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ntrastive Study of Static and Dynamic State of Expressi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Landscapes ()

1. 引言
随着语言呈现的物质载体日益多元化,一门新兴的社会语言学分支学科――“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研究日益丰富。Landry和Bourhis (1997) [1] 最早提出了“语言景观”的概念,即公共设施如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一个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语言景观研究把语言标牌(linguistic signs)作为主要参考对象,主要包括路牌、广告牌、街牌、楼牌、警示牌、店铺招牌、条幅、标语、电子显示屏等(尚国文、赵守辉,2014) [2] 。除此之外,出现在任何现实环境中的所有语言实例,如宣传牌、文化衫、车身广告、产品包装、印刷品和墙壁上的涂鸦等,都进入了语言景观研究的范围。
语言景观中语言的本体结构特征是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由于语言类型的差别,语言表达可能呈现静态或动态倾向,静态与动态是人们谈及英汉差异时常提及的一对概念。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汉语多用动词,具有动态优势;而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具有静态优势。相关研究也多为在英汉互译过程中验证汉语的动态优势和英语的静态优势,缺乏一定的创新性。鉴于此,本文拟以曼彻斯特大学和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的校园语言景观为中英原创语料,对比研究英汉语的静态和动态优势,考察英汉语言的表达状态。
2. 英汉语静态和动态优势研究概况
英汉语静动态优势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学者们讨论并确立英语静态优势和汉语的动态优势。Quirk (1972) [3] 等在讨论词性时,将名词和形容词描述为静态(Static),将动词和副词描述为动态(Dynamic)。这之后,国内学者开始了对英汉语的名词动词优势和静动态优势的讨论。郭绍虞(1978) [4] 认为,西洋语法重在动词,而汉语语法重在名词。相反,林同济(1980) [5] 则认为,“汉语的特点是动词优势,英语的特点可说是关系词丰富,英语有大量的介词,有许多连词和汉语所用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
针对林郭二人的说法,潘文国(1997) [6] 认为,林郭两位的说法都有道理,只是层次不同,继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英语在理论上以动词为中心,而实际上是名词占优势;汉语理论上以名词为重点,而实际上动词占有一定的优势”。周志培(2003) [7] 也认为,林郭的说法不在一个平面上,他提出“汉语语法以名词为重点,运用频率动词占优势;英语语法以动词为重点,运用频率名词(+介词)占优势”。学界普遍认可英汉对比时所谈的英语的名词优势与汉语的动词优势都是指两种语言文本中使用名词和动词的频率,从而肯定了英语的静态优势与汉语的动态优势。
连淑能(1993) [8] 是国内学者中较早采用“静态与动态”这一对概念的,其认为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c);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叙述呈动态(Dynamic),并且总结了体现英语静态趋势和汉语动态趋势的情况。连淑能对英语静态优势和汉语动态优势的总结为后来邵志洪(2005) [9] 、刘宓庆(2006) [10] 等学者扩展、补充英汉语静动态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之后语言静态与动态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二阶段为学者们从传统语法角度验证英语具有静态优势、汉语具有动态优势,并提出翻译时的动静态转换策略。例如,王文华(2001) [11] 从名词和动词使用的角度研究英汉语言的差异,从而提出翻译对策。包彩霞(2003) [12] 通过分析汉译英中汉语动词的处理,提出了汉译英中动词处理的一些具体方法,如动词省译,动词转换成名词、介词、副词、形容词,动词译成非限定动词、独立主格结构,以及动词译成并列谓语等手段。尹振宇(2008) [13] 通过名词化、介词优势、there be句型、英语动词的虚化、(er或or结尾的)派生名词和名词在新闻标题和标牌中大量使用六个维度验证了英语的静态优势和汉语的动态优势。刘玲慧(2010) [14] 则是通过分析英汉用词差异验证了英汉语的静动态优势。此类研究大多有选择性地选取英汉互译的例子验证汉语的动态优势和英语的静态优势,缺乏创新性。
