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mpow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mpow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analyzes the rol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xcav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enriching teaching resources,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optimizing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expounds its application effects combined with specific teaching case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but issues such as data securi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roles also need to be addressed i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Share and Cite:

Xu, Q. (2025)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mpow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12, 1-7. doi: 10.4236/oalib.1114344.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不仅要注意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更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2]。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将价值塑造深度融入专业知识体系[3],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指引。大学英语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语言教学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使命。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存在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难以精准评估等问题。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手段。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可以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增强课程思政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索人工智能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通过整合人工智能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其意义在于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学科课程思政与人工智能融合提供参考和借鉴。

2. 人工智能赋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一种理论和方法论,强调个体在认知和理解世界时是如何构建、建立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模式的。建构主义认为人类并非被动地接收外界信息,而是通过自身的经验、思考和交互,主动地构建对世界的理解和知识。皮亚杰认为,遗传认识论的创造者,他认为知识的地位是成长的;知识结构通过相互作用而发展起来的。在《行为与进化》一书中,皮亚杰说“行为是进化的动力”[4]。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如虚拟语言环境、智能交互学习平台等,学生在这些情境中与人工智能系统及教师、同学互动交流,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同时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2.2.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理论的核心提出者是Gunther Kress和Theo van Leeuwen,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首次系统化地构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5]。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认为,语言不是唯一的意义表达形式,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模态都可以参与意义的构建和传递。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整合多种模态的教学资源,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更加丰富和生动的教学素材。例如,通过智能翻译软件可以展示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对同一思政主题的表达,利用视频编辑软件制作包含思政内容的英语教学短视频,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感知和理解思政元素,增强学习效果。

3. 人工智能赋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优势

3.1. 精准挖掘思政元素

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对大量的英语教学文本进行分析,精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例如,利用语义分析工具对英语教材中的文章进行剖析,识别出与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等相关的词汇、语句和主题,帮助教师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内涵,从而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政教育。以《新目标大学英语》第三册中的一篇关于世界变化的文章为例,人工智能可以分析出其中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思政元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这些话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全球视野。

3.2. 丰富教学资源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整合网络上的海量资源,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通过智能搜索引擎和资源推荐平台,教师可以获取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英文新闻、影视片段、学术论文等,这些资源不仅涵盖了语言知识,还包含了丰富的思政内容。比如,在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课程时,教师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搜索到国外媒体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等的报道,以及相关的英文纪录片,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中西节日习俗对比,增加学生对学习西方文化和英语的兴趣。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偏好,为学生个性化推送学习资源。

3.3. 创新教学方法

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教学工具和平台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智能互动教学系统可以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实时互动,通过在线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思政话题的讨论和交流。智能写作辅助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英语写作练习,同时对学生写作中体现的思想观点进行分析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此外,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也可以应用于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如模拟国际交流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践行思政理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

3.4. 优化教学评价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往往以考试成绩和教师主观评价为主,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政素养的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多维度的评价。例如,通过学习平台记录学生的参与度、讨论发言情况、作业完成质量等数据,分析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价值观和态度。同时,利用智能评分系统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写作内容等进行客观评分,并结合情感分析技术评估学生在语言表达中蕴含的情感倾向和思想观点,为教学评价提供更加全面、客观、精准的数据支持,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4. 人工智能赋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案例

4.1. 教材分析

本次教学设计以《新目标大学英语》Unit 4 Art Inspiration为例,单元主题是艺术灵感。课文“Starry Night”描述梵高的著名画作星空的创作背景,构思灵感,及画作介绍。

4.2. 研究对象

授课对象为会展专业2301班。该班学生为大二学生积极活跃,乐于探究和模仿,已经通过大学计算机二级。学生英语基础尚可,80%同学已经通过大学英语4级,但艺术类主题知识储备不足,口语普遍偏弱,分析文章信息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有待提高。

