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titl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imated Fil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Nezha, I Am the Destiny as an Example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extensive and in-dept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ore and more domestic animation films have been released abroad. Excellent subtitle translation can help foreign audiences to understand China’s values, aesthetic orientation, national culture, etc. Researches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adaptation theory of Yev Vysolen,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Nezha, I am the Destiny, especially the words with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veals how the adaptation theory is embodied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ubtitles. The author hop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domestic animated films in the future, and help domestic animated films to spread.

Share and Cite:

Wen, R.M. (2022)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imated Fil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Nezha, I Am the Destiny as an Example.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9, 1-9. doi: 10.4236/oalib.1108619.

1. 引言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沟通和交流的窗口。在这一文化传输过程中,字幕翻译作为不同语言、文化以及意识之间沟通的桥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此之外,影视翻译理论的发展也有助于完善整个翻译理论框架 [1],作为影视翻译的一部分,字幕翻译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哪吒之魔童降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哪吒魔丸转世的身份使他遭到了陈塘关百姓的歧视、排斥、嘲笑和敌对,他变得孤僻又自负、冷漠又叛逆、但在他玩世不恭的外表下,藏着一颗重情重义,渴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心。影片最后不愿屈服“魔丸”命运的他拯救了陈塘关百姓,通过自己的抗争成功对抗了天劫。影片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加入了流行元素。电影主人公哪吒作为反叛型超级英雄,却依然保留着最中正的热血和感动,有着勇于奉献和勇于担当的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恰到好处地处理不为受众所熟知的文化传统,译者在翻译中既要兼顾原作的意图又要保证受众容易接受,这对翻译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顺应论的应用在此则相得益彰,恰如其分。

本文将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以《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北美版字幕为例,分析探讨北美版字幕翻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并根据本片字幕翻译的特点,揭示顺应论是如何体现在文化负载词英译过程中的。

2. 文献综述

2.1. 字幕翻译综述

影视剧台词翻译领域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国外学者对影视作品翻译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影视剧台词翻译及其相关理论研究发展比较迅速,主要包括影视作品翻译的语言转换技巧、原则与标准、文化意象的传达、译者的主体性以及影视语言特点、片名翻译问题等方面的研究。

国内字幕翻译的起步较晚,影视翻译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出现,并在1995年被确立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2]。2000年以前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主要是娄炳坤、麻争旗、张柏、胡海波等翻译家所著的屈指可数的几篇。进入21世纪,我国引进海外影视节目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保留原声的字幕翻译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一些媒体和观众的青睐。与以往相比,我国翻译界和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对影视字幕翻译的研究。关于影视字幕翻译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显著增多,字幕翻译的视角不断扩展,研究方法也日益多元化,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影视字幕翻译仍存在许多不足,国内的影视翻译研究较为失衡:与翻译研究学术刊物和文章相比,影视翻译研究的刊物和文章数量仍然较少;与英译中影视作品的翻译研究相比,中译英影视作品的翻译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2.2. 顺应论与字幕翻译研究综述

1987年,Jef Verschueren对语用学构建的整体理论提出了新的思路,提出了语用综观论,声称:迄今为止,一切可以贴上语用学标签的东西和按宽泛定义衡量适合于这一标签的东西都能在这个新建框架内得到描写 [3]。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过程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而语言使用,说到底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 [4]。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选择,是因为人类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其中变异性和商讨性是条件和基础,顺应性是根本和目的。语言顺应包括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

电影字幕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秉承将源语翻译为目的语的宗旨,通过电影屏幕下方的同步文字,最大限度地为观众展现影片的源语文化、呈现大量的影片信息。但字幕翻译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翻译,书面文学翻译作品可供人反复阅读查证,而影视字幕翻译有“瞬时性”和“制约性”的特点。电影字幕转瞬即逝,强调的是当下一瞬间带给观众的视听感受,需要与原文的长度契合,不宜过长。因此,翻译的方法要十分注意,不宜用解释法,在恰当时应该保持原文风味 [5]。字幕语言越自然、生活化、口语化越好。因此,电影字幕翻译要遵循简洁性、忠实性、浅显性三个要求。