第三阶段为学者们深挖英语静态优势和汉语动态优势产生的原因。魏在江(2006) [15] 和陆国强(2007) [16] 都将英语静态优势和汉语动态优势的原因追溯到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施维(2008) [17] 则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和英汉语法构造之异质两个维度分析原因,并提出了翻译时的动静态转换策略,即汉译英时适当将一些动词转换为名词或介词词组,英译汉时则可以将名词和介词词组转换成动词。这些学者都只是从传统语法角度分析英语静态优势和汉语动态优势的产生原因。
邵惟?、邵志洪(2015) [18] 提出了语言的“表达状态”这一概念,并从传统语法和认知语法两个角度对比研究英汉语言表达状态,揭示了英语静态表现法与汉语动态表现法的机制与动因,即在英汉语际转换中,英语原文名词化非一致式往往会转换为汉语译文一致式,英语的静态表达法转换成了汉语的动态表达法。邵惟?和邵志洪从认知语法角度讨论英语静态优势和汉语动态优势的机制和动因,为语言静态与动态表达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实现了普通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两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具有跨学科意义。
总体来说,现有研究绝大多数都是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考察静态与动态转换,有选择性地挑选英汉互译的例子进行分析,验证英语的静态优势和汉语的动态优势,缺少对英汉语原创语料的对比研究,缺乏创新性。鉴于此,本研究拟以曼彻斯特大学和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的校园语言景观为研究材料,对比中英原创语料,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察英汉语表达的总体情况,以及在何种情况下英汉语具有静、动态优势。
3.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曼彻斯特大学和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的校园语言景观为中英原创语料,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察英汉语的静、动态优势情况。
笔者选择高校校园语言景观为研究语料的原因为:前人关于英汉语言的静态优势和动态优势的研究中,分析的实例多选自文学作品,少有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语言景观。而大学作为高等学府,校内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信息交流十分频繁,校内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校内的语言景观种类多样、数量丰富,从中可以探究各类英汉语文本的静态与动态优势情况。
3.1. 研究步骤
本研究分为四个步骤:样本采集、文本记录、文本分类、统计分析。
1) 样本采集拍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校内的语言标牌,其中包括指示牌、广告牌、宣传牌、条幅、标语、海报、电子显示屏等。拍摄的照片数据具有真实性。
2) 文本记录:将拍摄的照片内容转换、整理成文本文件,获得语料。
3) 语料分类:将获得的中英语料按照不同的语言功能分为四类:标语类、提示标牌类、介绍类、须知类。其中,标语类和提示标牌类文本属于短文本,字数较少;介绍类和须知类文本属于长文本,字数较多。
a) 标语类:位于广告牌、宣传牌、条幅、海报、电子显示屏等位置的标语。
中文和英文的标语都具有宣传、激励的功能,如“携笔从戎卫祖国锦绣河山沙场扬威显山大学子风采”(图1)和“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YOUR ROLE IN SHAPING A FAIRER WORLD”(图2);中文标语还具有警示作用,如“防范诈骗 小心上钩”(图3)。另外,名人名言也计入标语类中,如“学所以益才也 砺所以致刃也”(图4)和“Use your head, but follow your heart.”(图5)。

