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nalysis of Demons and Monsters’ Translation in Jenner’s English Version of Journey to the West

Abstract

Journey to the West, boasting itself with high aesthetic values, is celebrated for its twists and turns of the plot as well as the vivid and various characters, which not only leave a deep impression on readers but als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its literary status. On the basis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demons and monsters’ names in Jenner’s English version of Journey to the West. In this paper, first of all, the author will briefly classify the demons and monsters into seven parts to show the particularity and complexity of their names, which makes it hard for translators to translate these names perfectly. Then, some typical examples are selected to discus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aesthetic values in them. Finally,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translators are supposed to try their best to convey cultural mean-ings and charm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 works so that re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ll be achieved.

Share and Cite:

Liu, L. and Jia, H. (2019) An Analysis of Demons and Monsters’ Translation in Jenner’s English Version of Journey to the West.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6, 1-10. doi: 10.4236/oalib.1105533.

1. 引言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玄奘法师天竺西行的历史故事为原型,描绘了众多的神魔形象,创造了一个想象奇幻、绚丽多彩的传奇故事,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中国神话小说的巅峰之作。书中人物众多,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人物命名涉及到历史人物、糅合了佛释道,涉及到妖魔鬼怪精,具有明显的文化特色和深刻的内涵,体现了深刻的中西文化差异,因此小说中出现的人名翻译很有挑战性,翻译的效果直接影响整个译著的水平和美感,如果翻译失败会极大地影响译语读者的阅读体验。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向的著名汉学家W・J・F Jenner教授所译的Journey to the West是目前英语全译本中影响最大,最接近原著的一个版本。本文将以詹译本为范例,讨论《西游记》中妖魔鬼怪名称翻译的翻译策略及其体现的翻译审美价值。

2. 理论依据

朱光潜先生曾说:“翻译绕不开美学。”翻译美学是翻译与美学结合的产物。

在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辞典》中,翻译美学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翻译审美主体(译者)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的翻译能动作用,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以指导翻译实践。据此,毛荣贵教授对翻译美学做出如下界定: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也就是说,翻译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而且要把一种语言的美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这样译语读者才能感受到源语语言的美,这才是翻译的审美价值所在 [1] 。

“对翻译美学而言,研究审美客体应首先集中于研究如何进行语言审美”“语言美被寄寓在语言的两个系统中: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具体而言,审美客体分为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部分。其中,形式系统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句段方面的审美信息;非形式系统包括情与志、意象与意境、超文本意蕴等。在这两种系统范围内的一切形式的美都是审美对象。文学翻译需要翻译主体用翻译的语言再现原文给人的美感和美学效果,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再现 [2] 。

3. 《西游记》中妖魔鬼怪名称分类及詹译本的翻译策略

1) 以外貌特征命名的妖魔鬼怪名称

《西游记》中部分妖怪的名称是以突出的外貌特征命名的,通过对妖怪容貌特征的刻画,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

2) 以宗教词汇命名的妖魔鬼怪名称

《西游记》融合了佛释道文化,反映了我国古代丰富多元的宗教文化。因此很多妖怪的名称中包含了宗教词汇,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以称谓命名的妖魔鬼怪名称

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这种称呼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称谓词语所包含的丰富的语义内容,不仅可以透视一定的文化社会制度、文化风貌、心态,更可以体察到作为文化符号的称谓词语传承文化的功能 [5] 。《西游记》中很多妖怪的名称包含着特定的称谓,在某种总程度上含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4) 以地名命名的妖魔鬼怪名称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地名处了可以表示一定的地理位置,还蕴含着特定的历史文化。

5) 以原型命名的妖魔鬼怪的名称

西游记中的大部分妖怪是根据是草木、动物幻化而成,所以有些妖魔鬼怪的名称直接用它们的原型命名的,便于理解记忆。

6) 以两两回环对应形式命名的妖魔鬼怪名称

两两回环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通过两两回环式的命名,这些妖怪的名称读起来朗朗上口,诙谐幽默,给读者一种特殊的阅读体验。

7) 以修辞涵义命名的妖魔鬼怪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的名称主要采用了直译和意译这两种翻译方式。学者乔曾锐认为,直译是“在合乎译文语言的全民族规范的情况下,译文刻意求真,通过保留原作形貌来保持原作的内容与风格”,而意译是“使用译文语言中功用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方式,以代替原作中因两种语言不同而无法保留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做到虽失原作形貌,仍不失原作的内容而且与原作的风格相适应” [6] 。换言之,直译追求字对字、句对句的翻译,不仅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也保留原文的结构;意译则强调原文意义的表达,不受限于原文的语言模式方便读者理解。