顺应论作为一种语用学理论被运用到翻译实践中指导翻译现象始于戈玲玲2001年在《中国科技翻译》第4期发表的《语境关系顺应论对词义选择的制约》一文,戈玲玲也因此成为第一位将顺应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中的中国学者。顺应论对翻译不仅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同时对于翻译实践也具有指导价值。国内学者运用顺应论指导翻译实践的研究主要涉及文学翻译以及广告翻译、旅游翻译及电影片名翻译等应用翻译。其中,对字幕翻译的应用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篇论文:熊秋萍在从语用翻译角度出发,以电影作品《新四大名捕》为研究对象,用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研究和分析字幕的翻译,试为字幕翻译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欧阳晴雯、胡东平以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字幕官方译本为语料,以顺应论为理论工具,从语言和语境两个层面对其语音、词汇、句法结构、文化以及情景的顺应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较为系统的阐释。辛春晖从顺应理论出发重新审视翻译过程,探讨顺应论在翻译中起到的指导作用。雷文温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以电视剧《甄?传》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层面的顺应、语言风格的顺应和文化层面的顺应三个方面研究《甄?传》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汉译英策略,找出翻译中的可取和不足之处,并总结出一些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国内对顺应论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汉翻译层面而较少研究汉英翻译方面,运用顺应论指导字幕翻译研究的论文也不多。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本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顺应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3. 文化语境顺应下的字幕翻译

语言的顺应是语境性的,因此语境的顺应性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语境是指语言社区特有的社会规范和风俗习惯,其中包括经济结构、家庭模式、社会组织及风俗习惯等。文化语境顺应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顺应源语与目的语的文化语境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语言结构和风格,其中包括对源语与目的语社会、语言及自然地理等层面的顺应。源语与目的语社会、语言及自然地理等层面的顺应。《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含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中国现代流行性内容。中国的文化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较大,不仅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在各层面上都有所差异。因此,本章节从语言及社会两个层面来分析《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字幕翻译。

3.1. 语言层面顺应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受文化所影响。《哪吒之魔童降世》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影片中具有较多诗歌,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采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的丰富情感,且有节奏韵律。中国诗歌受儒家道家文化所影响,以研究“有行”文化、人生存的自然环境及人在环境下的行为为主,且视觉意象居首位。英语中同样也有诗歌,其结构与中国诗歌大致相同,且有节奏韵律,但其表达形式与中国诗歌截然不同,其诗歌受基督教所影响,基督教中强调上帝是“灵”,因此其诗歌主题通常以“灵”为主,即人的内心世界,其意象侧重心理意象。因此,译者在翻译该影片时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影片中的字幕含义,还应根据源语与目的语的文化语境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语言结构和风格,以此顺应语言层面的文化语境,使外国观众深入了解影片中的文化含义。

例1:关在府里无事干,翻墙捣瓦摔瓶罐,来来回回千百遍,小爷也是很疲倦。

译文:These dumb walls crush my soul. Even prisoners get parole. No friends, no fun, it’s just worst. Hopefully boredom will get me first.

例句中源语为四句,且每句句尾押韵,翻译团队也将其译为四句,且每句句尾也都含有押韵。但翻译团队在翻译过程中对意象的翻译进行了调整,例句的汉语意象为府里、翻墙、捣瓦、摔瓶罐、来来回回、千百遍、小爷及疲倦,意象均为哪吒生存的自然环境及其在环境下的行为,而译成英语时,翻译团队不仅将大多数意象译为心理意象,如“my soul”、“me”等心理描写,还采用了意译法,解释四句话真正的含义,从侧面烘托出哪吒内心的孤独感,不但忠实通顺地表达了原诗句的含义,而且从语言层面顺应了西方的文化语境,使得外国观众能够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及语境。

例2: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一口七八个,肚子要撑破。茅房去拉屎,想起忘带纸。

译文:I’m a scary demon, better run and hide. Legend says I’ll eat and eat, till everyone has died. And they’re right. You should steer clear, best take their suggestion. Cause when I eat too much, I get real bad indigestion.

例句中电影中哪吒哼的歌谣既朗朗上口又生动有趣,在国内播出时受到观众一致喜爱,而在外译时,译者很难用简短的几个单词就完全表达出相同意思。译者在尽量在追求形式上押韵的同时,将一些通俗直接的词汇转换成含蓄的说法。该句中上茅房拉屎的说法被意译成了“get real bad indigestion”,虽然没有中文来的滑稽,但是顺应了西方观众对茅房的理解,同时增加了想象空间。

3.2. 社会层面顺应

社会文化语境是语境在社会文化上的体现。社会文化语境较为复杂,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社会文化是由人类所创造的,其具有地域性、种族性和集合性特征。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手段,对人类在社会中的一切行为起指导性作用,同时影响着社会和文化凝聚力之间的一致性。《哪吒之魔童降世》虽是由中国传奇故事改编所制成,但该电影仍是中国社会文化产物的体现。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大不相同,各国社会背景下的社会产物也不尽相同。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选择与源语及目的语相适应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的语言表达形式,以此达到社会层面的文化语境顺应。

例3:

1) 多谢师尊栽培。

You can count on me, master. Thank you so much.

2) 我是你的师叔。

So I’m a friend to you! I know your master!

