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n the Lack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Pingping Yang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China.
DOI: 10.4236/oalib.1109196   PDF    HTML   XML   73 Downloads   671 Views  

Abstrac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root and soul of a n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English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aiming to find a better way of integration. The survey found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integration process, such as the school atmosphere, teachers’ quality,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the cultural cont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cultural tests, and the ability to appreciate foreign cultures.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eachers’ teaching concepts, build school-based courses, attach importance to textbook design, select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follow students’ cognitive development laws, improv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English teaching, students’ cultural awareness can be cultivated, their English expression abil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be improved, their value orientation can be expressed, their cultural confidence can be strengthened, Chinese stories can be told well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be carried forward.

Share and Cite:

Yang, P.P. (2022) A Study on the Lack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9, 1-13. doi: 10.4236/oalib.1109196.

1. 引言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其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程思政课课程群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具有重要作用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中华优秀文化对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文化意识能够帮助辨别中外文化异同,更得体地使用语言,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3]。提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融入符合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文化内容。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阶段,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母语文化,更有利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得体地运用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外语学习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由此观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越发重要。

2. 文化的重要性

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 1953)认为文化无时无刻不在调节我们的生活,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到我们死去,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我们都承受着持续不断的压力,遵循其他人为我们创造的某些类型的行为 [5]。例如在庆祝农历新年时,不论是在哪里工作人们都希望尽快的在大年三十前回家。人们在无意识地遵循着某种类型的行为。吃饭的时候如果长辈们没有就座,没有开始用餐,其他的晚辈最好不要开始用餐,以此来表达对长辈的尊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行为的事情,但是它确确实实地正在发生。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甚至制约着人们的行为。

文化的育人功能体现在使个体的人成为社会的人,即“化”人的过程 [6]。文化的教育价值在于将自然的人社会化和个性化。通过文化教育,使人慢慢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同时能够与社会和谐发展,并且最终能够取得社会成员资格,这就是所谓的人的社会化过程。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刘振凯认为文化的终极目标是“化”人,文化的最终成果就是人格。通过对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独特的思想行为模式,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精神内核。

3. 文化的界定

基于对文化这一概念的不同认识,学者们对文化进行了不同的分类。著名人类学家Edward Taylor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关于文化提出著名定义,即“所谓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7]。在当时颇具影响力。Edward T. Hall (1966)认为人类生活没有一个方面不受文化的影响和改变 [8]。Kluckhohn提出的关于文化的定义是:“所谓文化是指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样式,包括显型的和隐型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一切,他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南而存在” [9]。

中国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如胡适认为“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 [10]。梁漱溟把文化界定为“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其中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物质生活。他曾说:“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生活上抽象的样法是文化” [11]。他所说的生活“方式”或“样法”是一个意思,是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衣俊卿认为,要揭示文化的本质至少要关注两方面的基本特征:“首先文化具有人为的性质它是人类的本质活动的对象化。……其次文化具有群体性它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被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共同的行为模式” [12]。

牛新生提出关于文化主题的分类标准,这一标准比较全面,以文化的组成要素为依据将文化分为以下五类:“1) 物质文化,指人类加工改造而成的一切实用物品,包括各种工具、用具、食品、烟酒、服饰、建筑物等;2) 精神文化,指一切体现人类文明的文化因素,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地理、音乐、电影等;3) 社会文化,指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反映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文化因素,包括社会组织、经济团体、教育机构、家庭结构等;4) 行为文化,指与人类行为有关的一切文化因素,既包括人际交往行为(语言和非语言)、礼仪规范、行为准则等,也包括非交际性的一般社会行为,如度假休闲、恋爱结婚、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5) 观念文化,指与人类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关的一切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 [13]。对于文化的这一分类比较全面且完善。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同学者也持不同的观点,对其有不同的定义。

李宗桂认为“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的、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 [14]。另有学者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以前中华民族创造的,并能够经过现代意义上的创造性转换而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包含物质形态层面、知识技术层面、行为层面、文学艺术层面和思想精神层面等 [15]。综上笔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文简称传统文化)是指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

