的中国革命者形象。如果说革命者的外国国籍身份不能说明问题的话,革命者的心理和革命手段也能体现出与真正中国革命的不同。

马尔罗作为法国作家,西方的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造就了他的西方思想。他认为人一直活在孤独中,人的命运就是孤独和痛苦。这也是20世纪法国流行的荒诞思想。他的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小说的主人公身上。他多次在小说中提到孤独这个词,用这个词描写这些革命者的心理。乔在牺牲前,亲眼目睹战友们被拉出去投入火车机头活活烧死,他觉得那第三个人比前两个先死的人死起来要难多了,因为只剩下他孤孤单单一个人了。陈在战斗中也觉得自己很孤独,自己独身一人带着炸药进行革命活动。卡托夫在他的朋友的尸骨和两个同伴之间也感到了孤独。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个人主义,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所以他们是孤独的。孤独并不只是心理上的感受,更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映。

小说虚构了陈刺杀蒋介石的活动。陈作为中共一员,在面对国民党对共产党的镇压时决定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进行反抗。陈的第一次暗杀行动对象是军火买办唐延达。第二次刺杀行动的对象是蒋介石。他不顾一切反对意见,以个人力量对蒋介石施行刺杀。在第一次失败后,他又携带炸药冲向蒋介石的汽车,双腿被压断,他开枪自杀身亡。

陈的这种刺杀行动明显是西方流行的革命方式,采取暴力形式进行革命。在国共合作破裂后,国共两党关系紧张,在政治立场上站在对立面,虽然他们之间也进行战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民内部矛盾。即使在战场上,也首先采取怀柔政策,积极争取投诚的国民党将领。面对国共矛盾,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原则和主张是以和平手段解决问题。所以,刺杀不是中国革命者惯用的革命手段,明显是作者在历史真实基础上进行的虚构。

4. 中国背景的非中国环境

《人的命运》描绘了东方民族面对痛苦和死亡而投身革命以求尊严的强烈愿望,以及对自由和生活的热切追求 [4]。小说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为素材,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中国,描写的是中国革命,但又非真正的中国革命。小说的历史框架和背景是1927年中国大革命,但小说的具体情节都发生在中国背景上的非中国环境中,也可以说是中国背景的外国环境中。革命者都是外国国籍革命者或具有外国人思想特征的革命者,于此对应,革命行动的具体场地也是中国背景下的外国场地。比如刺杀行动发生在上海租界的街道上,革命者的活动在租界的酒吧里,武汉革命政府的办公室也是外籍人员的办公室。

虽然小说题材是我们所熟悉的中国革命,但小说明显具有异域风格和特色。革命者的形象、心理、革命手段、以及革命场景与真正中国革命都是不同的。马尔罗在中国的生活经验几乎是空白的,他的创作灵感多源于其多年来对亚洲革命运动的考察和亲历,以及在香港和广州的生活见闻 [5]。

马尔罗曾在柬埔寨进行冒险活动,发掘了几块古代石雕,在准备运回法国的途中,被殖民当局发现,石雕被没收,他也被法院起诉。他在印度支那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亲身体会到了殖民当局的黑暗腐朽,并通过办报纸的方式抨击殖民当局。这些经历使他对殖民地人民的生活处境感同身受,他同情他们的遭遇,并提倡进行反抗。同时,这些经历也为他的亚洲系列小说创作提供了素材。

在他的亚洲经历中,没有直接的与中国革命有关的东西,但是他关注殖民地人民的生活,具有反殖民主义的思想,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有深切的了解。所有这些都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温床。

他在办报过程中,得到了西贡附近、华人聚居的堤岸市的国民党支部的支持与资助,他有可能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关于中国革命的最初认识。但毕竟缺少在中国生活和战斗的经历,所以他笔下的中国革命其实还是发生在中国的外国环境中,这样的构思和写作手法才能使他的小说在虚幻和真实之间绽放独特的光芒。

5. 结语

马尔罗的法国作家身份,以及在中国生活经历的缺失,使他笔下的中国成为“马尔罗式的”中国。通过中国历史事件场景的构建,他想要表达和突出的实质上还是人的境况,人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思考,对于如何抗争命运实现自我价值的思考。在他看来,艺术创作是行动,革命活动也是行动。虽然行动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超越荒诞与虚无,实现生命的无限价值。

异域视觉下的中国和真正的中国一定是不同的,由于中西文化不同,所受教育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外籍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和中国的实际形象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但毫无疑问,小说的题材反映了作家对中国革命的关注,对中国人民生活境况的关心。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的境遇》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也是对欧洲现实的映射。

基金项目

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4SZYQN76。

马尔罗作品中的虚与实

摘要: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具有多重身份。他不仅是作家,也是政治家、艺术评论家、介入政治的小说家、哲学家。马尔罗早期小说作品都以远东为创作背景,其中包括他最著名的小说《人的命运》。小说以中国1927年上海工人运动为题材,描述了以京为代表的一些人物为反抗命运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塑造了一批具有马尔罗主义烙印的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对马尔罗的作品《人的境遇》的解读,探析他的作品中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异域视觉,中国形象,荒诞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 declares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马尔罗, 著. 人的状况——中国: 1927风云[M]. 杨元良, 译. 桂林: 漓江出版社, 1990.
[2] 柳鸣九. 超越荒诞——法国二十世纪文学史观[M]. 上海: 文滙出版社, 2005.
[3] 徐真华, 黄建华. 20世纪法国文学回顾——文学与哲学的双重品格[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4] 徐真华. 法国文学导读[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8.
[5] 侯茗予. 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国革命书写——以马尔罗和横光利一为中心[J]. 上海文化, 2021(6): 42-50.

Copyright © 2025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