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mage of Russia in the Russian-Ukrainian W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merican Media: A Corpus-Base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bstract

Since the outbreak of the Russian-Ukrainian war, the global media has been busy writing about it. Based on its different political positions, each country has different attitudes and positions towards all parties in the war, and its reports will also construct different images. This research will combine the quantitative corpus method and qualitativ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o explore what kind of Russian image the US media has constructed in the reports of the Russian-Ukrainian war and the possible reason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US media believed that in the war, Russia played the role of the invader, while Ukraine was the victim, and believed that the war was a military aggression by Russia against Ukraine. The main reason may be that the United States, as one of the leading members of NATO, hopes to suppress Russia through public opinion and prompt Ukraine to join NATO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its global hegemony status.

Share and Cite:

Tang, N. (2023) The Image of Russia in the Russian-Ukrainian W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merican Media: A Corpus-Base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10, 1-8. doi: 10.4236/oalib.1109742.

1. 前言背景

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震惊世界。虽然这场战争来得非常突然,但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俄乌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西方世界在历史的长期战争中已经养成了极限试探的习惯,导致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和生存空间,危及俄罗斯边境利益,这是真正爆发的必然原因。此外,乌克兰近些年的外交策略也是促成俄乌战争的原因之一。俄罗斯希望能够通过战争使得乌克兰放弃加入北约的意图,进而获得安全保障。这场战争会使得当今世界格局发生比较大的改变,对我国也有难以忽视的影响。俄乌战争中,俄罗斯的战略诉求是以战促谈,逼乌克兰签订城下之盟,迫使乌克兰放弃加入北约的意图,从而获得安全保障。自从战争爆发以来,全球各方媒体争相报道,尤其是美国的各大主流媒体。那么美国主流媒体究竟对此次战争持何种态度?报道中将俄罗斯描绘成什么角色,构建了怎样的俄罗斯形象呢?本研究将以“Russia”为检索词,通过收集西方主流新闻媒体之一的CBS News中俄乌战争专栏的报道,自建语料库,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对“俄罗斯”形象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通过索引行、搭配网络等语料库手段,分析美国媒体对“俄罗斯”的报道文本,以此揭示美国媒体在相关报道中构建了怎样的“俄罗斯”形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倾向并且分析可能的原因。

2. 相关概念

2.1 新闻语篇

新闻语篇是指公开传播的、描述近期发生事件的客观报道。新闻报道以其时效性与客观性、承载信息量大等多个方面的优势,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窗口。新闻报道往往具有引导公众的作用。在官方的新闻报道中,由于受到社会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新闻语篇中会隐含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往往会引导读者的价值取向(单胜江,2011) [1] 。

2.2. 语料库语言学

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语料库语言学(Corpus Linguistics, CL)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第一个电子语料库布朗语料库(the Brown Corpus)编纂于20世纪60年代,库容一百万词,覆盖多种文体(Francis and Kučera, 1964) [2] 。语料库对语言学界的影响可以称之为“语料库革命”(Crystal, 2003 [3] ; Tognini Bonelli, 2012 [4] )。从此以后,语言学家们可以大量收集和搜索语言样本,以至于发现了之前并未被挖掘出的一些模式(Tognini Bonelli, 2012) [4] 。使用语料库的方法可以通过观察关键词、搭配、词频、索引行等进行研究。

2.3. 批评话语分析

Fairclough (1995)将批评话语分析定义为旨在系统地探索(a)话语实践、事件和文本,以及(b)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结构、关系和过程之间的偶然性和决定性之间通常不透明的关系;调查这些实践、事件和文本是如何从权力关系和权力斗争中产生并在意识形态上被塑造的;并探索话语与社会之间这些关系的不透明性如何成为确保权力和霸权的因素(p. 135) [5] 。同样,Rahimi & Riasati (2011)指出批评话语分析是一门展示“语言、社会、权力、身份、意识形态、政治和文化”之间关系的学科(p. 107) [6]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是一种定性分析方法,用于批判性地描述,解释和阐释话语构建、维持和合法化社会不平等的方式。

作为一种话语分析方法,研究社会符号(包括语言)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社会对语言的影响及语言对社会对反作用力(丁建新、廖益清,2001) [7] 。