4.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第一,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需要。南京大学从丛教授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症,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中国学生不能用英语很好地表达中华文化 [16]。一直以来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偏于强调目的语文化输入的现象,而忽视了母语文化的输出,导致中国学生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解决文化失语现象迫在眉睫,为了实现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将在各个学段融入不同的符合学生认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融入传统文化,通过比较中外文化,使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第二,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当今社会人们受外国文化的冲击比较大,人们更偏向庆祝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把庆祝西方节日当作是一种时尚,对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无感,或者认为是不时尚的,且不能凸显个性。因此对西方节日的了解要比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更多。在谈论时,总能将西方节日讲解的十分清晰,并且也知道很多西方文化的英语表达。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节日了解甚少,或者了解也是一知半解的。例如讲不清楚新年的由来和贴春联的深刻寓意,不了解剪纸的由来等等。所以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可以说是更难了。因此在中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为重要。

第三,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文化意识。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从而使学生能够欣赏、鉴别美好事物,并且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以便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要求,文化意识目标一级,能用简单词句描绘图片内容,初步具有观察识别比较中外文化的意识;文化意识目标二级,能用简单语句描绘所学的与中外文化有关的具体事件,初步具有观察识别比较中外文化的能力;文化意识目标三级,能用所学语言描述文化现象与文化差异,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认同中国文化,树立国际视野,具有比较判断文化异同的基本能力。由此观之融入传统文化是遵循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内在需要。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英语教学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了解中华有秀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融入情况,发现其融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寻找积极有效的应对之策。

5.1.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不足

文化是语言教学的重要部分,众所周知几乎所有语言教材都包含文化因素 [17]。通过对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的分析我们发现其融入文化数量不多、文化内容在各年级分布不均衡,以及融入文化种类不全面等问题。初中人教版英语教材共有5册书,其中七年级上下册各有12个单元,八年级上下册各有10个单元。九年级(一本书不分上下册)一共有14个单元。每个单元主要由Section A (词汇和语法),Section B (内容拓展)两大部分和Self Check (学生水平检测)组成。对5册中学英语教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期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总体呈现情况,便于读者对教材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内容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了解与认识。

笔者根据牛新生的文化分类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对2019年印刷的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呈现的传统文化进行如下分类:1) 物质文化,包括交通工具、饮食习惯、名胜景观等;2) 社会文化,包括家庭结构、体育赛事等;3) 行为文化,包括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等;4) 观念文化,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5) 精神文化,包括音乐艺术和文学作品等。这五类文化在教材中的具体分类如下:

5.1.1.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之一,包括建筑、食品、服饰、交通工具、公园等(牛新生,2002) [13]。但是本研究中的教材介绍物质文化时主要包括交通工具、饮食习惯、名胜景观三类。

表1. 人教版初中教材中有关物质文化的内容

结合表1,笔者将从交通工具、饮食习惯、名胜景观三种类型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分析:

1) 交通工具

有关交通工具的中华文化内容在七年级下册Unit 3中出现过一次。出现在阅读部分,主要讲述在中国山村里的孩子,因为没有桥和船只能依靠绳索渡河。文章结尾处问道他们想拥有一座桥,他们会梦想成真吗?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他们的梦想实现的可能性很大,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2) 食品

中国人在“吃”方面十分重视,家喻户晓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教材中涉及到饮食有两处,一处是在七年级下册Unit 10过生日时中国人习惯吃面条,另一处是八年级上册Unit 8关于过桥米线。通过中外对比,辩证的看待中外的饮食文化。中外两种饮食文化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存在习惯上的不同,同时也会引发学生思考,存在差异背后的原因和价值取向。有利于学生多维的角度看待他国文化。

3) 名胜景观

名胜景观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和民族的财富。教材中出现了长城、故宫、天安门、北京胡同、贵州黄果树瀑布等具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能使学生理解名胜景观背后的历史意义,不但有利于学习者凝聚民族认同感,而且能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地方历史文化传统,讲好中国故事。

5.1.2. 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是不同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且反映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和结构文化。具体来说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因素。它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是真实的存在的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牛新生,2002) [13]。这类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增加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也能够提高跨文化意识。

在总结社会文化出现在教材中的内容时,发现教材中并未涉及此类文化内容。教材是教师教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虽然教材中的材料没有涉及,但是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依据教材中出现的话题,向学生渗透该部分相近的传统文化。例如讲解中国伟大的科学家团队,航空航天的科学家们、体育赛事的运动员们等。虽未在教材中呈现,但是不能忽视此类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这类文化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且有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5.1.3. 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指的是和人类各种行为相关的所有文化因素。不仅包括人际交往行为还包括非交际性的一般社会行为 [13]。学习行为文化,能够了解不同群体的交际方式、礼仪规范、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和度假休闲等,能够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分析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内容(表2),可以将本套教材中涉及的行为文化内容分为两类,分别是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