汉语中“师尊”是对老师及师傅的尊称,该影片中指的是元始天尊,其为道教崇拜的最高神灵,其门下有十二弟子;而“师叔”指的是师父的师弟,此例句中指的是申公豹,哪吒的师父是太乙真人,申公豹及太乙真人均为元始天尊弟子,申公豹自称是哪吒的师叔。因此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汉语中一词之差其含义也不尽相同,“师尊”及“师叔”汉语中的含义相差甚远。而在英语中并没有区分“师尊”及“师叔”的含义,翻译团队均译为“master”,该词指的是技艺或绝活方面的专家或老师,对于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长大的观众来说,他们只需要理解代际关系,“master”就是对师父的统称。但汉语中并非如此,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故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顺应了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语境,充分考虑到外国观众的社会文化需求,完整地传达出源语的语境。

4. 语言结构顺应下《哪吒》字幕翻译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在语言结构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笔者认为,译者在英译字幕的过程中,必须顺应英语的表达习惯,从词汇、句子和篇章的层面做出动态顺应,同时须考虑影视字幕翻译的即时性与大众性 [6],才能将原文的本义和美感忠实地传达给观众。本章节对《哪吒》英译字幕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的顺应进行探讨。

4.1. 词汇层面

《哪吒》字幕中含有较多典型的汉语文化负载词以及方言词,文化负载词是标志着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 [7]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极为深厚,而带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词,很难在英语中找到意义完全相对应的词,因此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过程对译者来说,毫无疑问是困难重重。为了选择相应的表达,需深度了解文化负载词本身的含义,以顺应英语表达。《哪吒》的宗教背景是道教,而道教文化负载词是汉语文化负载词下的一个主要部分。《哪吒》中的道教文化负载词对于译者而言确实是很大的挑战,例如:

例4:师尊早已跳出三界外,通过此门才能找到他。

译文:The Supreme Lord entered a realm beyond the three worlds, so this door is the only way we can get to him.

道教对“三界”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分别是:天、地、人三界;天、地、水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道教认为在“三界”范围之外可以超脱生死,达到逍遥自在、长生不老的境界。但是在《哪吒》北美版字幕中,“三界”却被直译为“the three worlds”,“三界”本身的文化信息被完全省略,笔者认为该英译并没有顺应词汇真正的意义,这样的结果就是会使不了解道教文化的译入语观众感到迷惑。

汉语中还有很多俗语,笔者认为,要想将俗语背后的意义准确传达给观众,不一定要创造一个新的短语,不妨借用译入语中原有的习语,顺应译入语观众的表达习惯。例如:

例5:还望李大人以大局为重。

译文:I hope you can consider the greater good.

这是陈塘关百姓在劝说李靖同意收服哪吒时所说的话。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大局”指整个局势、整个局面 [8],直译为英文是“overall situation”。但此句中的“大局”如译为“overall situation”,就淡化了“以大局为重”的意思。“大局为重”在《成语辞海》中的解释是“个人或局部的利益要服从全局的利益” [9]。北美版字幕将“以大局为重”译为“consider the greater good”,此词组由习语“for the greater good”转变而来。“for the greater good”是英语习语,意为“为了更大的利益”,在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Gellert Grindelwald就常说此话。《哪吒》将“以大局为重”译为“consider the greater good”,借用了英语中原有的表达,既顺应了译入语观众的表达习惯,又传递了该词组的含义。笔者认为,在对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时,不建议采取直译的方式,相比于字面意思,词语背后所蕴含的功能、特性、用途等意义更值得关注。《哪吒》中还有很多成功的文化负载词英译,如将“障眼法”译为“disguising spell”,将“风火劳务轮”译为“flaming chariot”,将“天劫咒”译为“heaven-made curse”等,都是很不错的处理。

另外,电影中太乙真人的“川味普通话”让观众啼笑皆非,他口中大量的方言词也成了翻译的一大难题,例如:

例6:你打我撒,你打我撒。

译文:Hit me now. I dare ya!

这句话是太乙真人的台词,十分地道的四川话,具有很强的挑衅性质,意思是你有本事就来打我呀,其中“撒”是四川方言中的语气助词。译文中的“ya”是“you”或者“your”的口语表达方式,“dare”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to persuade sb to do sth. dangerous, difficult or embarrassing so that they can show that they are not afraid激(某人做某事);问(某人)有没有胆量(做某事)”。“你打我撒”译为“I dare ya!”既顺应了原句的本义以及挑衅的意味,又表现了太乙真人话语的随意性。另外,原语中方言词“撒”的元音完全对译在译入语“ya”中,达到了语音顺应的效果。笔者认为,在英译方言词的时候,不妨多使用这样的口语对译法,即多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或者使用一些截短词,这样既可顺应译入语观众的语言模式,又可以保留源语的口语特色。

