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n the Attitudes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towards Different English Accents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ability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different English accents, their learning preferences, and attitudes towards different accent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and quantitative (subjective projection tests) methods. Additionally, the study examines differences in accent evaluation among students with varying majors and educational lev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s generally have a strong comprehension of both local and standard English variants, and their learning preferences are a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their major,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ity. Overall, students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nine English variants studied, with English majors having a higher evaluation of non-standard English variants compared to non-English majors. Graduate students tend to have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authority and formality of English variants. This research is significant in enriching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future English variants in China, promoting respect and tolerance for English accent diversity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advancing English teaching construction in China.

Share and Cite:

Zhou, S.Y., Chen, M., Guan, S., Zhao, Y. and Zhang, X.H. (2023) A Study on the Attitudes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towards Different English Accents.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10, 1-13. doi: 10.4236/oalib.1110103.

1. 引言

英语是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也是对外交流的主要语种。在EL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环境下,迁徙与交流使英语语言本土化(re-nationalization),并导致了许多语言变体的出现,如日本英语、印度英语等,各国交流者的不同口音也成为了交际的最大障碍 [1] 。外国口音是指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因受到母语语音的影响而表现出的古怪发音 [2]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Kachru对于英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和使用情况提出了英语的三个同心圈理论1 (Three Concentrate Circles of English),即内圈(inner circle)、外圈(outer circle)和拓展圈(expanding circle) [3] 。如今外圈国家和拓展圈国家的英语使用者远多于内圈国家的英语使用者,大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内圈英语(如英式英语、美式英语)的认同度更高,对外圈英语和拓展圈英语的态度相对保守。

本研究聚焦于中国大学生对不同英语口音的辨析能力、学习偏好、态度评价和特征差异,旨在通过更加具体的横向研究,拓展语言变体的种类,加强实验结果的代表性与可推广性,丰富和发展英语应用语言学理论;引导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口音的多样性保持尊重与包容的态度,努力消除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中的文化定式和刻板印象,加强融合发展的理念,推动持续性、开放性世界英语教学的开展。

2. 国内外文献回顾

国外对于不同英语口音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已产出诸多有关世界英语变体态度研究的成果。Giles采用MGT考察了177名英国高中生对不同英语口音的态度,发现大多被试认为只有标准英语、法语口音和爱尔兰口音优美动听 [4] ;Bayard et al.的调查对象来自美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通过因子分析得到了语言态度评价的四个因子:权力、能力、亲和力和地位,研究发现RP (Received Pronunciation)的地位不再如以前占优势,美国英语的地位显著上升 [5] ;Yoshikawa研究了日本大学生对不同国家英语变体的语言态度 [6] ;Evans研究了美国、英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大学生对若干英语国别变体的语言态度 [7] ;Ladegaard & Sachdev探究了96名丹麦的EFL学习者对美国口音、澳大利亚口音、RP、苏格兰口音和考克尼口音的评价,结果表明被试仍对RP表现出明显的偏好 [8] ;Ofori & Albakry研究了加纳人对作为本国官方语言的英语的语言态度 [9] ;Rusma & Chayada选取80名泰国国际大学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利用三角互证研究法从不同角度对数据进行检验,探究泰国英语使用者如何感知缅甸英语、中国英语、印度英语、日本英语和越南英语,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本国英语口音的评价普遍高于其他英语口音 [10] ;Warda et al.采用配对伪装法测试了母语、二语英语口音和交际语境对言语可理解性和说话人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口音变化并不会影响交流 [11] ;Kim Sugene采用访谈和因子分析法考察了日本某大学的107名留学研究生对ELF环境下不同英语变体的看法,结果表明大多数被试不会将自己的口音与国家或文化身份联系起来 [12] 。

与国外相比,国内有关英语口音的实证研究起步较晚。高一虹采用主观投射测试和访谈的方式考察了中国大学生奥运志愿者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期间和之后对世界英语变体的态度和多元文化意识,研究表明虽然志愿者的语言态度更加开放,但文化定性和偏见仍然存在 [13] ;许宏晨采用主观投射测试探究了4次大型国际活动前后大学生志愿者对五种英语变体的辨识和评价,结果发现在活动后志愿者对所有口音的识辨率均有所上升 [14] ;李嘉熙采用问卷方法考察了英专生与非英专生对“标准英语”和中国英语的态度 [15] ;陈祥雨站在新角度分析了新时期提升对不同英语口音听辨能力的重要性 [16] ;曾惠峰具体研究了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英语口音的态度 [17] 。

