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as and Practice in Implemen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hancing Top Students’ Foreign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tegrat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s. For the institutions featu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articular, how to clarify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rse and implement it in practice, so as to cultivat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the scientific spirit, deeper love for our country and international vis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s in higher education.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teaching reforms of the “Advanced Class”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 i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plores the effective methods of provi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glish study classes for top students in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cusing o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content, methods, and staff.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offer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s with a view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are and Cite:

Shi, X.H. (2022) Ideas and Practice in Implemen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hancing Top Students’ Foreign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9, 1-7. doi: 10.4236/oalib.1108857.

1. 引言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要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融入思政内容。大学英语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言和文化的载体、知识和思想交流的媒介,在思政育人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基于以上考虑,本文结合理工院校的特色,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师资四个方面,梳理五年来我校大学英语“拓展班”教学改革中的课程思政思路和实践,旨在对理工院校拔尖人才外语能力提升中如何贯彻课程思政进行有益的探索。

2.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采用构建“三全”(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学校教授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切实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素质教育为核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育思想”深入到教师的教学思想中,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实际中。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引领下,国内各高校纷纷行动,积极探索思政育人与大学外语教学的有机结合,国内外语教学界也积极响应,相关研究层出不穷,且日益广泛和深入,有从大方向上探讨的,如焦黎、郭庆 [1],刘建达 [2],夏文红 [3],孔标 [4] 等,有进行路径探索的,如姜智彬 [5],沈轶 [6],张林影 [7],还有从内容方面研究的,如杨婧 [8],刘正光、岳曼曼 [9],黄运亭、黄瑞芳 [10],其中,针对院校类型开展大学英语课堂思政的研究较少,有关理工院校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课上,而忽视了大学英语这门大面积课程对培养理工人才综合素质的主要阵地作用。

3.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我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始于2016年9月,根据新生入学时的英语分级考成绩,将学生分为基础、提高和拓展三个级别。每届学生约4000左右,其中,英语分级考成绩前20%的学生编入拓展班。针对这部分英语成绩拔尖的学生,我们进行精英培养,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满足这批拔尖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元需要,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和创新的课程环境与课程模式,体现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让强者更强。

拓展班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21世纪高端科技人才为己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师资等方面推进改革创新。自改革以来,团队获得2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1项基础团队建设资助项目。在弱化“工具性”和增强“人文性”的改革实践中,拓展班学生不仅提升了外语技能,更增强了自信心、自豪感,他们崇尚理性、敢于挑战、慎思明辨,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人生追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是思政育人背景下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

(一) 突显价值塑造,明确人文内涵

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发表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讲话,明确指出了高校要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响应这一讲话精神,我校大学英语教学部认真思索理工院校人才培养的问题,尤其是对拔尖人才的培养问题,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突显价值塑造,明确人文内涵。

拓展班学生是我校的拔尖人才,他们不仅英语语言技能较高,整体学业水平也很高,他们思维活跃,接受力强,针对这批拔尖人才,我们提出了“为强者提供舞台”的教学理念,适当地“增负”,提升学业挑战度,激发学习动力和兴趣,提升自我表达的信心和接受挑战的勇气,使强者更强。我们贯彻“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语言文化知识和全人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英语课堂教学相结合,教书育人并重,使教学目标符合国家对高级人才培养的需求。

培养人文精神始终是理工院校面临的责任和难题,在拓展班的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现状和发展需求,打破了以往工具性和人文性一刀切的局面,将二者进行了合理的配置,使其协同实现,以工具承载人文,以工具推动人文,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其重要目标。这一基本定位旨在让学生广泛涉猎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精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科学精神、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在文化交流和碰撞中慎思明辨,辩证思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 优化内容输入,提升发展空间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都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技能为目标,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本科生英语平均水平在逐年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已较为纯熟,可以就一般话题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因此,单纯的语言技能培养目标已脱离了需求,必须从更高、更新的层面进行课程设置,优化输入,才能给高起点的学生以发展的空间。

拓展班的建设是针对我校拔尖人才培养的全新尝试,其改革理念来自于经济学术语“供给侧结构改革”,主要做法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具体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上,就是指从提高课程供给质量和调整课程供给结构方面着手,满足拔尖人才的个性发展和多元需要。