表2. 人教版初中教材中有关行为文化的内容

有关风俗习惯的中华文化在教材中出现两次,其中七下Unit 6中主要介绍在国外过端午节朱辉没有吃粽子也没有龙舟比赛看,给家人打电话,充满思念之情。此外九年级的教材中Unit 2中介绍了中国的中秋节。行为准则或习惯方面出现两次,在九年级Unit 10中呈现了握手礼和筷子礼仪。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增加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精神内核。对行为习惯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成为更符合社会要求的文明人和社会人。

5.1.4. 观念文化

观念文化指与人类世界观、价值观有关的所有文化因素,主要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等 [13]。本套教材中涉及的观念文化话题仅包含价值观念这一主题。

表3. 人教版初中教材中有关观念文化的内容

教材中涉及观念文化的传统文化内容为2次(表3)。八上Unit 4谈论对选秀节目中有才华的人的不同看法,认为其中有虚假现象,从而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八下Unit 7中阅读板块介绍大熊猫的生存现状,从而号召人们保护大熊猫和保护大熊猫的生存环境。进一步号召人们保护和大熊猫一样濒临灭绝的动物。价值观念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换句话说,它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教材中关于价值观念的中华文化上来说,教师应在这部分内容上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学生表达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每个学生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5.1.5. 精神文化

根据牛新生对教材文化主题的分类标准,精神文化包括文学作品、历史地理、音乐艺术和电影作品等 [13]。本套教材中涉及的精神文化话题涵盖两类,分别是音乐艺术和文学作品(表4)。

表4. 人教版初中教材中有关精神文化的内容

1) 音乐艺术

七年级下册Unit 1涉及关于音乐艺术的传统文化内容是打鼓,九年级Unit 9中呈现了乐器二胡和二胡演奏的乐曲二泉映月。感受音符的跳动,领悟其中的情感。除了音乐带来的内心感受之外,还有中国的陶艺、剪纸、孔明灯等来的视觉震撼。音乐及其他艺术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还承载这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怀。通过对乐器、乐曲和其他艺术形式的了解,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2) 文学作品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文学作品文内容呈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后羿射日,西游记,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故事。这些文学作品中蕴藏中国古代人民的精神。了解中国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学生感受中华文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进而激发其民族自豪感。

综合以上分析,教材中没有涉及社会文化方面的传统文化内容。关于此类文化,中国重大历史事件方面,可以融入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在科技方面,可以涉及中国指南针,印刷术等;在教育方面,可以呈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传统文化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多维度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笔者对上述五种中华文化类型进行梳理,具体情况如下:

表5. 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类型及数量比例

从表5可以看出,对于这五种文化类型,本套教材传统文化内容涉及了四种类型,其中没有涉及社会文化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其中占比最多的是物质文化,约占总传统文化数量的49%,其次是精神文化约占总传统文化数量的31%,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内容涉及较少,仅占11%和9%。

由此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总体呈现数量不多,呈现文化种类不全面、内容分布不均衡等问题。5本书中呈现传统文化数量为35,如果平均到每册书中,每册书仅仅包含7个传统文化内容,显而易见其数量不多。七年级上册各个单元中没有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相比之下在八九年级中融入的文化内容多一些。呈现传统文化内容不全面,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社会文化相关的文化没有融入到教材中。其呈现方式主要是以图片的形式,虽然图片的形式对学生直接感知有帮助,但是对学生理解其内涵、输入传统文化知识没有很大帮助,反而会阻碍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英文表达。学生仅仅是看看图片,看个热闹,潦草结束,会忽略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5.2. 学校文化氛围不足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也是学生接受文化熏陶的重要场域。很多学校缺失中华优秀文化的校园氛围,无论是传统文化的显性还是隐性教学都还不够。由于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课程研发团队、课程内容研发、以及实施等复杂的过程,因此很少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包括校本化实施过程中的课程选择、修订、改编,也包括对国家预留课程空间的全新的开发。一个完整的课程开发过程大致涉及目标的确立、学习经验(或称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方案或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内容和结果的评价等课程因素。根据美国课程论学者肖特建构的课程开发策略模型,这一过程需要专业的负责人来主导如学者,课程专业工作者或者内环境专家(教师、学生、校长、家长等)或各方面人员的平衡协作 [18] [19]。即便有的学校已经有校本课程,但是其多半以文化知识传授为主,缺少真实情景的文化体验。许多课程开发者将传统文化视为静态化的知识,产生了传统文化知识化的取向 [20]。忽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以及忽视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鉴赏和深刻理解。