总体看来,国内外学界在英语口音研究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工具呈现较为单一的趋势,主要形式为问卷调查,缺少实验与访谈等相关形式。纵观国外相关研究,Yooka & Lindemann将研究重点置于发言人的国籍和种族,认为其是影响大学生英语口音认同的主要因素,而忽略了其他影响因素 [18] ;Ahn & Kang将研究仅注重于语言外因素对学生产生不同英语口音态度的影响,如对英语的熟悉度,地理邻近性、社会政治环境等 [19] 。放眼国内相关研究,针对外国口音的态度研究多集中于内圈口音 [20] ,有笔者认为研究对象对内圈英语口音的评价显著高于外圈及拓展圈英语口语 [21] ,并且大多数注重于实现新形势下研究对象的国际表达 [22] 。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界关于不同英语口音的研究均有不足,鉴于此,本研究在研究主题上立足于探求影响大学生口音的各个层次的因素,且融合问卷调查、实验、访谈等方式为一体;通过较为具体的横向研究,拓展语言变体的种类、扩大样本容量;在丰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强研究结果的代表性,提高加强实验结果的代表性与可推广性,丰富和发展社会语言学理论,并为英语口音的研究提供详细理论依据。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及工具

本研究结合定量(主观投射测试2)和定性(问卷调查、访谈)的方法进行调查,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① 中国大学生是否对不同英语口音具有辨析能力?② 中国大学生对不同英语口音有怎样的学习偏好?③ 中国大学生对不同英语口音的评价如何?

3.2. 被试

本研究共有231名被试参加,被试母语均为汉语,第二外语均为英语,均通过一定水平的国家级英语考试,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挑选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被试,是将英语专业知识学习作为变量,探究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世界英语变体的态度,被试人数占比几乎持平,代表性充分;挑选本科生和研究生被试,是将深层次科研能力作为变量,考察不同教育层次的大学生对世界英语变体的态度,但被试人数比例相差较大,充分性不足。

表1. 231名被试的基本信息

3.2.1.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的被试为中国高校本科生200名(英语专业学生1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100名)及研究生31名(英语专业学生17名,非英语专业学生14名)。

3.2.2. 主观投射测试

主观投射测试的被试为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100人(英语专业50名,非英语专业50名)及研究生20人(英语专业学生1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10名)。被试均已参加问卷调查,母语均为汉语普通话,第二外语均为英语。

3.2.3. 访谈

根据主观投射测试的实验分数计算代数和,结果划分高分组、均分组、低分组和极端典型组,从中随机挑选14名本科生被试(7名英语专业本科生,7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及6名研究生被试(3名英语专业研究生,3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进行访谈。

3.3. 语料

语料选取的英语口音涉及三圈:内圈口音为英国口音、美国口音、澳大利亚口音;外圈口音为菲律宾口音、尼日利亚口音、印度口音;拓展圈口音为中国口音口音、俄罗斯口音、巴西口音。通过网站http://www.dialectsarchive.com/搜集九国口音音频并随机截取一小段,经过筛选后从每国音频中随机选取一段,最终剪辑为一段完整的音频。

3.4. 研究过程

3.4.1. 问卷调查

问卷发放借助小程序“问卷星”线上进行。问卷主要内容为被试的基本信息,并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喜好对九种英语变体进行排序。本次问卷调查使用的是自编问卷。问卷设计遵循的原则有:① 一致性原则。问卷内容设计完全服务于问卷目的,即统计被试的基本信息,以及被试对不同英语口音偏好的初步了解。② 完整性原则。该问卷内容能涵盖达到调查目的所需了解的所有内容,同时保证了具体问题中所给的答案选项的完整。③ 准确性原则。问卷的措辞、顺序、结构和版式等方面做到合理化和科学化,并提供规范的记录方式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根据问卷目的,问卷内容设计多为非量表类问题,收集样本满足研究需要,收集的样本人群为有效样本群体,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可以得到保证。