拓展班的学生英语起点较高,个人需求也相应较高,因此,其教学内容全部需要经过精心挑选,充分体现课程的挑战度和创新性,体现思辨性、系统性和跨学科性。教学团队群策群力,精挑细选,所选内容原汁原味、丰富多样,既有像《诺顿读本》(The Norton Reader)这样话题丰富的经典文章阅读,又有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专著阅读,像《公正:该如何做是好》(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这样的伦理道德思辨,像《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这样的行为经济学大师之作,像《枪炮、病菌与钢铁》(Guns, Germs and Steel)这样的文明与历史的审视。

这些人文内涵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理工专业知识形成互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博雅气度,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真善美的人生追求。以《公正:该如何做是好》(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读本为例,本书源于哈佛大学麦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教授的公开课,其名字就强烈吸引着学生对公正的思考。什么是公正?为何需要公正?如何实现公正?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打破传统思维的禁锢,多维度地思考书中的争议性案例,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在课堂上展开思想辩论,深层次地理解围绕正义实现的“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培养美德”这三种哲学,批判性地分析它们的优劣,最终与作者提出的“培养美德、创建美好社会”观点实现共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实现共鸣。

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各国文明的共同价值取向,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通过对该书的阅读,思考、讨论,以及撰写书评,学生不仅习得了原汁原味的英语表达,汲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更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基本理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更好地培养了跨文化思辨能力,提高了道德修养、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三) 创新教学方法,改善课堂生态

为实现拔尖人才的高层次培养目标,拓展班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引发了课堂生态的大改观。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出发,贯彻由高质量供给支撑的“给强者提供舞台”的理念,使教学目标的稳定性和课堂形式的多样性相结合,教学活动实现了由“教”向“学”的转变,教学过程实现了由关注教师“教”向关注学生“学”的转变。课堂上,“教师时间”量上减少,质上提高,“学生时间”大幅增加,个人展示机会增多,展示方式多样,形成以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的课堂氛围。教师灵活使用任务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形成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把语言能力培养与多学科知识的获取相结合,与正确价值观的塑造相融合,为语言学习提供更有意义的语境,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拥有更深的人文底蕴和更高的道德修养。同时,教师们积极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课堂有效地延伸至课外,教师创建在线沟通平台,建立并规范管理学习群,在线深入讨论课堂话题,分享优质学习资源,展示学生优秀作品。

以“Clamorous to Learn (求知若渴)”一文为例,本文的主题是教育,教师提前布置好预热话题,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和家长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为引入课文做准备。课堂上,教师介绍几位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并让学生发表看法。教师还结合多媒体课堂的优势,选取两段包含教师教学的短视频剪辑(影片“死亡诗社”和“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教师讲课),让学生分组讨论影片中教师的教学风格,批判式地思考其利弊。进入课文后,教师不再如传统教学那样细讲词汇和句法,而是将这部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以课文内容为依托,对课文涉及的思想要点进行讨论,如:文中提到的五位教师哪位最优秀?为什么?严厉是不是教师的必备品质?你认为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品格?学生在发言和辩论中,掀起头脑风暴,思想火花频出,对教育这一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课后的学习群中,教师回答学生对课文难点的疑问,师生进一步讨论教育相关话题,如学习动机,教育公平,教育创新等。

拓展班积极探索,勇于求变,除了课堂教学和在线延伸,团队还积极贯彻“以赛带教”的理念,组织突显个人演讲能力的英语陈述大赛、强化团队合作的英语短剧表演大赛,以及展示英语写作功底和批判性思维的书评写作大赛,多样化的比赛不仅展现了学生们的能力,更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还不定期开展与学生们的座谈会或者开启视频会议,或者设计调查问卷,认真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四) 精选优秀师资,坚持五项修炼