在语言学界,由于语料库和批评话语分析方法都是比较新颖的方式,所以将语料库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相结合并不是很常见的做法(Krishnamurthy, 1996 [8] ; Stubbs, 1994 [9] ),总体而言,此类研究的数量与CL或CDA研究数量的比例非常小。在国内,CL与CDA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兴起于2008年左右,其中涉及的主题包括新闻报道、意识形态、话语分析、主流媒体等等。这种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更具科学性。

3. 语料选择

本文语料全部来源于美国主流媒体之一CBS News的专栏“Wars in Ukraine”,截止至2022年7月11日的俄乌战争相关新闻报道。使用基于nodejs的cheerio库对网页文章内容进行遍历爬取,提取语料,自建语料库。本文建成的语料库共含1487篇英语文本,总形符数(token)为895,790词。语料库中“Russia”的形符数为7878。本研究使用AntConc软件对自建语料库进行分析。

4. 结果与讨论

由表1及表2可以看出,美国媒体对“Russia”即俄罗斯多持负面态度。比如,“俄罗斯的入侵”(Russia’s invasion),“俄罗斯军队的猛烈攻击”(Russia’s military onslaught),“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犯”(Russia’s aggression in Ukraine)等等,这些都表现出美国媒体将俄罗斯描述成俄乌战争中的入侵者。此外,这些报道大多将乌克兰描绘成受害者,一个因为对方的攻击而保护自己的角色,例如,“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被(俄罗斯)攻击”(a clear attack on Ukraine’s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保卫自己”(defend themselves),“乌克兰勇敢的人民”(the brave people of Ukraine),“保卫他们的祖国”(defend their country),“反击”(fight back),“失去生命 和忍受折磨”(loss of lives and suffering)等等。

例1:Around the world, millions of people risk starving because of Russia’s invasion of Ukraine. Unless Russia removes its mines and warships from Ukraine’s coastal waters, Ukrainian commanders say the only salvation can be advanced heavy weapons systems from the U.S. and its allies.

在例1中,报道认为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而有遭受饥荒的风险。乌克兰指挥官表示认为,除非俄罗斯从乌克兰沿海水域清除他们的地雷和军舰,否则,唯一能拯救他们的可能是美国及其盟国的先进重型武器系统。在这里,报道将各个国家的角色描绘的非常明显,乌克兰是“受害者”,“Russia’s incasion”将俄罗斯描绘成“入侵者”,“salvation… from the U.S. and its allies”将美国及其盟国描绘成“拯救者”。然而事实上,俄罗斯的行为并非要入侵乌克兰或抢夺什么,俄罗斯早已公开表明他们的唯

表1. 有关“Russia”报道的索引行

表2. 有关“Ukraine”报道的索引行

一目的就是防止乌克兰加入北约,从而获得安全保障。北约的全称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NATO)。它是由美国与西欧国家创设于1949年的军事集团,并且与苏联所领导的华约集团相对抗。北约虽然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但在苏联解体、华约集团解散之后却并未消失,反而步步东扩,不断将原华约成员国和苏联加盟共和国纳入其中,将其势力范围推进到俄罗斯边境线上。北约如果再将乌克兰纳入,其兵锋将直指俄罗斯腹地。可以说,北约东扩至乌克兰是将俄罗斯逼到了墙角,迫使俄罗斯不得不奋力一搏。

为了进一步探索美国媒体眼中俄罗斯在俄乌战争中的形象,除了索引行,本文还制作了本语料库中高频词的搭配网络(Collocational Network),来分析与“俄罗斯”相关的主题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Firth (1957) [10] 将搭配定义为“习惯性相伴的词”。Baker (2005) [11] 认为,搭配网络展示了语篇中搭配词间的相互连接关系,探索搭配网络可以帮助分析话语中关键词之间的相互关系。McEnery (2006: pp. 18-19) [12] 指出中心节点词(nuclear node)是搭配网络的核心,搭配网络可以用来研究如何构建与节点词相关的意义。基于Williams (1998) [13] 的理论,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构建搭配网络:首先,挑选一个高频词/关键词作为整个搭配网络的中心节点词;其次,通过统计频数或互信息值等方法确定这个词的显著搭配词(significant collocates);最后再把这些显著搭配词作为新的节点词,重复上述步骤去构建整个搭配网络如图1所示。