3.4.2. 主观投射测试

主观投射测试以9国英语口音音频为材料,地点为中国海洋大学内安静无噪音的教室,使用教室配置的播放工具统一播放音频。在正式测试开始之前,我们将9国英语口音的音频样本播放给被试,让被试对九国英语口音有初步认知,便于被试进行辨析,并告知被试每张量表的使用方法。测试分为两阶段进行,共耗时约45分钟。

第一阶段为口音判断测试。9段口音音频依次播放,被试每听完一段音频需判断音频内的说话者带有哪种口音。音频播放的时间间隔为10 s,被试有10 s的判断时间,并在试卷上勾选自己认为正确的口音。

第二阶段为口音印象及特征评价休息结束后,9段音频被打乱顺序再次播放给被试,被试边听边在量表上对说话者的口音印象及口音特征打分。每段音频会重复播放3次,每段间隔8 s。

3.4.3. 访谈

研究人员对被试进行一对一访谈,访谈耗时约10分钟,全程使用手机录音,访谈录音数据转写后进行定性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中国大学生对不同英语口音的辨析能力

120份口音判断量表的结果如表2所示,数据整体说明,被试对本土英语变体,即中式英语口音的正确识别率高达100%,对传统意义上为“标准英语”的英语变体,即美国口音、英国口音和澳大利亚口音的正确识别率位居第二,对于“外圈”和“拓展圈”的5种英语变体,即印度口音、俄罗斯口音、巴西口音、菲律宾口音和尼日利亚口音的识别率最低。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 [14] 基本一致。

将被试划分为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表3),可以发现英语专业被试对印度口音和俄罗斯口音的正确识别率均高达51.7%,与之相对,非英专被试的正确识别率只有43.3%和33.3%。这说明与非英语专业被试相比,英专被试对印度口音、俄罗斯口音等口音特征较为明显,或带有明显区域特色的英语口音正确识别率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中或生活中对此类特征鲜明的英语口音的接触更多、熟悉度更高,英语专业的日常学习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英语意识有一定影响。但对于相对生僻的尼日利亚口音,英语专业被试正确识别率只有28.3%,非英语专业被试正确识别率只有38.3%,二者都表现出较低的辨识度。这一结果与徐程炜、王海贞的实验结果基本符合 [23] 。

表2. 九种英语变体的正确识别率(120名被试)

表3. 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对九种英语变体的正确识别率

将被试划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表4),可以发现研究生被试对内圈口音,即美国口音、英国口音以及澳大利亚口音的正确识别率高达100%、80%以及80%,远高于本科生被试对其的正确识别率81%、77%以及59%。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由于研究生的英语学习时间更长、专业学习更细致,因此研究生对美国口音、英国口音等常见的英语变体更为熟悉。此外,这也间接体现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多使用被默认为“标准英语”的英语变体,即“内圈口音”。但考虑到本次测试只有20名研究生被试,实验结果的代表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表4数据表明,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对于本土英语变体和标准英语变体的正确识别率都远高于其他英语变体;英语专业被试对相对生僻的英语变体也有一定辨识能力,说明在语音方面的专业学习对于拓展知识视野有正面作用;研究生被试由于学习英语的时间更长、专业学习更加精细,对于常见口音的正确识别率普遍高于本科生被试。由此可见,从群体间的差异可以看出,对英语变体的辨析能力会受到自身专业、英语学习时长、使用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22] 。

4.2. 中国大学生对不同英语口音的学习偏好

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的方法探究中国大学生对不同英语口音的学习偏好。主观投射测试前的问卷调查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喜好,对9种英语口音进行排序,计算出231名被试对9种英语口音喜爱程度的平均综合分,发现美国口音和英国口音分别以7.82和7.58的得分高居榜首,中国口音以5.59的成绩位居第三,澳大利亚口音(3.81)、俄罗斯口音(3.47)、巴西口音(2.89)、菲律宾口音(2.35)、尼日利亚口音(2.08)和印度口音(1.66)的得分相差不多。可以说明被试普遍对美国口音、英国口音等标准英语变体喜爱程度更高,但同时考虑到被试对尼日利亚口音、菲律宾口音等生僻口音的熟悉度不高,可能会根据自身对该国家的了解程度进行排序,因此不能判断被试对这些口音的厌恶程度就高。