西游记中人物命名形式简短,便于记忆,但是内涵丰富。《西游记》中妖魔鬼怪如此繁杂的称呼充分显示了汉语语言的博大精深和中国文化的魅力,却也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 《西游记》詹译本中妖魔鬼怪名称翻译的美学价值

恰当地处理数量庞大的妖魔鬼怪名称的翻译,让译语读者识记人物绝非易事。詹纳尔先生的翻译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美感,获得了很多赞誉。本文将从翻译美学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方面所涉及的音韵美、简洁美、和谐美、修辞美、荒诞美、和庄严美等方面,探讨詹译本是如何重现原文之美的。其中,语音美、简洁美、和谐美、修辞美是从审美的形式系统角度出发分析,荒诞美、庄严美则是从审美的非形式系统角度出发,探讨人名翻译折射出的人物形象。

1) 音韵美

语音是体现文章之美的基本形式之一。南梁文学家沈约认为“文章之音韵,同管弦之声曲”,但是因为英汉之间的语言差异,译者很难将源语中的音韵美精确而又完美地翻译出来。但是译者可以尽其所能,用恰当的方式使目标语读者感受到相似的美感

“英语音韵之美,其半壁江山归功于Alliteration (头韵)” [3] 。头韵是指两个以上的词的词首辅音相同。并列的一些词的任何一个音节中的辅音相同也是头韵的一种,这种在词中间的辅音相同叫内头韵或暗头韵。在汉英翻译中,头韵是译者补偿音韵之美的一种普遍的方式。

詹译《西游记》中,妖魔鬼怪的名称大多受到意义和语言结构的限制,很难将头韵运用到名字的翻译中,但是还是有少量名称翻译使用到了头韵。

例1. 奔波儿灞:Benborba灞波儿奔:Barborben

奔波儿灞(Benborba)灞波儿奔是小说中的两条鱼精,Jenner采用音译的方式,完全还原了汉语的发音,使这两条鱼精的名字发音与汉语发音完全吻合,读起来朗朗上口,诙谐俏皮。同时Benborba和Barborben的发音中押了头韵,也就是出现了三个辅音/b/并列的情况,具有很高的音韵审美价值 [7]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奔波儿灞和霸波儿奔不仅是生活在水中的鱼精,而且名称中的“波”指的是水波、“灞”指的是有水的地方,英译没有将此中意义还原,好在音韵之美补偿了意义的缺失。

2) 简洁美

莎士比亚说过:“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冗长的语言则是肤浅的藻饰。”自古以来,无论国家和语言,人名的主要特点是简洁明了、便于记忆和传播。因此在翻译人名的过程中,译者在兼顾意义完整的前提下,要尽量做到简洁。詹纳尔的翻译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简洁性,大部分的人物名称能做到一个字一个单词翻译出来,减少读者对庞大小说人物的识别难度。

例2. 兴烘掀heater掀烘兴cooker

兴烘掀和掀烘兴是红孩儿手下火云六健将中的其中两个,暗示的是红孩儿的火力。詹纳尔将这两个名字翻译成heater和cooker,只用一个词就将这两个人物在作品中的职能表达出来,读起来也干净利落。本身兴烘掀和掀烘兴发音相似,十分拗口。如果完全按照原文的思路来翻,势必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的困扰,也难以表达出这两个人物形象。

例3. 急如火Fire fast快如风Wind speedy

急如火和快如风也是红孩儿的火云六健将的其中一对,形容性子很急,这两个词翻译起来相对简单,詹纳尔选用了Fire fast和Wind speedy两个形容词,简单明了地传达出这两个小妖的行事作风和性格特点。

简洁之美不仅有其语用作用,对于数量大、名字语义信息丰富的小说人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便于译语读者记忆,而且便于他们更为流畅地理解整体的内容。

3) 和谐美

在詹译本里的和谐美,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译文中名字与名字之间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是译文与原著的和谐统一。《西游记》很多人物属于一个群体,它们会在同一场景出现,并且很多时候同一群体的人物,名字结构非常相近。对此,译者对同一场景、同一群体的人名采取相同的翻译策略,务求整个群体的人名做到和谐统一,以充分做到尊重原著。

例4. 辟寒大王King Cold-avoider

辟暑大王King Heat-avoider

辟尘大王King Dust-avoider

这三个妖怪都是修行多年的犀牛精,使用“King + X-avoider”的统一形式与源语的“辟 + X + 大王”的形式完全一致,便于易于读者理清人物关系,减轻了阅读障碍。