图1. 俄乌战争语料库中高频词的搭配网络

图1以Russia为中心节点词,统计其与搭配词的频数得出8个一级搭配词;然后,以这8个一级搭配词为新节点词,得出与其共现频数较多的二级搭配词,从而形成了Russia的搭配网络。由图1可知,Ukraine和war作为Russia的一级显著搭配词,体现了此语料库“俄乌战争”的主题,其他的一级搭配词invasion、attack、accused、military、against、sanctions也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俄乌战争的本质而言,从invasion,attack可以看出,美国媒体认为在此次战争中,俄罗斯扮演入侵者的角色,而乌克兰是受害者。例如,其中,military表明俄罗斯的此次行为是军事行动,军事行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意义,而在这里,显然美国媒体认为这是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武装侵略,例如:“We deplore Russia’s military action that violates the territorial integrity of Ukraine and endangers its people”。报道认为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不仅侵犯了乌克兰的领土完整,而且危害了乌克兰人民的安全,例如“Mariupol is among the most badly hit cities of Russia’s invasion of Ukraine. We were praying to God”“Russia’s invasion of Ukraine triggered the fastest refugee displacement crisis in Europe since World War II”。俄罗斯的入侵导致了自二战以来最快的难民迁徙潮。报道中俄罗斯总统Putin的搭配词分别是Ukraine、war、invasion、accused。通过观察单词“Putin”的KWIC发现,频率较高的组合为“Putin’s war in Ukraine”,其中“‘Vladimir Putin’s invasion of Ukraine is reckless and evil. The United States stands with the people of Ukraine and prays for their safety and resolve,’ he (House Republican Leader Kevin McCarthy) said. ‘Putin must be held accountable for his actions’”。美国媒体认为此次战争的发起主导者是Putin,以此宣传Putin是入侵者并将问题归咎于他。然而普京早已表态,俄罗斯无意占领乌克兰。俄罗斯的战略诉求是以战促谈,逼乌克兰签订城下之盟,迫使乌克兰放弃加入北约的意图,从而获得安全保障。而北约的主导就是美国。“attack”的搭配词killed、unprovoked、unjustified都是带有负面情绪的形容词,原文包括:“unprovoked and unjustified attack by Russian military forces in Ukraine”、“killed in Russia’s attack”。可以看出,在西方媒体眼中,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力量是“毫无理由”并且“不正当的”。以上都可以看出西方媒体报道的立场观点和意识形态是与国家利益紧密相关的。在新闻媒体这个新的舆论战场上,军事更加强大的俄罗斯似乎成为弱者。国际上多方对其采取制裁(sanctions)措施,除了经济方面的制裁,更多的在社交媒体上。媒介与现代战争的关系从来密不可分的。据网络上不完全统计,推特、Facebook、Google都已经对在这些社交媒体上被标记为俄罗斯官方的账号进行封号或禁言,禁止俄罗斯官方媒体投放广告及盈利;应欧盟的要求,Facebook (图2)、YouTube (图3)、TikTok和微软在欧盟范围内对禁止今日俄罗斯和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新闻信息产品在欧盟落地和传播,对两大媒体账号进行屏蔽。据今日俄罗斯报道,自2月26日开始,数以万计的俄罗斯用户在使用推特等社交媒体平台时遇到问题。这些措施似乎解释了,为何在社交媒体的舆论上似乎总是听到来自乌克兰的声音,却对北约东扩对俄罗斯造成的威胁相对弱化,因为支持俄罗斯的声音难以通过社交媒介传到俄罗斯之外的地方。