图1. 中文宣传标语

图2. 英文宣传标语

图3. 中文警示标语
b) 提示标牌类:具有提示功能的指示牌和提示牌,如“临时留观点”(图6)和曼彻斯特大学内的路牌(图7)。
c) 介绍类:包括政策、场馆、机构、人物介绍等,例如下图8、图9。
d) 须知类:包括安全须知、操作指南、注意事项等,如下图10、图11。
4) 统计分析
a) 统计上述四类中英文本的条数,在介绍类和须知类长文本中,以句号为隔断标志,每一句话记作一条。

图4. 中文名人名言

图5. 英文名人名言

图6. 提示牌

图7. 路牌

图8. 政策介绍

图9. 机构介绍

图10. 注意事项

图11. 操作指南
b) 找出各类英语文本中符合英语静态优势的条数并统计;找出各类中文文本中符合汉语动态优势的条数并统计。
c) 分别计算出四类中文文本中符合汉语动态优势的文本比重和四类英文文本中符合英语静态优势的文本比重。
3.2. 研究的参数指标
为了找出四类文本中符合汉语动态优势和英语静态优势的文本,过程中遵循的参数指标是以邵志洪总结的英语静态倾向和汉语动态倾向9为基础的,邵志洪老师的总结如下(表1)。
表1. 英语静态倾向和汉语动态倾向
笔者把邵志洪老师罗列的英语静态优势和汉语动态优势做了概括,形成了本研究统计时的参数指标,如下:
(一)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则算入英文文本具有静态优势:
1. 名词优势
例1:Free tea & coffee; Free Wi-Fi
例2:The University registers its commitment to redress the under-representation of women and other groups in science and academic leadership though its 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action plan.
例1中,只有名词词组的罗列,没有出现动词,体现英语的名词优势,计入英语的静态优势;例2中“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action plan”名词代替形容词,构成标题式短语,也可作为名词优势计入英语的静态优势。
2. 介词优势
例3:You cannot use the lifts―the dedicated “Fireman’s” lift is solely for the rescue of disabled persons.
例4:On discovering a fire
例3中“is solely for the rescue of∙∙∙”系动词直接接介词词组,体现英语的介词优势,计入英语静态优势;例4中介词词组用作标题,体现介词优势,也计入英语静态优势。
3. 动词弱化与虚化
弱化动词是指动作意味较弱的动词,英语中最常用的弱化动词是“be”,可以和表示动作的名词、介词(词组)、形容词等组合,以静态的形式来表示动态概念。
例5:There are big problems that change the world.
例6:Paper towels, facial tissue, paper napkins aren’t recyclable.
例5中的“there be”句式缺乏动态感,静态意味很明显,体现了动词弱化,所以计入英语的静态优势。例6中的“aren’t recyclable”为“be + 形容词”结构,动词弱化,可计入英语的静态优势。
4. 形容词表达动词意义
例7:All students welcome
例8:Open to everyone
例7和例8中的“welcome”和“open”皆是用形容词表达动词意义,计入英语的静态优势。
(二)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则算入汉语文本具有动态优势:
1. 动词连用
主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作谓语,动词和动词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语衔接,构成多动词谓语句。
例9:图书馆恢复开放,请提前预约,全程佩戴口罩,刷卡入馆。
例10:要佩戴口罩,注意保持手部卫生,不要触碰口、鼻、眼。
例9中的“恢复开放”、“预约”、“佩戴”、“刷”,以及例10中的“佩戴”、“注意保持”、“不要触碰”,都是动词连用,构成多动词谓语句,计入汉语的动态优势。
2. 动词(词组)充当句子各种成分
例11:热烈庆祝山东大学成立120周年
例12:力求为广大同学提供高效便携的“一站式”服务。
例11中动词“庆祝”和“成立”分别充当句子的谓语和宾语,可以计入汉语的动态优势;与此相似,例12中的动词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也可以计入。
3. 动词的重复或重叠
主要由叠字结构和排比、对偶句式造成动词的重复和重叠。
例13:为天下储人才 为国家图富强
例14:持党规之利剑 扬党风之圣洁
例13和例14都通过对偶的句式,造成动词“储”和“图”的重复、“持”和“扬”的重复。
以上就是本研究统计四类文本中符合英语静态优势和汉语动态优势语料时将采用的参数指标及举例。
4. 结果与讨论
4.1. 研究结果
四类文本中,汉语动态优势情况和英语静态优势情况如下表2和表3所示。
表2. 汉语动态优势
表3. 英语静态优势
由表2可知,汉语文本的平均动态优势占比为74.11%,其中标语类、介绍类和须知类汉语文本都具有很明显的动态优势,动态优势占比分别为78.57%、83.33%、77、27%,只有提示标牌类汉语文本的动态优势占比只有30%,可以认为此类汉语文本不具备动态优势。因此,总体来说,汉语的动态优势很明显。