根据主观投射测试分数的结果,研究人员挑选了具有实验代表性的20名被试进行访谈。分析访谈文本后发现,大部分被试对这9种口音的态度趋向积极,但仍有个别被试认为口音太重会影响正常交流。

表4. 研究生与本科生对九种英语变体的正确识别率

认知、情感和行为取向共同构成了影响态度形成的三要素。从认知方面来看,通过判断9种不同的英语口音,被试认识到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不同语言变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英语变体使得被试开始产生批判性的自我反思,就所谓的“标准英语”这一定义进行思考。其中一名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该情况:“我觉得每个人对于‘标准’这个词的定义可能不一样,所以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也不同。如果说就我们学习的教材、资源、课程要求之类的来看,那么我觉得美式口音和英式口音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标准的英语口音,因为它是几乎所有英语学习者的第一选择。但如果不从这样一个角度看,那世界上英语变体那么多种,就没有什么标准不标准之分了。”(Zhang)在接受访谈的20名被试中,有10名被试明确表示自己并不认同“只有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才是标准英语”这种描述,还有3名被试持中立态度。在情感方面,有3名被试有认为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更加“优越”的倾向,均是从语音方面出发进行的考量,但同时他们认为“优越”一词并不合适,只是自己根据个人喜好的选择。一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回答较具代表性:“我觉得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相较于其他口音的英语,不管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在交流对话中,更具优势,因为它的发音吐字都更清晰。但这里用‘优越’二字感觉并不合适。”(Liu)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发音的可理解性,同时打破思维定式,才能巩固强化世界英语意识。在行为取向层面,被问到想要学习哪三种口音这一问题时,大部分被试都选择了美国口音、英国口音和澳大利亚口音,因为这三个国家以英语为母语;但也有很多被试表示愿意了解、学习如巴西口音、俄罗斯口音等日常学习中接触较少的口音,进行拓展学习以丰富自身知识。一名英语专业本科生认为:“……还有巴西口音,因为我也学习过西班牙语,也可以了解一下其他外语的语音对英语语音的影响……”。(Sun)

访谈结果显示,绝大部分被试对以上9种英语口音的总体评价呈积极态度,结合问卷调查的数据,可以发现目前大学生对美式口音和英式口音的了解程度和学习意愿均高于其他7种口音。大部分英语专业被试认为多年的标准英语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提升了专业能力,增强了竞争力,同时对待不同英语变体的态度也更加包容;一些非英语专业被试对此表示兴趣不高,对于自己的专业学习用处不大。从群体间的差异可以看出,对英语变体的态度评价会受到专业、学习动机、实用性等因素的影响。

4.3. 中国大学生对不同英语口语的态度评价

4.3.1. 口音印象量表和口音特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口音印象量表和口音特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总体良好,其中口音印象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920,口音特征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965,两种量表的显著性分析结果均为0.000,说明量表数据适用于进行因子分析,口音印象量表和口音特征量表的KMO值分别为0.935和0.948,说明数据可信度高。

4.3.2. 不同专业及教育层次的大学生对口音印象的评价差异

首先说明相关分析结果:口音印象和口音特征的相关分析所有数据均小于0.1,证明相关性显著,可进行回归分析。

通过对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被试的口音印象表进行平均值计算(表5),对比后我们发现无论是英语专业被试还是非英语专业被试都对美国口音、

表5. 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被试的口音印象量表平均得分

英国口音以及澳大利亚口音评价较高,这反应了传统中的“标准英语”仍然在中国大学生中占有权威地位。美国口音在“友好的”、“可靠的”、“自信的”、“有感染力的”以及“流畅的”五项描述之中得分更高,英国口音在“权威的”、“正式的”两项描述中得分较高,这可能是由于美国口音与英国口音不同的发音特点给被试造成的印象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专业被试对菲律宾口音、尼日利亚口音、巴西口音以及俄罗斯口音的印象评价整体均高于非英语专业被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英语专业学生更开放、更包容、更多元的态度,也与先前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 [24] 。