5.3. 教师传统文化底蕴不够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也影响着文化教学的效果。教师如果能够了解更多的文化内容,在课堂上也将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文化内容,并且能够很好的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来,学生也将了解不同的文化内容,以便学生能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现如今很多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还不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了解的不够全面,体会不够深刻。当教师理解不深刻,那么直接导致讲解不够深刻,自然学生也就体会不到其深刻内涵。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忽略母语文化教学的内容,认为英语教学应该多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对本文化内容很少提及。教师未能转变教学思想,在应试教学中仅仅教授考试中可能会涉及的知识,从而忽略文化内容的教学。虽然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及中国文化内容但也仅仅是作为英文知识掌握,并未讲解其如何运用于跨文化交际,未能提高学生的英文表达以及恰当运用能力。

5.4. 学生缺少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教学过中受教的一方。由于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了解不多,课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式不当,融入内容不符合当前学年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时,导致学生对融入内容不感兴趣,无法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也就无法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以及无法激发他们积极探索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内驱力。

5.5. 英语测试单一

英语测试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方式。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强调教学评一体化,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然而如今的测试中不论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其内容主要是关于听力,语法结构,文章理解,词义为主,缺少中国文化内容。文化内容在英语测试之中的比重微乎其微,显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更少。

5.6. 学生对外国文化鉴赏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外国文化的强势入侵,以及中学教材大部分内容依托外国文化而编制,所以学生对外国文化内容比中国传统文化更清晰,例如学生更了解圣诞节、感恩节、愚人节,而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中秋节、七夕节、重阳节等节日知之甚少。甚至学生在观看国外的电影过程中,对外国文化十分崇拜。有的同学因外国文化了解得多而引以为傲,认为对外国文化了解的多,就是一种时尚,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可行对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应该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应该在课上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开展合适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可以接触不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6.1. 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是注重学生的成绩,更侧重于讲解阅读、听力、写作,往往忽视教学过程的传统文化渗透。更多的是讲解目的语的单词、句子、语法以及目的语的文化。即便出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也是将其列为知识点讲解,对其中的文化内涵没有进行深刻剖析。因此,首先教师应转变其教学思想,学生不仅应当学习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也应该学习母语以及母语文化。重视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对母语的学习有助于目的语的学习,对母语文化的学习也有助于理解目的语文化。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重视英语和母语文化在教学中所占比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文化体验的课堂活动。

6.2. 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

根据地方特色,开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例如重庆市合川区新华小学开发了“三香文化”课程,即“书香、墨香、心香”。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根据学校的育人理念,以及文化的育人价值,开发多元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培养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课程开发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文化体验中,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使学生沉浸在文化体验中,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不断使学生从对文化知识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坚定文化自信。

6.3. 优化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

教材既是课程产品,也是文化产品(Graves, 2019) [21]。在对初中人教版英语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分析时发现传统文化内容分布不均衡,文化内容设计不全面。为此,教材编写者应全方面考虑传统文化融入的内容,因为英语教材是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英语教学中的主要辅助手段。在“大思政课”建设的倡导下综合考虑传统文化内容和占比。

6.4. 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一定的前提下,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中西对比分析讲授文化知识。同时在学生理解文化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文化体验。学生在亲身体验过之后才能真正的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层意义。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播放适合的影片,从视听说多个维度的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讲好中国故事。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整体把握好课堂内容,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抓重点。英语课堂让要以讲授英语知识为前提,在不影响主要知识传授的同时,尽可能高效地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的表达,增强本民族文化自信。

6.5. 重视学生认知以及接受能力

中小学不单独开设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而是将其融入到国家的三级课程 [22]。因此,在不同学段融入不同的传统文化内容,要遵从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的实现自我建构。教师在充分了解教材中的文化的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综合考虑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及以学生可以接受的策略和形式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融入到英语教学中。由于教材中呈现的传统文化内容不全面,教师可以基于文本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融入适当的文化内容。传统的知识观下的教材观是“教教材”,智慧观下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 [23],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调节融入传统文化的张力。但是融入文化时,不单单是拿来主义,而是文化筛选的过程,融入符合国家核心价值观和伦理观,能够培养学生人格品质的文化内容 [22]。因此对教师的素养要求也不断提高,应充分理解国家的核心价值内涵,落实“大思政课”建设,培养学生立德树人,培根铸魂。