“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必先立人”,贯彻思政育人,离不开优秀的师资,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德化人,以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才能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育人作用。教师要关注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思想上的引领,情感、人格、审美等方面的熏陶和感染,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2020年10月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师的五种素养:育人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科研素养和信息素养,其中,“育人素养”摆在了第一位,是教师素养的内核。《指南》还明确提出了高校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要求,并要求大学教师要“不断学习,主动提升,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拔尖的学生对英语的需求更高,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拓展班自改革之初,就对教师队伍的建设高度重视,用心精选优秀师资,教学团队由教研室主任亲自带头,成员们有获得“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一等奖和“华东理工大学教学新星”荣誉称号的老师,有获得“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教学贡献奖”和“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奖的老师,还有来自全国样板支部的优秀党员教师,大家团结一致,倾力合作,群策群力,优势互补。初步形成一个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团队后,我们就把教师的胜任力作为维持和提升团队质量的保障,我们依据工商巨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为教师胜任力提供保障,这五项修炼分别为: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依据这五项修炼,教师们不计得失,乐于奉献,大量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告别“固步自封”,告别“长治久安”,勇敢地走出“舒适区”,接受高难度课程和高水平学生所带来的全新挑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动态地跟进学生的需求,积极地去理解和认识不断变化的学生。团队集体教研活动常态化,成员之间充分交流,相互学习,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思考。五年来,拓展班团队已成长为一个既能传道又能坚持问道的探究性集体,具备应需而变的胜任力。

教学相长,拓展班教师在潜心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仅传授了知识和技能,细无声地育人,而且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教师课外阅读学科领域广泛的中英文专著,不断充实自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他们以过硬的政治素质,高超的育人能力,将跨学科的思想碰撞带入课堂,激发创造力的火花,提升了师生双方的文化素养、思辨能力和人文精神。教师对学生亦师亦友,与学生实现思想共振和价值观契合,有效实现了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校大学英语拓展班的教学改革顺应形势,思路清晰,实践有效,教学目标明确,突显价值塑造,明确人文内涵,教学内容富含思政元素,优化输入,提升个人发展空间,教学方法大胆创新,改观课堂生态,为学生提供更有意义的学习环境,教学师资精选优良,团队坚持修炼,胜任力得到有效保障。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实践,拓展班已形成一套系统化的理工院校拔尖人才培养方案,是我校外语课程思政的成功实践,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然而,思政教育绝非易事,我们的改革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对课程思政的贯彻效果的评价方法,如何进一步完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如何采集大量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这些尚需进一步研究。

我校是具有理工科特色的综合类高校,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对照这一目标,大学英语课程应该充分发挥其覆盖面广(除英语专业外的所有学生必修)和战线长(四个学期)的优势,将提升人文素质作为改革的重要考量,以人文精神浸润理工校园,将拓展班的课程思政理念和实践逐步推广开来,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使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融入更多的鲜活思想和优质资源,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理工院校的学生,尤其是文理双优的拔尖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技术骨干力量,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关系到我国高科技人员的整体面貌,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这些学生将成长为未来社会各领域的精英,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高端科技人才,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精锐力量,将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具有科技精神和人文情怀的优秀人才,是理工院校的使命担当,需要学校和教师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育人,铸魂,“路漫漫其修远”,每个教育者都需要孜孜不倦地“上下而求索”。

理工院校拔尖人才外语能力提升过程中贯彻课程思政的思路与实践

――以华东理工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例

摘要: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意义重大。特别是针对以理工为特色的院校,如何理清课程思政的思路,将其在实践中贯彻始终,培养兼具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贯彻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华东理工大学大学英语课程的拓展班教学改革实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师资四个方面探讨了在理工院校拔尖人才外语能力提升过程中实践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为“大思政”背景下理工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思路,实践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 declares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焦黎, 郭庆.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公共外语课程教学[J]. 文教资料, 2020(15): 205-207.
[2] 刘建达.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外语课程改革[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6): 38-42.
[3] 夏文红, 何芳.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J]. 人民论坛 2019(30): 108-109.
[4] 孔标.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落实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0, 39(2): 179-181.
[5] 姜智彬. “多语种+”: 课程思政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涵、路径和成效[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4): 18-21+3.
[6] 沈轶.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有效途径探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 3(4): 121-122.
[7] 张林影. 大思政背景下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0(6): 147-150.
[8] 杨婧.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4): 28-31.
[9] 刘正光, 岳曼曼. 转变理念、重构内容, 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 外国语, 2020, 43(5): 21-29.
[10] 黄运亭, 黄瑞芳.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的改革探索[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 36(6): 94-99.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