4.2. 句子层面

汉语与英语造句的规则和方式存在极大差别。汉语是意合语言,以意义为重,形式是否完整并不是那么重要。英语是形合语言,结构严谨,意义受结构的制约,句子的结构与意义之间联系紧密。《哪吒》英文字幕的译者在句子层面的处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汉语通常使用更加委婉的话语来表意,而英语通常更直截了当。为了使译入语观众更易于理解原语的含义,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最好顺应译入语观众的语言习惯。比如抱怨语的表达,由于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层次差异,英汉抱怨语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汉语里更多采用非明显提及,英语里更倾向于“补偿策略”,即采用提出解决办法的方式要求对方改变行为。例如《哪吒》中有这样的台词:

例7:仙长还不施法吗?

译文:The immortal’s spell must be cast soon!

原语采用了“……还不……吗?”这样的句型,虽可以看出话语发出者的不满,但这种提问的方式大大削弱了抱怨的语力。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话语的发出者是在委婉提醒对方做出举动。“The immortal’s spell must be cast soon!”这样的译法顺应了英语的语言特性,以咒语为主语,采用被动语态,避免提及“cast”这个动作的施为者,而不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将其翻译成“why don’t you cast the immortal’s spell right away?”这样冒犯性的祈使句话,同时这个例子还顺应了英语中常使用无灵主语(inanimate subject)的语言特性,即使用客观事物做主语。而汉语更常使用有灵主语(animate subject),提倡“以人为本”,特别喜欢用人做主语 [10]。

除为了顺应英语表达习惯来对抱怨语以及主语进行顺应以外,还有很多译文,也选择了借译的翻译方法,借用译入语观众更为熟悉、习惯的表达,以顺应他们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译文与原语文本的等效。如影片中为观众所耳熟能详的一句台词的翻译:

例8:我命由我不由天。

译文:I’m the master of my destiny.

这是《哪吒》中最经典也最广为流传的一句台词。英国诗人威廉・埃内斯特・亨利命运多舛,他卧病在床时写下“Invictus”这首诗,诗中表现出的不向命运屈服的顽强精神以及“I’m the master of my fate”使这首诗以及诗人闻名于世。《哪吒》这句台词的英译正是出于顺应英语文化的需要,对语言作了这样的选择。笔者认为,在英译字幕的时候,保留原语的语言结构并不是必需的,重要的是要顺应译入语观众的语言习惯,如果译入语中恰好有与源语文本意义相近甚至相同的表达,那么借译法就是最佳的选择,既能让受众理解源语的意义,又能使译文更加自然生动。

5. 结论

综上所述,《哪吒》北美译制片较为成功地遵循了顺应论来实现字幕的翻译。本文从文化语境顺应层面和语言结构层面阐述顺应论指导下的国产电影字幕英译,通过分析《哪吒》片中一些优秀的译文和有待商榷的译文,笔者认为将耶夫・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应用到翻译研究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因不同文化交流而产生的语言顺应现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语境和结构两方面进行不断地选择,动态地根据不同程度的心理意识做出相应的顺应。

顺应论视角下的国漫电影字幕英译――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

摘要: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深入,越来越多国产动漫电影走出国门。优秀的字幕翻译有助于外国观众了解我国的价值观念、审美取向、民族文化等,字幕英译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耶夫・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基本理论框架,对《哪吒之魔童降世》北美版英文字幕尤其是其中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和讨论,揭示顺应论是如何体现在字幕英译过程中的。希望为以后的国漫电影字幕翻译提供参考,更好地推动国产动漫“走出去”。

关键词:顺应论,字幕翻译,国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刘大燕, 樊子牛, 王华. 中国影视翻译研究14年发展及现状分析[J]. 外国语文, 2011, 27(1): 103-107.
[2] Yves, G. (2008)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Research. In: Chiaro, D., et al., Eds., Between Text and Image: Updating Research in Screen Translation.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https://doi.org/10.1075/btl.78.03gam
[3] 钱冠连. 《语用学: 语言适应理论》——Verschueren语用学新论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1(1): 61-66, 80.
[4] Verschuren, J. (1999)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Arnold, London.
[5] 李运兴. 字幕翻译的策略[J]. 中国翻译, 2001(4): 38-40.
[6] 张春柏. 影视翻译初探[J]. 中国翻译, 1998(2): 49-52.
[7] 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0: 232.
[8] 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普及本) [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
[9] 路丽梅. 成语辞海[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
[10] 张志祥. 语言结构顺应视域下的涉外导游词翻译[J]. 语言与翻译, 2018(2): 51-55.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