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Question Consciousness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Yi Wang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China.
DOI: 10.4236/oalib.1108633   PDF    HTML   XML   91 Downloads   419 Views   Citations

Abstract

Problem awareness is the difficult and doubtful historical problems that people encounter in the process of cogni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generating doubts, doubts and seeking solu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new curriculum reform, teachers should always run through the problem awareness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y teaching activities. Students should analyze history and understand history in the process of solving problems. The cultivation of problem awareness is not only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history discipline, but also the basic condition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literacy in history discipline. In this regard,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high school history, students’ problem awareness can be cultivated by updating teaching concepts, creating problem situations, creating a class atmosphere,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metacognitive abilities and critical thinking.

Share and Cite:

Wang, Y. (2022) Analy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Question Consciousness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9, 1-9. doi: 10.4236/oalib.1108633.

1. 引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在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1] 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符合新课标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发学生的思考,敦促着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新课改要求教师培养具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的学生。新课改强调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呼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人。而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时间和空间都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容易使学生在认知上出现历史学科“枯燥乏味”等偏差。只有当学生树立起问题意识,才会主动去探究难以理解的历史问题,进而获得更深刻更易理解的历史知识。这样的“问题――探究――获得新知”的模式形成正循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简单地说,为了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 概念界定

2.1. 问题的内涵

“问题是学生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学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新思维、新能力的源泉。” [2] 问题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了解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和学生自己查漏补缺的重要手段。

问题是创新的来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呼唤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目标之一。然而在高中历史一线教学中,任课教师往往抱着创新能力应该到大学去学习,高中阶段只需要把知识学好,高考考好就行的这种错误理念。实际上,这种观点有很大误区,基础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好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学生会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才会发现答案,发展思维。

“问题是知识的纽带。” [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比单单传授历史知识更为重要。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往往通过设问的方式来带动学生们的思路。例如在高中历史《中外史纲要》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为什么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从而带动同学们思考英国的政治、经济、劳动力等方面的历史背景,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都是建立在同学们对本节课进行了一定预习的条件下的,没有预设的知识背景,好问题也无法带动学生们获取新知识。所以说,问题是积累新知识的纽带,历史教学是通过问题把新知识和旧知识串联起来,将问题转化为知识的过程。

问题是思想的启蒙。在教学过程中,解答问题的主体往往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整个提问――解答的过程中,学生真正起到了学习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主动分析,独立思考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只有独立思考,学生才能在与答案的对比中寻找到自己的不足,及时查漏补缺。问题是学生思想的启蒙,是独立思考的开端。

2.2. 问题意识

当前对于问题意识的概念尚未形成定论,但是已有较多学者对其均有不同的解释。我国学者姚本先很早就对问题意识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他的研究跨越教育学与心理学两大学科,将问题意识的本质归纳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指的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而出现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4]

而另一种主流思想认为,问题意识本质上就是一种主体意识。 [5] 问题意识与其他一般意识的区别就在于意识对象的不同,问题意识是以“问题”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具备问题意识的人们往往围绕着“问题”进行实践,以求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

综合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问题意识实际上是一种主体意识,是一种以问题为对象,具备主观性、能动性的意识形态。学生所具备的问题意识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促使其主动思考,从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也是一种很强的驱动力,学生的学习动力受父母期望、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问题意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推动学生钻研问题,主动思考。

2.3. 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杜威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其中的第二步就是问题刺激,在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情境下使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以及主动思考。杜威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教育学家马赫穆托夫开始尝试将学校教育与问题教学理念相结合,他尝试将问题教学理念融入学校教学中。“问题教学法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问题需有已设定的条件、存在需要达成的目标、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排除困难,进而解决这些问题。”( [6], p. 222)马赫穆托夫对问题教学法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解释,他的著作《问题教学》是研究问题教学法的经典著作之一。他认为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不是作业,而是学生的理解与认知。学生的理解与认知正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教学法的形式习得的。

在我国,问题教学是指在素质教育的理论背景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放手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独立地、创造性地探究问题,进而完成设定的教学指标,从而使学生的总体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以适应未来挑战与竞争的一种教学模式。” [7] 问题教学作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已有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与学者开始在教学中使用并实验这种方法。其中,郑金洲在《教学方法应用指导》中指出问题教学的重点就是要注意提出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本的内涵,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将教材的内容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8], p. 119)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和策略进行叙述,以期为一线高中历史教师提供参考。