例5. 云里雾Mist in the Clouds雾里云Clouds in the Mist

“云里雾、雾里云”也是红孩儿的知己精灵,他们半路遇到了孙悟空变的牛魔王却毫不疑心,可谓是稀里糊涂。正如清代评点家张书绅点评“云里雾里并没有个实际”。汉语“云里雾”和“雾里云”是采用“ABC”和“CBA”的组合模式命名的,英语翻译几乎完全按照这个的格式翻的,保证了句式的统一规范,利于读者记忆。除此之外,英语中mist也可以指模糊不清比如词组“lost in the mists of time”,所以这个翻译不仅达到了形式的和谐,在意义上也是统一的。

例6. 刁钻古怪Wily Freak古怪刁钻Freaky Wile

刁钻古怪和古怪刁钻也是典型的AB、BA型的妖怪名称。从字面意思看,这两个妖怪取狼精的狡猾之意。他们想要“开个花账”贪领带的银子,还从孙悟空的屠杀中逃脱了一次,可见非常狡猾。詹纳尔用Wile和Freaky完美还原了人物的个性,而且形式上也达到了与完美的统一和谐。

例7. 眼见喜Eye-seeing Happiness

耳听怒Ear-hearing Anger

鼻嗅爱Nose-smelling Love

舌尝思Tongue-tasting Thought

意见欲Mind-born Desire

身本扰Body-based Sorrow

译者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使用了“器官 + v-ing/v-ed + n”的统一结构,与原文结构相似,意义相近,统一和谐中透着谐趣,完美地将原语的幽默气息传递给译语读者,堪称经典。

4) 修辞美

文学作品中的人名除了指称这一语用功能之外,还承载幽默、讽刺、隐喻的修辞作用。《西游记》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人物。如:

例8. Dexterous Ghost精细鬼

Skillful Beast伶俐虫

这两个妖精是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的手下,奉命运送武器,是办事儿的兵,自然要精细点,但事实上缺心眼,因贪心被孙悟空骗去武器。这两个妖精的名字恰恰讽刺了人物“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愚蠢。译者用直译的方法将其翻译出来,不但简单明了,而且完美呈现了原语的讽刺意味。

5) 荒诞美

《西游记》许多妖魔鬼怪的形象是十分怪诞,甚至可怖的,有悖“传统美学所讲究的对称、均衡、节奏、调和”,正是这种夸张的人物形象塑造了狰狞恐怖、荒诞怪异的审美效果。“美感体验的多样化是人类审美需求的基本走向和永恒主题”,因此荒诞之美就不失为另一种美。这种荒诞之美也在人物命名中有所体现詹尼尔采用不同的方法,成功地将妖怪形象的荒诞和可怖呈现在英译的名字里,让译语读者完全感受到原著中妖怪的形象。

例9. 青面獠牙鬼Blue-faced Devil

在民间传说中地狱的鬼使都是青面獠牙的,所以詹尼尔使用“blued-faced”传达出鬼使丑陋吓人的面部特征,但是可惜的是,獠牙这一部分没有一出来。

例10. 白骨夫人Lady White Bone

白骨夫人译成Lady White Bone,夫人在英语中指举止文雅的女子,还能指女爵,是对英国贵族的一种尊称,与White Bone放在一起,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给译语读者深刻的阅读体验。

5. 结语

以四大名著中为首的中国古典文学著作,题材多样,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既要求译者译出作品本身的文学内涵,又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由之路,也响应了国家“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但是在中国作品中外译中,我们发现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难以在翻译中做到完全对等。在尊重原作、尊重他国文化的前提下,遵循“互惠”原则,这样既能传播我国的文化传统,也能为他国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从而保留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才是翻译的最终目的。

基金项目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研究成果(The paper is 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参考文献

[1] 刘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M]. 上海: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2] 毛荣贵. 翻译美学[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3] Jenner, W.J.F. (1993) Journey to the West.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4] [明]吴承恩. 西游记[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00.

[5] 严治平. 《西游记》维译本中妖怪名称的翻译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乌鲁木齐: 新疆师范大学, 2016.

[6] 乔曾锐. 译论[M]. 北京: 中华工商联出版社, 2000: 249.

[7] 赵晓. 《西游记》英译本中人名的翻译审美再现[D]: [硕士学位论文]. 衡阳: 南华大学, 2013.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garding the publication of this paper.

References

[1] 刘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M]. 上海: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2] 毛荣贵. 翻译美学[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3] Jenner, W.J.F. (1993) Journey to the West.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4] [明]吴承恩. 西游记[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00.
[5] 严治平. 《西游记》维译本中妖怪名称的翻译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乌鲁木齐: 新疆师范大学, 2016.
[6] 乔曾锐. 译论[M]. 北京: 中华工商联出版社, 2000: 249.
[7] 赵晓. 《西游记》英译本中人名的翻译审美再现[D]: [硕士学位论文]. 衡阳: 南华大学, 2013.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