6.6. 改进教学评估方式

许多学者都认为很有必要将文化因素纳入考试范围。其中高度重视和关注文化测试的外国学者Moore曾提出文化测试应占综合语言测试的20% [24]。我国传统的英语学科的教学评价多以对词语、语法结构、语篇理解、写作为主,极少涉及文化内容的测试。文化内容的融入有助于学生形成图式,在阅读理解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因此,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评价中都应将文化内容作为其中的考核内容。中学阶段我们最熟知的一定是中考,中考具有权威性和选拔性,在中考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测试内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和教师的重视。通过测试的反拨作用,增强学生对文化探索的主观能动性,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将改善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忽视传统文化渗透,重视单词、语法结构讲解等传统的教学内容的现象。除了终结性评价,也应注重学生形成性评价中关于传统文化的测试。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教学评一体化,有教也应当有评,无论是口头上的还是书面上的,无论是测试还是考察,都将融入有关传统文化内容的评估。关于文化测试的比例还要进一步综合考虑学科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等。文化测试的比重旨在融合测试中文化因素与语言因素的比重 [25]。对于中学生的测试中有关文化因素的占比要多方面考虑,既要考虑文化因素占整个评估中的比例,也要考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因素中的占比。通过有效评价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达能力。

6.7. 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开展教师素养的培训课程,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以及传统文化深刻蕴意的理解与体会。教师之间可以开展关于传统文化内容的分享。请有关传统文化的专家给予文化知识的介绍以及讲解。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更好理解其文化内涵。以及开展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座谈会等活动。教师也应有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课余时间多阅读有关文化的书,不断提高个人的素养。教师可以在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美学知识方面不断充实自己 [26]。教师也应贯彻终身学习的思想,与时俱进,增长知识,丰富个人技能,更好地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 结语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缺失现象的对策研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学英语教学中。合理利用教材,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融入符合学生认知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助于解决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帮助学生增强母语文化意识,坚定文化自信,通过文化对比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从而提高鉴别美欣赏美的能力和学习及掌握语言的能力。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讲好中国故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现象对策研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本文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融入现状进行分析,对融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应对之策,旨在探寻更好的融入方式。调查发现,当前的融入过程在学校氛围、教师素养、学生主观能动性、教材文化内容、文化测试、对外国文化鉴赏能力等仍存在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未来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建设校本课程、重视教材设计、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改进评估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融入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达能力,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坚定文化自信,在跨文化交际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英语教学,对策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 declares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Z]. 2022-08-10.
[2]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 2017-01-2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4]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5] Bram, J., Kroeber, A.L., Kluckhohn, C., Untereiner, W. and Meyer, A.G. (1953)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8, 442-443. https://doi.org/10.2307/2087565
[6] 郭元祥, 刘艳. 论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育人[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20, 40(4): 31-37.
[7] [英]爱德华. 泰勒. 原始文化[M]. 连树声, 译.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
[8]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教学与研究[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9] Cornelius, G. (1981) Orientation Overview. Background Paper No. 5, 1981 World Congress.
[10] 胡明. 胡适选集[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 188.
[11] 罗荣渠. 从“西化”到现代化[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58-59.
[12] 衣俊卿. 文化哲学[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7-8.
[13] 牛新生.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6): 80-83.
[14] 李宗桂.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 学术研究, 2013(11): 35-39.
[15] 王学伟.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7(6): 73-77.
[16] 从丛. “中国文化失语”: 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 光明日报, 2000-10-19.
[17] Kramsch, C. (1993)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8] 徐玉珍. 校本课程开发: 概念解读[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1, 21(4): 12-17.
[19] 徐玉珍. 是校本的课程开发, 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再解读[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5, 25(11): 5-11.
[20] 李洪修, 刘博囡. 校本课程开发中传统文化融入的问题透视与实现路径[J]. 课程.教材. 教法, 2021, 41(1): 10-15.
[21] Graves, K. (2019) Recent Books on Language Materials Development and Analysis. ELT Journal, 73, 337-354. https://doi.org/10.1093/elt/ccz026
[22] 陈云龙, 任建英, 曾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探讨[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19, 39(12): 89-95.
[23] 赵占良. 试论教材的功能定位[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21, 41(12): 4-10.
[24] Moore, Z.T. (1997) The Portfolio and Testing Culture. In: Heusinkveld, E.R., Ed., Pathways to Culture, Intercultural Press, Yarmouth, 617-644.
[25] 张卫东, 李洁. 外语教学中文化测试的理论探索[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10(2): 36-41.
[26] 邓志伟. 论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建构[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 37(11): 59-63+68.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