3. 问题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接下来,本文将通过三个方面来分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3.1. 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社会对人文精神也开始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在逐步提升。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 [9] 2016年印发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正式确立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使得核心素养成为备受教育界关注的研究热点。 [10]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2017年正式颁布,其中首次凝练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因素。 [11] 这些要素是人文素养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它们不在于要掌握多少的历史知识;而是在于学生学会自主提问、积极思考;在于学生具备适应终生学习、终生发展的能力;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自觉地发展问题意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问题意识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必要途径。

3.2. 改善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需要

新课改的推进不仅仅提高了教育目标,也优化了现行的教育评价方式和机制。但是,在目前的课堂中,教师仍然以传统的学科中心、教师中心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每次教师上完课,询问学生课程结束之后有什么感想和疑问,举手的人寥寥无几。但是真的每一位同学都理解了这些知识点吗?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就是在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要敢于质疑课本、质疑权威。学生提出疑问,自己通过查阅资料、向老师提问或者同学讨论的方式来解决疑问,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很高的学习效率。

例如高中历史中的工业革命这一课,教师授课的第一个重点就是背景。需要同学们来解答为什么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其他的国家。这时候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同学会根据老师的提问,自己发散思考:当时英国的经济条件如何?市场贸易情况如何呢?政治条件呢?地理位置条件呢?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这类同学可以较好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又增强了自己的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相对薄弱的同学可能没有经过思考就等着老师的讲解,不利于自己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

简单地说,改善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现状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3.3. 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需要

从历史学习的角度来看,历史学科作为高中学生的基础性课程,是学生的培养计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史课不仅仅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即做人的道理。正如徐蓝教授所言,高中生学习历史的作用,“除了传授历史知识之外,其中至少包括两点:其一,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具有正确的历史思维;其二,当学生以后不再与历史有直接关系的工作时,以往的历史学习留给他们怎样的思维品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使他们终身受用。” [12] 简单地说,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收获到的除了历史学科知识,还有历史的思维和学习方法,进而实现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兴趣是学生完成某项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之一。历史课程距离同学们的生活的时间和空间都比较遥远,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少,学生在学习时往往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再加上传统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为主,这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在短短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大量历史知识的讲授,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学生无法理解历史知识,与老师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互动也没办法解决他们的问题,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

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用问题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整个历史事件的过程,更要让学生们对历史事件的起因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会产生很多有趣的历史问题,当学生们通过查阅史料自己尝试解答的时候,就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符合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要求。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历史的热情。

4. 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针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本文将通过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提出共计五条策略,以期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所帮助。

4.1. 教师层面

4.1.1. 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的以记笔记和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会让学生倍感枯燥,上课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新时代的教师要积极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知识讲授和学生互动之间的充分协调。新课改着重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通过课堂问答的环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问是沟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桥梁,是教师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程度和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程度的重要手段。” [13] 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比较多,授课时间紧,教师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教师在使用讲授法讲解某项知识点时可以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先让同学们自主思考并且回答,最后教师予以点评。将讲授法与问答法进行综合,这样既能保证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又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证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教师的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和学生进行互动,好的师生互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4.1.2.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该将问题教学法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相结合,设置好问题相关的情境。比如在学习高中《中外史纲要上》宋朝的政治制度时,教师首先讲述宋朝政治制设立的时代背景,进而设置问题:经历五代十国的战乱,如果你是当时的皇帝,你该如何规划政治制度,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力呢?将学生代入北宋初年的情境之中,从而促使学生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形成北宋强干弱枝局面的原因。这种设置问题情境的方法能够拉近学生与遥远的历史知识的距离,跨越时空的局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将现实中发生的新闻、事件作为情境的材料,构建真实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我国高铁的图片,介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轨道交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教师也可以邀请同学们来分享自己所了解到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教师的课堂效果。

4.1.3. 营造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 [14], p. 26)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才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15] 所以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踊跃提问,使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分析问题,以充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如果教师的课堂氛围严肃,语气生硬,那么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会保持紧张的状态,不敢提问,课堂的参与度也会降低。相反,如果教师的语态温柔,课堂氛围活泼,学生会乐于参与课堂讨论,遇到问题也会主动提问,整节课会取得较高的教课堂效率。教师在营造课堂氛围时应该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教师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同的机会,鼓励举手提问的同学,认真解答同学们的疑问。教师不能因为题目简单或者学生的回答错误就批评学生,这样容易打击到学生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只有营造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学生才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他们的问题意识才会得到培养。