由表3可知,英语文本的平均静态优势占比仅为41.47%,其中标语类、介绍类和须知类英语文本的静态优势占比分别为44.29%、42.47%、33.61%,占比皆没有超过一半,可以认为这三类英语文本不具备英语静态优势;提示标牌类英语文本的静态优势占比超过50%,达到了59.46%,但也没有超过六成,可以说提示标牌类英语文本具有英语静态优势,但不明显。鉴于此,我们认为:总体来说,英语并不具备明显的静态优势。
研究结果显示,汉语具有明显的动态优势,与我们的认知以及前人研究结果相同;然而,在英语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并不是所有类型的英语文本都具有静态优势,英语总体上来说并不具有静态优势,只有在提示标牌类英语文本中才具有静态优势。英语总体上不具备静态优势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相悖。
一直以来,“英语具有静态优势、汉语具有动态优势”已然成为学界的“固定知识点”,被人们普遍接受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然而,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不一样:本研究同样证实了汉语具有明显的动态优势,但补充了在提示标牌类汉语文本中汉语并不具有动态优势;本研究推翻了英语具有静态优势的论断,认为总体上英语并不具有静态优势。在本文接下来的4.2、4.3两部分里,笔者将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4.2. 汉语表达状态分析
由上述表2可知,标语类、介绍类和须知类汉语文本符合汉语的动态优势,而提示标牌类汉语文本总体上不具有动态优势。以下将对这四类汉语文本具备/不具备动态优势的最主要原因进行解析。
(一) 标语类汉语文本
本研究中,符合汉语动态优势的标语类文本有55条,其中因动词对偶体现动态优势的文本有42条,占比76.36%;其中因动词连用体现动态优势的文本有8条,占比14.55%;其中因动词(词组)充当句子各种成分这一指标体现动态优势的文本有5条,占比9.09%。由此可知,标语类汉语文本主要由于频繁使用对偶句式,增强了汉语动态优势。
例15:五育并举 支部共进
例16: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社交距离
例17:只留下书声朗朗 不带走一丝绿色
例18:共克时艰 共抗疫情
例19:未来属于青年 希望寄予青年
例20:热烈庆祝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
例21:人人关注消防 共筑平安校园
正如例15~19所示,汉语标语中使用对偶句式,增强了汉语的动态优势。当然,也有少数标语并不是对偶句式,如例20,动词充当不同成分增强动态优势;如例21,动词连用增强动态优势。
(二) 介绍类、须知类汉语长文本
本研究中,符合汉语动态优势的介绍类文本有60条,其中因动词连用增强动态优势的文本有50条,占比83.33%;符合汉语动态优势的须知类文本有85条,其中因动词连用增强动态优势的文本有63条,占比74.12%。由此可见,介绍类和须知类汉语文本主要通过动词连用,构成多动词谓语句,从而增强汉语的动态优势。
例22:学生事务综合服务中心秉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宗旨,自2006年建成以来,不断扩展和完善服务职能,力求为广大同学提供高效便携的“一站式”服务。
例23:高校毕业生士兵退役后一年内,可视同当年的应届毕业生,凭用人单位录(聘)用手续,向原就读高校再次申请办理就业报到手续,户档随迁(直辖市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例24:运动时多走动,少停留,不聚集,不扎堆,保持安全距离。
例25:一旦发现起火,要冷静地观察,了解火势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报警,不要惊慌失措、贻误时间。
正如宣传类文本例22、23以及须知类文本例24、25所示,在此两类汉语长文本中,汉语多用流水句,动词连用频繁,动态优势明显。
(三) 提示标牌类汉语文本
在提示标牌类汉语文本中,汉语并不具备动态优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此类文本存在于提示标牌上,受其字数限制,此类文本多采用名词(词组),大大降低了汉语动态优势的比重,从而使得不具备动态优势,例如“废旧口罩投放处”、“山大洗衣房”、“校园卡激活处”、“控车时段”、“电脑维修”等。
4.3. 英语表达状态分析
由上述表3可知,只有提示标牌类英语文本具有静态优势,而标语类、介绍类和须知类文本都不具有英语静态优势,总体上英语不具有静态优势。以下将对这四类英语文本具备/不具备静态优势的主要原因进行解析。
(一) 提示标牌类英语文本
提示标牌类英语文本中有22条语料符合英语静态优势,为了清楚地看出此类文本具有静态优势的原因,笔者又统计出各项静态优势指标情况,包括数量及占比,如表4所示。
表4. 英语提示标牌类文本中各项静态优势指标情况
由表4可知,提示标牌类英语文本主要由于具有名词优势,从而增强了英语静态优势。除了名词优势外,此类文本还体现了形容词表达动词意义以及动词弱化。
例26:Free tea & coffee; Free Wi-Fi
例27:No hot or greasy food
例28:All students welcome
例29:Paper towels, facial tissue, paper napkins aren’t recyclable.
例26、27中,提示标牌只有名词词组,例28中用形容词“welcome”表达动词意义,例29中的弱化动词“be”,这些都体现了英语静态优势。
(二) 须知类英语文本
须知类英语文本中英语静态优势占比仅为33.61%,为四类英语文本中最低,主要是因为此类英语文本中有很多指令性内容,所以祈使句使用频繁,使句子呈现出动态的行为,增加了动态倾向,从而降低了静态优势的比重。