通过对比本科生与研究生被试口音印象均分表(表6),可以发现在“友好的”、“自信的”、“有感染力的”三项中,研究生被试对九种英语变体的评分均高于本科生,对于不同的英语变体,大部分研究生并未被传统的“标准英语”所束缚,也并未以歧视的眼光去对待“外圈”口音以及“拓展圈”口音,反映出研究生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但在“权威的”、“正式的”

表6. 研究生与本科生被试的口音印象量表平均得分

两项评分中,研究生被试的评分却整体低于本科生,这可以反映由于学术的要求,研究生需要阅读国外文献、参加国际会议、发表国际论文,而英语正是这一切的敲门砖,因此研究生被试对英语口音的权威性以及正式性要求更高,不同学历层次对英语变体的不同要求可以据此得到有力体现。

4.3.3. 不同专业及教育层次的大学生对口音特征的评价差异

通过对英语专业被试与非英语专业被试的口音特征评价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发现9种英语口音显著性均小于0.1,数据显著。中国口音、印度口音、俄罗斯口音以及尼日利亚口音的未标准化系数B均呈负数,分别为−3.917、−5.683、−4.950、−3.900,该数据表明英语专业学生对以上国家口音特征的评价较为消极。被试对美国口音(B = 7.117)的态度最为积极,澳大利亚口音(B = 3.900)和英国口音(B = 3.850)语音上较为接近,态度评价也差异不大。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口音虽在测试前进行的口音排序中位列第三,但却在回归分析中受到了较为消极的评价,与美国口音及英国口音不同,中国口音没有标准范式,不同学生可能对中国口音的认知不同,这可能是导致中国口音在实际测试时得分消极的原因。菲律宾口音(B = 4.333)和巴西(B = 4.950)口音虽在测试前进行的口音排序中位居后列且在九种英语变体中识别率较低,但英语专业学生对其却评价积极,这表明被试对英语变体的熟悉程度并不影响被试对口音特征的评价。这与先前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 [20] 。

通过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被试的口音特征进行回归分析,印度口音、尼日利亚口音及俄罗斯口音显著性均大于0.1,数据无意义,这可能是由于本科生被试与研究生被试人数差异较大,样本代表性不足造成的。数据显示,研究生对于英国口音(B = 11.430)、美国口音(B = 5.130)和澳大利亚口音(B = 2.720)的态度较为积极,但对中国口音(B = −4.590)和菲律宾口音(B = −5.440)的评价比较消极。但总的来看,所有被试均对生僻口音如菲律宾口音、巴西口音评价积极,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英语口音的多元性呈现包容性态势。对于消除刻板印象,保持平等开放的英语学习环境来说,这是正面积极的发展趋势。

5. 总结与启示

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将被试划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研究生被试对英语口音的辨识率基本高于本科生被试,对于口音印象及特征的评价也更具代表性。究其根本,是不同教育层次的学生所具有的判断能力与所接触到的教育资源有所不同,从而彰显出我国教育制度下的选拔体系起到的筛选功能。研究生具有较高的感知能力与认知能力,这一结论也在实验数据中有所体现。将被试划分为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可以发现英语专业被试对不同英语变体的辨识度更高,对口音印象与特征的评价更鲜明准确,可见学科系统划分的效果显著。英语专业学生所接触的英语种类更多,对于英语语言本身的熟悉度更高,英语感知能力也更强,且自身内化形成的语感与学科素养皆是口音判断与口音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

结合问卷及访谈结果共同分析,值得肯定的是被试对于英语口音的包容程度较高,对于英语口音印象的反应程度也较为积极,我国在高等教育英语教学普及方面的成果窥一斑而知全豹。其次,大学生对美式口音和英式口音的了解程度、学习意愿、交流水平均高于其他英语口音,可见大学生英语学习资源具有较高的标准性与前瞻性,穷源朔流地学习一种语言的文化根基,其所习得的英语的实用性更强,交流的受众范围也更广。