4.2. 学生层面

4.2.1. 培养批判思维

培养问题意识需要“思维课堂”。“思维课堂”鼓励学生进行有益的怀疑,带动学生进行史料的整理分析和验证怀疑的正确性。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训练学生站在自己的视角提问、思考的过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既有知识进行质疑和批判,通过史料研究、小组讨论的方式来纠正自己的错误。

历史学科的思辨性也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历史事件是复杂的、多面的;所以只要能结合可靠的史料,结合可信的文献,学生也能对某个历史事件做出自己的分析。例如在讲《两次鸦片战争》这一课中关于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影响时,教材上明确的影响是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跳出教材的范围,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带来的除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有没有积极的影响呢?问题提出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同学们积极地去寻找课外资料,补充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最终使学生掌握“殖民侵略既具有破坏性,也具有建设性”这一知识点,帮助学生学会科学地使用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4.2.2. 元认知的培养

元认知指的是“个人在对自身认知过程意识的基础上,对其认知过程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 [16], p. 10)。元认知是一种对认知的认知。在培养问题意识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有意识地运用元认知策略,有计划地培养自己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元认知的培养可以从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来着手。

首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元认知知识的积累。通过制定学习计划、准备课前预习、在课后及时向老师提问等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专题性学习、活动课等多种授课方式,请优秀学生上台分享自身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引起学生们对元认知知识的重视,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元认知知识。

其次,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元认知策略培养的重中之重。当学生完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评价一系列的过程之后,学生将获得丰富的元认知体验。学生得到了训练问题意识的经验,收获了有益的经验,这将进一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发现学习法: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将具体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只需要提供相应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思考,在一次次有益的尝试中领会学习策略,以便于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后的喜悦,培养自身的元认知水平。

最后,元认知监控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关键步骤。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教师的要求,及时的修改学习计划,并且向教师反馈。元认知监控的范围包括了个体认知的整个环节,换句话说,学生的元认知监控活动应当贯穿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开始学习一节课之前,学生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提前制定学习计划,并对学习的成果进行预测。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也要及时评价、反馈学习的过程,确保自己能够贴近学习目标。检查反馈是元认知监控的最终环节,学生需要核验学习的成果,评估自身和目标的差距,并在下一次的学习过程中调整学习方法。

5. 结论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经成为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重点突破方向。本文首先界定“问题”、“问题意识”和“问题教学”的概念,明晰问题意识的内涵。其次,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最后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进行探讨。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仅仅针对培养问题意识必要性和方法展开研究,忽略了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与高中历史教学课程相结合,也没有举出具体的课例以供教师参考,缺乏实践性。基于本文的论述,期望后继的研究者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课堂,调查学生问题意识的实际情况;挖掘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并对此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总的来说,问题意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是学生实现其全面发展的重要能力。在高中历史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问题意识的培育,需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多管齐下,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提升。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分析

摘要:问题意识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历史问题,产生怀疑、疑惑并探求解决的心理状态。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问题意识。学生应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历史,理解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条件。对此在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更新教学观念、创设问题情境、营造班级氛围、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来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 declares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梁励. 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关于问题情境创设刍议[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 103-106.
[3] 王艺诺.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及策略研究[J]. 科教导刊, 2016(21): 125-126.
[4] 姚本先. 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教育研究, 1995, 10(1): 40-43.
[5] 刘建军, 梁祯婕.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意识[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1, 7(1): 104-112.
[6] 王春阳, 杨彬, 张婕. 教育心理学[M].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7.
[7] 李明. 谈高中历史问题式教学[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7(2): 159-160.
[8] 郑金洲. 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 [Z]. 2014.
[10]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9): 1-3.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12] 徐蓝. 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 课程·教材·教法, 2017, 37(10): 25-34.
[13] 周正杰.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9(5), 180-182.
[14] 解婷婷. 高中历史探究教学中“问题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15] 任佳伶.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2012(9): 287.
[16] 杜晓新, 冯震. 元认知与学习策略[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