美国媒体关于俄罗斯的报道有这样的立场和倾向可以归因于美国在这场

图2. Facebook母公司Meta CEO在Twitter上表示暂时限制整个欧盟看到俄罗斯新闻频道RT和Sputnik

图3. YouTube在欧盟各地屏蔽了俄罗斯新闻频道RT和Sputnik

战争中的立场,即帮助乌克兰战胜俄罗斯,从而使乌克兰加入北约,从地缘政治角度,扩大北约的力量,稳固其世界霸主的地位。二战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维护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联合西欧一些国家于1949年4月4日正式成立了北约,苏联解体后,北约承诺绝不会向东扩张,哪怕是一英寸。而实际上,从1990年到2020年,北约已经进行了5次东扩。这次俄乌冲突,本质上也是乌克兰想加入北约,而这已经触及到了俄罗斯的底线。

5. 结语

本文结合语料库语言学及批评话语分析方法,简要探究了美国媒体对俄乌战争中俄罗斯的形象报道及可能导致的原因,结果发现:美国媒体对俄罗斯的报道多负面,认为俄罗斯是此次战争中的“入侵者”,乌克兰是受害者,主要原因可能美国作为北约的主导成员国之一,希望通过舆论压制俄罗斯,促使乌克兰加入北约,以巩固其全球霸主的地位。新闻媒体的报道有时并且完全客观的,读者在阅读时应该持更为谨慎的态度。

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因时间等客观因素,仅选取了一家美国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数据,可能会影响文章结论的客观性及普遍性。未来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及全面的探讨该话题,尽可能的多选取不同的美国媒体的文章作为研究数据,验证本文结论的可靠性。此外,也可以做一些与国内媒体报道的对比研究,丰富现有研究。

美国媒体视野下的俄乌战争中的俄罗斯形象――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

摘要:自从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全球媒体争相报道。每个国家基于其不同的政治立场,对战争中各方持有不同的态度和立场,其报道也会构建不同的形象。本研究将结合语料库方法及批评话语分析,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探讨在俄乌战争相关报道中,美国媒体构建了怎样的俄罗斯形象及可能的原因。研究发现,美国媒体认为在此次战争中,俄罗斯扮演入侵者的角色,而乌克兰是受害者,并且认为此次战争是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武装侵略。主要原因可能美国作为北约的主导成员国之一,希望通过舆论压制俄罗斯,促使乌克兰加入北约,以巩固其全球霸主的地位。

关键词:美国媒体,俄乌战争,语料库,批评话语分析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单胜江.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 外语学刊, 2011(6): 78-81. https://doi.org/10.16263/j.cnki.23-1071/h.2011.06.018
[2] Francis, W.N. and Kucera, H. (1964) A Standard Corpus of Present-Day Edited American English, for Use with Digital Computers.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Brown University, Providence.
[3] Crystal, D. (2003)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2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4] Tognini Bonelli, E. (2012) The Evolution of Corpus Linguistics. In: O’Keeffe, A. and McCarthy, M., Ed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orpus Linguistics.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14-27.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856949-2
[5] Fairclough, N. (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gman, London.
[6] Rahimi, F. and Riasati, M. (2011)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crutinizing Ideologically-Driven Discour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1, 107-112.
[7] 丁建新, 廖益清. 批评话语分析述评[J]. 当代语言学, 2001, 3(4): 305-310.
[8] Krishnamurthy, R. (1996) Ethnic, Racial and Tribal: The Language of Racism? In: Caldas-Coulthard, C.R. and Coulthard, M., Eds., Texts and Practices: Reading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Routledge, London, 129-49.
[9] Stubbs, M. (1994) Grammar, Text, and Ideology: Computer-Assisted Methods in the Linguistics of Representation. Applied Linguistics, 15, 201-223. https://doi.org/10.1093/applin/15.2.201
[10] Firth, J. (1957) A Synopsis of Linguistic Theory: 1930-1955. In: Palmer, F., Ed., Selected Papers of J.R. Firth 1952-59. Longmans Green and Co. Ltd., London and Harlow, 168-205.
[11] Baker, P. (2005) Public Discourses of Gay Men. Routledge, London.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643532
[12] McEnery, A., Xiao, R. and Tono, Y. (2006) Corpus-Based Language Studies: 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 Routledge, London.
[13] Wiliams, G. (1998) Colocational Networks: Interlocking Paterns of Lexis in a Corpus of Plant Biology Research Artic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 3, 151-171. https://doi.org/10.1075/ijcl.3.1.07wil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