从本文创新性研究结果出发,大学生对英语变体的态度评价受到专业、学习动机、实用性等因素的影响,且不同学历层次对英语变体产生的不同要求,显示出欲逾越不同层次学历之间的鸿沟道阻且长;大学生对于英语口音多元性的包容性态势,是全面实现平等开放的语言学习环境的催化剂;本文开拓性地触及到的研究生对常见的英语变体更为熟悉这一现象,间接体现出的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多使用默认“标准英语”的英语变体,即“内圈口音”的现状,将对我国的英语教学范式将产生一定的启示。

我国大学生应主动增加世界对英语口音多样性的尊重性与包容性,端正对不同英语口语的态度,虽然努力消除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中的文化定式和刻板印象道阻且长,但我们可以从使英语学习者更加尊重英语文化多样性做起,努力向推动全社会学习者尊重文化多样性方面开拓,加强融合发展的理念。

致 谢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思绪所至,回忆重重。

一朝沐杏雨,一朝念师恩。首先,我们要诚挚感谢指导老师李景娜老师。感谢您陪我们字斟句酌,在我们偏离轨道时及时指正,在我们进入瓶颈期时给予鼓励,倾尽所能地点播和指导我们。感谢您的体谅、包容与关爱。从论文的选题到最终成文,每一封邮件,每一条语音,这些点点滴滴无一不记录着您的心血。您在学术研究上对我们的辛勤栽培和耐心教导,让我们养成了虑周藻密的研学习惯,让我们在面对未来的考验时愈发严谨、稳重与坚韧。而您本人在学术方面事必躬亲的态度也为我们树立了领航标杆,我们会以您为榜样,为能成为像您一样优秀的学者而不断努力。

其次,感谢本学院其他老师对我们的支持与信任,正因为有各位学贯中西的精英们,我们的成果才得以从一块不起眼的石头,渐渐被打磨成形。

此外,感谢张欣华学姐对我们的引导。对于从未着手过学术研究的我们而言,初期阶段异常艰难,我们甚至连搜索文献的引擎都使用得十分生疏。在进退维谷之际,是学姐为我们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参考文献,细致地向我们讲解了关于团队项目的细节,在发现我们的问题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并迅速调整修改。学姐的出现使一头雾水的我们渐渐摸索到了方向,亦步亦趋地将项目向前推进。还要感谢参与相关实验的各位同学们,如果没有你们提供的宝贵的测试材料,我们就无法扣上整个链条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每一篇文章都有结尾,每一项挑战也都有尽头,可人生的探寻却是无穷无尽的。到这里,此次研究已经结束,但我们的学术之旅才刚刚开始。感谢所有的挑战,感谢所有的经历,这一切回忆都会化作更好的我们,与我们融为一体,去迎接更广阔与未知的挑战。

中国大学生对不同英语口音的态度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定性(问卷调查、访谈)和定量(主观投射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中国大学生对不同英语口音的辨析能力、学习偏好、态度评价,并进一步研究不同专业和教育层次的大学生对不同英语口音的评价差异。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本土英语变体和标准英语变体的可理解性较强,学习偏好会受到自身专业、学习动机以及实用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对九种英语变体的态度整体积极,英语专业学生对于本土英语外的非标准英语变体的评价总体比非英语专业学生要高,研究生对英语变体的权威性及正式性要求更高。本研究在丰富中国未来英语变体研究的相关理论、增加中国大学生对英语口音多样性的尊重与包容以及推进我国英语教学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世界英语,英语口音,语言态度,中国大学生

NOTES

1三个同心圈理论,即英语的世界性传播可以用三个同心圈来表示,它们显示了它在跨语言、跨文化环境中的传播形式、获得模式和功能领域。这三个同心圈分别是:内圈,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外圈,指英语不是母语,但是第二语言或官方语言的国家,如新加坡、印度、菲律宾等国;扩展圈,指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如德国、中国、日本、韩国等。