4.3. 教学实践过程

课前,教师利用智能教学平台(学习通)为学生推送包含思政元素的预习资料,如英语短文、视频等,并布置相关的预习任务,学生通过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利用智能翻译工具豆包和在线词典解决语言障碍,同时思考思政问题。例如:教师推送了文化自信的视频和相关文章,让学生预习并思考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以及怎么加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在课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智能教学平台开展互动教学,利用平台的在线讨论功能,组织学生围绕预习内容和课程中的思政话题进行讨论,如“大学生如何宣传或传播中国文化”。教师还可以利用平台的抢答、投票等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同时,借助智能教学平台的投屏功能,展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优秀成果和思考观点,进行点评和分享。例如,在讨论中,有学生分享了一些知名博主如李子七的视频在外媒走红的原因,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语言学习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课后,教师通过智能教学平台布置作业和拓展任务,如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关于中西名画的ppt或短视频,学生可以借助智能图像编辑软件和视频制作工具完成任务。平台自动记录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提交时间,并通过智能批改系统对作业进行初步批改,教师再进行二次审核和评价。通过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提高了英语语言能力,还增强了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流意识,实现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5. 人工智能赋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1. 存在的问题

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在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大量的学生学习数据被收集和存储,这些数据包含学生的个人信息、学习行为和思想动态等敏感信息。如果数据安全管理不善,可能会导致数据泄露,侵犯学生的隐私,给学生带来潜在的风险。

教师数字素养不足:虽然人工智能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但部分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掌握程度有限,缺乏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有效融合的能力。他们可能无法熟练运用智能教学工具和平台,难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甚至可能在教学中出现技术操作失误等问题。

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在教学中,如果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受到抑制。此外,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偏差,如果学生不加辨别地接受,可能会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5.2. 对策

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处理人工智能数据安全和学生隐私问题需要从政策法规、技术手段、教育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具体措施如下:1. 完善政策法规与监管:教育部门应制定明确的政策指南,如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明确要求构建覆盖数据安全、伦理审查、内容监管的全链条保障机制。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监管职责,对技术供应商的数据处理流程实施动态审查,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要求。2. 规范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在数据采集阶段,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仅收集教学必需的数据,避免过度采集。在存储阶段,采用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并对数据进行分级存储,实施权限隔离。在数据传输阶段,使用安全的传输协议,防止数据被拦截窃取,同时加强对API接口的权限控制。在数据处理阶段,采用隐私计算技术,防止通过模型反推获取原始数据。在数据销毁阶段,确保数据被彻底销毁,避免数据残留。3. 加强技术防护:鼓励科技公司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人工智能教育产品的安全性能,采用加密技术、匿名化处理等手段保护用户隐私。同时,定期对AI平台进行安全审计,排查漏洞,及时修复安全隐患。4. 建立白名单制度:各学校需建立健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白名单”制度,经严格审核评估,仅允许符合教育场景需求且数据安全合规的工具进入校园使用,从源头上杜绝隐私泄露风险。5. 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例如,教育师生严禁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时输入考试试题、个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数据。高校和教育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学习数据的加密存储和访问控制,明确数据使用的权限和范围,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同时,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数据安全意识教育,提高他们对数据保护的重视程度。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开展针对教师的人工智能技术培训和进修活动,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人工智能与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模式,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此外,建立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技术交流。

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教师应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避免过度依赖。在教学中,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对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辨别其中的真伪和优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认知能力。

6. 结论

人工智能赋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通过精准挖掘思政元素、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效果。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数据安全、教师数字素养不足和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等问题,需要高校、教师和教育机构共同努力,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应进一步探索其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和潜力,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Appendix (Abstract and Keywords in Chinese)

人工智能赋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探索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挖掘思政元素、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述了其应用效果。研究表明,人工智能能够有效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但在应用过程中也需关注数据安全、教师角色转变等问题。

关键词:人工智能,思政教学,大学英语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张炼.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4-11-1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 2022-07-25.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2024-11-20.
[4] Piaget, J. (1978) Behavior and Evolution. Pantheon Books.
[5] Kress, G. (2003) Literacy in the New Media Age. Routledge.

Copyright © 2025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