例30:
Operate the nearest fire alarm and contact security on: 024765 22222.
Leave quickly through the nearest fire exit, closing doors behind you.
例31:
Press ‘start’
Enter a memorable 4-digit code
Press the padlock key, you should hear the lock engage.
正如例30的火警提示和例31的使用指南所示,须知类英语文本主要包括很多指令性内容,动词原形使用频繁,增加了动态优势,使得静态优势占比下降。
(三) 标语类、介绍类英语文本
标语类和介绍类英文文本总体上不具有静态优势。
标语类和介绍类英语语料中各有31条语料符合英语静态优势,为了清楚看出这62条语料具有静态优势的原因,笔者又统计出这两类文本各项静态优势指标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标语类和介绍类英语文本中各项静态优势指标情况
由表5可知,绝大多数符合静态优势的标语类英文文本是因其名词优势,还其次是因为动词弱化;绝大多数符合静态优势的介绍类英文文本也是因其名词优势,其次是因为介词优势。
例32:It will form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reater Manchester health innovation ecosystem, working together to translate world-leading research into new products and services.
例33:With the rapid increase in student numbers in the 1960s and 1970s, the University planned a major new extension of the Library.
例34:Health and Safety is about stopping you getting hurt at work or ill through work.
例35:Ability is sexless.
例32~35分别通过名词连用、名词化、介词优势、动词弱化来体现英语静态优势。然而,在标语类和介绍类两类文本中,除了符合静态优势的语料,还有更多不符合静态优势的例子,所占比重更大,如例36~38:
例36:We encourage you to use your own mug or reusable cup, and charge 20p for every disposable cup we give out.
例37:Manchester University does not tolerate discrimination, harassment or sexual violence
例38:You need to produce people whom you can trust to break the rules.
因此,标语类和介绍类英语文本在总体上不具有静态优势。
4.4. 英汉语言静动态优势小结
1) 总体而言,汉语的动态优势很明显,在标语类、介绍类和须知类文本中都具备动态优势,只有在提示标牌类汉语文本中不具有动态优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i) 中文标语多采用对偶的结构,造成动词重复,因而动态优势明显。
ii) 介绍类和须知类汉语文本中,汉语多使用流水句,动词连用频繁,动态优势明显。
iii) 提示标牌类汉语文本中,受其字数限制,近一半的提示标牌只采用名词(词组),降低了此类文本的动态优势。
2) 然而,英语总体上并不具有静态优势,只有在提示标牌类文本中才具有静态优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i) 提示标牌类英语文本的名词优势明显,所以此类文本具有英语静态。
ii) 须知类英语文本包括很多指令性内容,动词原形使用频繁,增加了动态优势,使得静态优势占比下降,不具有静态优势。
5. 结语
本文探究了中英高校校园语言景观的英汉语言静态与动态表达。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汉语的动态优势很明显,而英语并不具备静态优势。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与前人研究不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推翻了人们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汉语具有动态优势、英语具有静态优势”的论断。本研究希望对英汉语言静动态优势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英汉语言景观静态与动态表达对比研究
――以中英高校校园语言景观为例
摘要:随着语言景观研究的兴起,语言标牌上的语言本体研究也日益丰富。静态与动态是人们谈及英汉差异时常提及的一对概念,经常成为进行英汉语言本体研究的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和曼彻斯特大学的校园语言景观为语料,将所得语料分为标语类、指示牌类、介绍类和须知类四类,探究英汉语言的静态与动态表达情况。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汉语的动态优势很明显,只有在提示标牌类汉语文本中不太具有动态优势;相反,英语文本在总体上并不具备静态优势,只有在提示标牌类文本中才具有静态优势。
关键词:静态,动态,语言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