2主观投射测试(Subjective Reaction Test)即用不同的英语口音音频为刺激材料,被试听完录音后在量表上对口音做出评价。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范勇, 张广磊, 张洋溢. ELF环境下在华各国留学生对英语国别变体的语言态度研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40(3): 69-81.
[2] Bussmann, H. (1996) 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Routledge, London.
[3] Kachru, B.B. (1990) The Alchemy of English: The Spread, Functions and Models of Non-Native Englishe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Champaign.
[4] Giles, H. (1970) Evaluative Reactions to Accents. Educational Review, 22, 211-227. https://doi.org/10.1080/0013191700220301
[5] Bayard, D., Weatherall, A., Gallois, C. and Pittam, J. (2001) Pax Americana? Accent Attitudinal Evaluations in New Zealand, Australia and America. 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 5, 22-49. https://doi.org/10.1111/1467-9481.00136
[6] Hiroshi, Y. (2005) Recognition of world Englishes: Changes in Chukyo University Students’ Attitudes. World Englishes, 24, 351-360. https://doi.org/10.1111/j.0083-2919.2005.00416.x
[7] Evans, B. (2005) “The Grand Daddy of English”: US, UK, New Zealand and Australian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Varieties of English. In: Langer, N. and Davies, W., Eds., Linguistic Purism in the Germanic Languages, De Gruyter, Berlin, 240-251. https://doi.org/10.1515/9783110901351.240
[8] Hans, J.L. and Itesh, S. (2006) ‘I Like the Americans... But I Certainly Don’t Aim for an American Accent’: Language Attitudes, Vitalit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Denmark.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27, 91-108. https://doi.org/10.1080/01434630608668542
[9] Ofori, D.M. and Albakry, M. (2012) I Own This Language That Everybody Speaks: Ghanaians’ Attitude toward the English Language. English World-Wide, 33, 165-184. https://doi.org/10.1075/eww.33.2.03ofo
[10] Kalra, R. and Thanavisuth, C. (2018) Do You Like My English? Thai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Five Different Asian Accents. Arab World English Journal, 9, 281-294. https://doi.org/10.24093/awej/vol9no4.21
[11] Nejjari, W., Gerritsen, M., VanHout, R. and Planken, B. (2020) Where Does a ‘Foreign’ Accent Matter? German, Spanish and Singaporean Listeners’ Reactions to Dutch-Accented English, and Standard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Accents. PLOS ONE, 15, e0231089.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31089
[12] Kim, S. (2021)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in Japan: Multilingual Postgraduat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English Accents.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1, 1-15. https://doi.org/10.1080/01434632.2021.1909053
[13] 高一虹, 林梦茜. 奥运志愿者对世界英语的态度与多元文化意识——北京奥运会前、奥运会中的考察[J]. 中国外语, 2010, 7(2): 99-105.
[14] 许宏晨, 高一虹. 四次大型国际活动前后大学生志愿者对世界英语的态度[J]. 外语教学, 2014(1): 43-48.
[15] 李嘉熙. 中国大学生对标准英语及中国英语的态度[J]. 校园英语, 2015(15): 12.
[16] 陈祥雨. 新时期提升外语口音变体听辨能力的重要性[J]. 文化学刊, 2021(12): 191-196.
[17] 曾惠峰. 关于英专学生对中国英语口音态度的质性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东南大学, 2021.
[18] Cheongmin, Y. and Stephanie, L. (2013) The Role of Speaker Identification in Korean University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Five Varieties of English.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34, 279-296. https://doi.org/10.1080/01434632.2012.734509
[19] Ahn, S.Y. and Kang, H.S. (2017) South Korean University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Different English Varieti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Learning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38, 712-725. https://doi.org/10.1080/01434632.2016.1242595
[20] 周榕, 陈国华. 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英语态度偏好与实际口音特点研究[J]. 现代外语, 2008, 31(1): 49-57.
[21] 易欣欣. 中国大学生对世界英语口音的态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大学, 2017.
[22] 裴正薇, 魏可晗. 我国大学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英语口音态度历时研究[J]. 外语界, 2021(2): 63-71.
[23] 徐程炜, 王海贞. 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语音变体的可理解性研究[J]. 海外英语, 2016(10): 206-208.
[24] 薛小姣. 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母语者评判英语外国口音的比较研究[J]. 现代外语, 2016, 39(5): 729-730.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